首页 > 正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华区从这些方面抓
来源:昆明市农业农村局       2020-06-17 16:37:20 【字体:
【字体:

人居环境整治事关民生福祉,五华区城管局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要求,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经过全局上下齐心协力,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垃圾围村”乱象有改观

走进西翥街道,进村路、连村路、环村路,乱丢乱放的生产生活垃圾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路边的移动垃圾箱和村内的塑料收集。一户居民介绍说,政府加大对环保设施的投放和建设,并加大对村民的环保意识宣传力度,村民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有了提高,村内乱丢垃圾现象大幅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五华区城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五华区城管局通过三举措开展西翥街道人居环境改变。第一,加大机械化清理力度,突出做好村庄内外、犄角旮旯等区域历史存留垃圾清底;绿化带内枯枝落叶、杂草杂物有效治理,村内多年积存垃圾、无人管理区域得到全面清理,增设垃圾收集设施。第二是清除日常生产生活垃圾。加大日常生活垃圾收集清运频率,保证即满即清,村内街巷清扫及时,无散落垃圾;彻底清除村民生活垃圾习惯性露天堆放点,加强后续管理;加强田间地头化肥、农药包装物等农业废弃物清除,做到日产日清。第三是清除村内及周边建筑垃圾。建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村民建设备料有序堆放;统一设定固定的建筑垃圾堆放点,村民建筑垃圾实行产生报备,村委统一安排建筑垃圾装运清理,村内无建筑垃圾或建筑原料长期堆放。

加强整治门前三包

“张大妈,您家门前杂物摆放不规范,鸡鸭没有圈养,下次希望您能将这些整改到位。”

今年来,五华城管以“清扫干净、摆放整齐、讲究秩序、改变习惯”为目标,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有效改善了全乡人居环境。

在整治村民、商户门前废品堆放的问题上,城管局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杜绝废旧生活物品门前堆放,鼓励采取集体收购变卖、群众定点兑换生活用品等方式,调动村民、商户自行清理废旧生活物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清理门前废旧杂物堆放,保持村民门前整洁。

关于整治村内乱贴乱画、破损广告问题上,五华城管全面清理村内墙体、电线杆等位置野广告,喷涂广告采取粉刷、喷盖等形式做好墙面修复,胶粘广告及时铲除、清理,同时设置广告栏、广告墙等区位,规范广告展示位置。

村民用上卫生厕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厕所算一桩。” 农村“厕所革命”是关系到农民生活品质的改善,是最大、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工程,也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容忽视的环节。

自“厕所革命”工作启动以来,五华区城管局围绕“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卫生文明”的目标,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办法,有力有序推进了“厕所革命”工作,目前,建设完成的厂口中学公厕、苦葛箐村卫生公厕,布局合理、空间宽敞、地砖明亮、设施设备一应俱全,男女厕位比更加合理,实用性与美观性有效统一。五华区城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五华区正在建立完备的管护制度,推进全区所有公共厕所要达到“四净三无两通一明”的要求,水通、电通,灯明,实现公厕的精细化管理。在条件较好华山、护国、大观3个重点区域,力争公厕达到“三无三有”要求,即无粪便、无臭味、地面无水渍,有手纸、有洗手液、有香薰。

根据 《五华区2020年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暨落实农业农村工作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 按照“每个自然村拥有一座卫生公厕”的要求,五华区需在西翥街道建设53个自然村卫生公厕。按照“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原则,五华区环卫处从细节着手,对53个建设点进行逐一勘察,立足群众需求,满足群众需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确保建设点位能满足当地人口增长和发展对公厕配套的需求。

垃圾分类刷新城乡“颜值”

“村头沟渠的垃圾没有了,田间地头的废弃塑料袋不见了,家家户户门前都摆放了分类垃圾桶,整洁的街道院落和谐统一,跟以前比起来,我们现在住的环境不比城里差多少。”说起这两年生活环境的变化,西翥街道东村社区居民深有感触。

东村社区的变化只是五华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一个缩影。五华区城管局、区环卫处垃圾分类管理科自2019年10月通过招标引进北京金甲壳虫环境公司在西翥街道东村社区906户居民开展垃圾分类示点工作,现已登记办理居民垃圾分类兑换卡430户。

通过前期阶段性工作推进,东村居民参与率已达47%,现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了初步的认知与了解,通过三下乡活动、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宣传等多形式的方式向村民开展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期间通过就环保酵素的特征、用途、制作以及如何利用厨余垃圾来制作环保酵素进行了详细讲解,以达到让村民们从环保酵素专题培训中体验到垃圾分类的好处,打开环保新生活,让每个人都能做到节能减排,从源头上真正实施垃圾减量,下一步将积极与街道办事处对接,进一步探索使用环保酵素,减少农村厨余垃圾的产生,形成人人参与,以群众为主体、村小组组长、党员带头示范,部门协同,在垃圾分类收运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