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政协云南省十二届第三次会议第0123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管理处       2020-12-02 11:33:00 【字体:
【字体:

丁仁展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以市场为导向恢复我省双季稻的建议》(第0123号),已交省农业农村厅办理,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云南水稻生产基本情况

2019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1262.25万亩,产量534.00万吨。其中:早稻58.95万亩,中稻1158.90万亩,双季晚稻44.40万亩。全省16个州(市)均有水稻种植,水稻最低种植海拔76米(河口县),最高种植海拔2670米(宁蒗县永宁乡)。滇中及北部是我省一季粳型中稻区;南部及低热河谷区以籼稻为主。海拔1100米以下,光热资源丰富,是双季稻种植区;海拔1100-1450米地区,两季不足,一季有余,是发展再生稻的适宜区。

二、稳定发展水稻生产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放松。”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做强高原粮仓,特别是要提高口粮生产和保障能力,增强云南作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的自我平衡能力”。云南城乡居民的口粮90%以上是大米,因此,水稻生产是我省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稳定发展水稻生产,是确保全省口粮安全的关键。水稻田是乡村风貌的重要标志和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也是城镇生态环境优化的重要支撑。云南地处高原,江河、湖泊较少,水稻田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湖泊、河流、沼泽、滩涂等自然湿地一样,在调节区域气候、调蓄洪水、涵养水土、净化水质、美化环境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为此,科学合理规划水稻种植,加强水稻田的保护,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不仅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有着重大意义。

三、关于“建议落实订单生产”

(一)以市场为导向,选育优质品种。根据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选育效益较好的优质稻品种。在优质稻品种选育和推广方面,我省做了种业发展规划,并分步实施。分作物、分生态类型建立原原种(原种)繁殖区、品种区域试验站和良种繁育基地,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推进品种改良创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鼓励育种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联合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良新品种,扶持10家具有核心创新能力、“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省级种子检测中心功能,加快16个州(市)种子检测分中心及2个南繁种子纯度种植鉴定基地建设,构建覆盖主要农作物制种及用种区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确保农业生产用种质量安全。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种植结构。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面积,推广轻简化的多年生稻,规范化推广水稻旱种和陆稻种植,千方百计稳定稻谷面积。鼓励引导双季稻适种区与稻谷购销、加工、储备企业加强对接交流,合理选择产销对路的优质稻品种,特别是市场需求旺盛的云南特色优质软香米、特种米品种,符合云南市场消费习惯的米线、饵块专用稻品种等。

(三)开展水旱轮作,引导用养结合。通过水稻与蚕豆、秋冬马铃薯、蔬菜、油菜等作物进行水旱轮作,一是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农民收入;二是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升水稻田产出能力和水平;三是通过种植或翻压绿肥,推广水稻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堆沤还田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四、关于“建议引导一域一品”

(一)结合“绿色食品牌”,引导一域一品。随着优质稻面积的扩大、“云南六大名米”品牌的打造、以及“稻+”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推广,再加上农旅结合的发展,种稻效益获得大幅提升,种稻农户的积极性得到激励,水稻种植面积有稳定和恢复发展的趋势。鼓励勐海、澜沧等双季稻主产区,结合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决策部署,千方百计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着力构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双季稻发展之路。

(二)依托农耕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气候多样性、地貌复杂性、民族多元性造就了云南丰富多彩的农耕形态和多民族璀璨的农耕文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挖掘农耕文化,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红河哈尼梯田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哈尼梯田成为世界遗产,承载着千年梯田稻耕作文化的红米知名度不断提高,元阳县大力推进梯田红米产业保护与发展,一方面通过提供籽种、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信息服务、加强技术指导等措施,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红米;另一方面制定梯田红米品牌管理制度以及红米种植、加工技术规范,推行梯田红米标准化生产,建立红米产品追溯制度,扩大梯田红米知名度,打造红米品牌。

(三)发展“稻+”模式,提高种植效益。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稻田综合种养作为增加水稻种植效益、提高农民积极性、稳定水稻生产,确保口粮安全的重要措施来抓,形成了多样性多生态类型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如元阳的“稻+鸭+渔”模式、龙陵县的“烟+稻+渔”模式、新平的“稻+鸭+渔+果”模式、勐海及红河县的“稻+渔+菜”模式、曲靖的“稻+蟹+豆”模式、德宏的“稻+土著鲶鱼”模式、丽江的“水稻+后作羊肚菌”模式。2017年全省示范推广稻田综合种养115万亩,2018年达125万亩,2019年达127万亩。示范区水稻产量稳定在500公斤以上,亩增收达1200多元,稻田增效50%以上,农药使用量平均减少51.7%,化肥使用量平均减少35%以上。

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六稳”“六保”工作部署要求,充分认识恢复双季稻生产的重要意义,坚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宣传引导,抓紧抓实抓细双季稻生产各项措施,积极鼓励引导恢复双季稻种植,努力夺取小康之年粮食丰收。

衷心感谢您对农业生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与我厅联系。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8月20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云南省农业农村厅0871-65749532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