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云南省植保植检站关于加强稻水象甲监测与防控的通知
来源:云南省植保植检站       2022-07-08 11:09:35 【字体:
【字体:

稻水象甲是水稻上的重要检疫性害虫,成虫啮食稻叶,幼虫取食稻根,一般造成减产10%-20%。2022年6月,该虫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大面积为害,给当地水稻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稻水象甲疫情在云南省有扩散和为害加重的趋势,为了有效控制稻水象甲疫情为害,保护云南省粮食生产安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站在粮食生产安全的角度,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及时制定监测防控方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测防控任务,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严防稻水象甲疫情扩散蔓延,造成重大为害。

二、科学监测防控,降低疫情为害

疫情发生区,要密切监测疫情动态,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周密部署,科学处置,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秧田期统防统治一代成虫,移栽后狠抓幼虫防治工作,育秧返栽田要普防一次幼虫。未发生区要加强监测,如发现疫情,要及时上报当地政府部门和上级植保植检机构,迅速采取有力防控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三、加强检疫监管,严防疫情扩散

稻水象甲成虫可随稻种、稻谷、稻壳、稻草、杂草及其他寄主植物的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各地要加强检疫监管,严禁疫情发生区稻种、稻秧和稻草等寄主运出。禁止在发生区内繁育水稻种子和私自串换水稻种子、秧苗。未发生区要对调入的稻种、稻秧和稻草进行复检,严防疫情传入。

四、强化宣传培训,做好防控指导

各地要通过媒体宣传、张贴宣传画、召开现场会等手段,广泛宣传稻水象甲识别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详见附件1),做好稻水象甲防治技术(详见附件2)培训工作,指导农民积极参与,适时防治,科学用药,不断提高稻水象甲防治水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附件:1.稻水象甲识别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2.稻水象甲防治技术

 

 

云南省植保植检站

2022年7月7日

 

附件1

稻水象甲识别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寄主范围:主要为水稻、稗。寄主包括禾本科植物10属12种,莎草科4属5种,鸭跖草科2属2种,泽泻科1属1种。

为害特点:成虫多在叶尖、叶缘或叶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嫩叶的叶肉,留下表皮,形成长短不等的长条白斑,取食斑长度一般不超过3cm。幼虫啃食稻根,造成断根,形成浮秧或影响生长发育,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该虫为害引起的产量损失20%左右,严重者可达50%左右。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6mm-3.8mm,体长褐色,密布相互连接的灰色鳞片。前胸背板和鞘翅的中区无鳞片,呈暗褐色斑。喙端部和腹面,触角沟两侧、头和前胸背板基部、眼四周、前、中、后足基节基部、腹部三四节的腹面及腹部的末端被黄色圆形鳞片。喙和前胸背板约等长,有些弯曲,近于扁圆筒形。触角红褐色,着生于喙中间之前,柄节棒形,触角棒呈倒卵形成长椭圆形,分为3节,第1节光亮无毛。前胸背板宽大于长,两侧边近于直。只前端略收缩。鞘翅明显具肩,肩斜,翅断平截或稍凹陷,行纹细不明显,每行间被至少3行鳞片,在中间之后,行间1、3、5、7上有瘤突。腿节棒形,不具齿。胫节细长弯曲,中足胫节两侧各有1排长的游泳毛。稻水象甲有两性生殖型和孤雄生殖型,发生在中国的均属孤雄生殖型。

卵长约0.8mm,圆柱形,两端圆,略弯,珍珠白色。

老熟幼虫体长约10mm,白色,无足。头部褐色。体呈新月形。腹部2-7节背面有成对向前伸的钩状气门。

蛹白色,大小、形状近似成虫,在似绿豆形的土茧内。

发生规律:稻水象甲在云南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主要为害早稻。越冬代成虫3至4月中旬开始活动,先取食白茅、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一部分4月下旬迁入早稻秧田取食。随着早稻移栽,5月上中旬开始大量向早稻大田转移,早稻移栽后1周为成虫迁入高峰,成虫由田边逐渐向田中扩散为害。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为害高峰,5月下旬田间虫量锐减,6月上旬终见。一代幼虫5月底初见,6月上中旬为幼虫为害高峰,6月中旬后期开始结土茧化蛹,7月上旬开始羽化,7月中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一部分从早稻大田迁出,集中双晚秧田危害,双晚秧田出现明显受害状,随着早稻收割、双晚移栽,除很少一部分迁移至双晚大田取食为害,大部分向田边、沟边及山地迁移,先在禾本科杂草上少量取食,7月底、8月上旬陆续进入上述场所湿润的表土层中越冬。双晚大田没有发现幼虫,1代成虫8月中旬终见。1代成虫不产卵,直接越冬成为第2年虫源。

传播途径:成虫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可借风力自然传播、扩散。水稻秧苗和稻草可携带卵、初孵幼虫和成虫做远距离传播。成虫还可随稻种、稻谷、稻壳及其他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附件2

稻水象甲防治技术

农业措施:稻田进行秋耕灭茬,降低田间越冬成虫的存活率;结合积肥和田间管理,清除田边、沟边、荒山、林带杂草并烧毁,以消灭越冬成虫。

检疫措施:严禁疫情发生区稻谷、秧苗、种子、稻草及鲜草外运,控制人为外传,主动阻截其蔓延。

防治措施:以防治越冬代成虫为主,治成虫,控幼虫;治早稻,控双晚;治秧田,控大田。防治成虫可对有该虫发生的秧田或大田,于早稻秧苗移栽前2-3天防治1次;移栽后7-10天对早稻大田防治1次,若虫口密度过高,7天后还需防治1次;7月中旬对双晚秧田防治1次。

药剂选用:选用10%醚菊酯悬浮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40%哒螨灵悬浮剂等登记用于防治稻水象甲的药剂,按照使用剂量进行喷雾防治。

需同时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水稻害虫时,可选用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24%氰氟虫腙悬浮剂、20%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对稻水象甲具有兼防作用。

对育秧返栽田和稻水象甲幼虫危害较重田块,每亩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2kg至3kg,与10kg干细沙土拌匀,均匀撒施于水田中。撒施前保持水层4cm,处理后1周不排水灌水。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