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红色+N”模式谱写革命老区绿美建设新篇章
——文山州文山市德厚镇洒戛竜村绿美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社会事业促进处       2023-10-18 17:11:01 【字体:
【字体:

戛竜村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德厚镇,隶属德厚村委会,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居住汉、壮、傣等224户1014人,设有党支部1个,党员28名,国土面积5.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48.6亩,人均耕地面积2亩,林地面积190.8亩。洒戛竜村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更是点燃文山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云南省成立较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洒戛竜党支部于1927年在该村诞生,并在党支部领导下组建了云南省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云南省第一个少年儿童团组织,编撰了云南省第一部向少数民族宣传革命道理的经典——《夷经》。

近年来,该村依托“四个第一”史实,以“红色文化”为引擎,以“绿色生态”为依托,积极探索“红色+N”模式,努力描绘“党建强、文化浓、乡村美、治理好、民族亲、产业兴”的新篇章。

“红色+党建引领” 建强红色堡垒

(一)强班子,打牢发展“底子”。强化基层党建引擎作用,洒戛竜村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发展的“第一抓手”,紧紧抓住组织振兴这一关键,通过配强村党总支书记和洒戛竜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长,将政治品德过硬的年轻党员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不断夯实村级党组织阵地,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明责任,亮出党员“牌子”。健全完善“党支部+党员+群众”的工作机制,突出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明确党员责任区,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在改善村庄环境、带领群众致富等具体工作中。

(三)作表率,迈好实干“步子”。推行“镇干部+回乡干部+村委会干部+党员+农户”管理模式,邀请洒戛竜村52名在外公职人员回乡参与家乡规划建设,成立了回乡干部工作队和支部党员干部一道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蹲点式开展工作,带头拆临拆围、腾退空间、打造庭院、河道整治……通过一桩桩实事赢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红色+党史挖掘” 建好红色圣地

(一)用好红色史料,盘活“红色家底”。该村立足四个“云南省第一”发源地的实际,细心挖掘红色文化故事,精心还原红色历史原貌,先后完成党支部旧址、农民协会旧址、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成立旧址打造,整理印制《夷经》《万言遗书》以及《早期地下党在文山县洒戛竜小塘子的革命活动》等红色史料。

(二)讲好红色故事,擦亮“红色名片”。以王德三、吴澄、李国栋等革命先驱故事为题材,精心编排《指路碑》,于2022年10月9日成功首演,并在《人民日报》刊登。编纂《红色洒戛竜故事精选》红色书籍,申报《夷经》《万言遗书》影印出版。在话剧《指路碑》基础上,录制了50个相关红色小故事分布在村内各个节点,并以二维码形式展现。

(三)塑好红色乡风,赓续“红色血脉”。发挥云南省成立较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旧址主阵地,在村内分别建起“初心亭”“问道亭”“聚贤廊”、文山州红色文化展陈馆等,弘扬发生在洒戛竜的红色故事、红色人物,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教育,培树积极向上的村风民风,以红色乡风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红色+环境改善” 扮靓村庄容颜

(一)坚持“向洁而行”,改善村庄环境。先后实施了村内道路提质改造、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排污管道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农村卫生户厕卫生公厕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在完善硬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五堆十乱”整治,和长效化保洁,将村内公共部分以7户农户为1个卫生责任段,共计划分为34个卫生责任段,每天由1户负责责任段内的卫生清理、防护、监督。村内垃圾每日早晚由村内保洁员清理组织清运,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村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坚持“向绿而行”,提升绿化水平。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在保护好村内名木古树的基础上,组织动员群众选用易种好管的本地树种花种积极开展村庄及庭院绿化美化,积极打造“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先后完成进村路及村内道路两旁186棵、支砌石块花台2018米,沿路种植地被2400平方米;完成绿美庭院改造185户,种植芒果树460棵。

(三)坚持“向美而行”,塑美村庄面貌。坚持理念引导,规划先行,按照4A级旅游景区建设目标,抓好14处景观节点打造,以徽派建筑色调为基础完成村内墙体美化,因地制宜完成河道美化亮化2.7公里,村庄风貌大为改善,石漠化地区高原水乡的容貌初步成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游宜业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红色+基层治理” 建设善治乡村

(一)“小网格”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按照“居住相邻、易于集中、便于管理、务实管用”的原则将全村划分为4个基础网格和以每7户为单位划分微网格34个,每个微网格择优配备1名“网格党员”或者有威望的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做好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和基层平安创建等工作,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

(二)“巾帼管家”增添基层治理活力。在洒戛竜村全体村民中,公开招选由“村党支部书记+退休女干部+群众”组成的13名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基本情况熟、热心妇女代表,组建一支集宣传、排查、调解、服务为一体的红色“巾帼”服务队,充分听取各方声音,为基层社会治理加载“柔性引擎”。

(三)“新机制”构建基层治理“新模式”。一是根据群众矛盾纠纷的轻重、紧急情况,建立红、橙、黄、绿4个等级家庭基础信息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个案管理流程和分级预警处置机制,有力提升矛盾风险调处化解实效。二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群众普遍关心的人居环境、移风易俗、家风家训等内容纳入其中,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红色+民族团结” 铸牢团结根基

(一)激活民族团结“红色引擎”。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瞻仰革命先烈等活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扎实开展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激发了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激情。

(二)铸牢民族团结“思想根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大力宣传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积极弘扬中华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积极传播各民族和谐发展的正能量,为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三)深入实施民族团结“细胞工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扎实开展民族团结“细胞工程”创建,培育和选树52户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形成选立一户、点亮一处、示范一片,形成抓户、串线、带面的工作局面。

“红色+农文旅融合” 发展红色经济

(一)用活“红色资源”,发展“红色经济”。紧紧抓住全州各单位到洒戛竜村开展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广大游客到该村“打卡”游玩等机遇,选取基础好、热情高的农户因地制宜发展民宿、农家乐、凉品店、凉菜店、超市、“咸菜”伴手礼等“庭院经济”,满足到访游客“吃、住、游、购、娱”等消费需求。全村已建成3户农家乐、烧烤2户、民宿1户,商店3户、特色手工咸菜1户。

(二)用活“红色基地”,发展“研学经济”。以村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积极引进州交通集团等市场主体,面向中小学师生开展集中式红色研学体验,面向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打造集红色文化传承、民俗文化体验、绿美村庄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全天候健康旅游的目的地,年带动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

 

(三)用活“红色村庄”,发展“美丽经济”。利用德厚河畔,水资源丰富、耕地平坦的优势,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与村民共同成立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洒戛竜村70户86人实现户均增收2400余元。以村庄周边千亩良田为依托引进社会资本,实施稻渔(稻+虾)绿色种养示范项目500亩,延伸带动周边村寨实施稻渔项目2000余亩,带动群众增收300万元。投资7000万元实施200亩“鱼菜”共生智慧农业项目,为红色研学添加科普价值,为群众增收注入更强大动力。(拟稿人:刘超 审核人:杨耀)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