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推介报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的通知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       2024-03-08 17:12:00 【字体:
【字体:

各州、市农业农村局:

为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省农业农村厅向各州(市)征集了一批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按照县级申报、州(市)初选、省级推优的程序,决定择优推介弥渡栗园扶贫产业合作联社、宾川县必军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2个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和保山市腾冲市农业农村局、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红河州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老燕子村、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曼勐养农业专业合作社4个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现对案例的学习、宣传、推介、运用,提出如下工作要求。

一、认真学习借鉴。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中,弥渡栗园扶贫产业合作联社以技术服务、订单收购为纽带推动合作社联合合作;宾川县必军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通过带领成员农户抱团发展、全环节返利带动实现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中,腾冲市以规范实施项目为抓手,实现服务组织实力增强、托管农户收入增长和服务规模明显提高;石屏县哨冲镇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推动资源整合、优化服务模式等措施,实现了竜黑山区万亩小麦的集中连片种植;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老燕子村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居间服务作用,引导当地分散农户参与生产托管服务;勐海县勐遮曼勐养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探索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有效路径。这些案例源自基层、做法先进,尤其是弥渡栗园扶贫产业合作联社、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老燕子村、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曼勐养农业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出了一批村党组织引领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可推广、能复制、易学习,值得各地认真学习借鉴。

二、加强宣传推介。要充分运用“网、端、微、屏、栏”等新媒体和宣传平台,加强典型案例宣传,在农业农村各类宣传活动中,发放农民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宣传材料,开展送典型案例上门活动,确保广大农民合作社能看到、听到、学到。要在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负责人员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中,组织开展典型案例学习,运用其中的先进做法,指导工作实践。要将典型案例作为相关培训教学的重要内容,剖析宣讲典型案例中的先进做法,强化复制推广运用。

三、积极报送案例。要组织做好2024年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的申报工作,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聚焦规范提升、主体融合、合作社办公司、参与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提升粮油作物单产水平、服务中心建设、社企对接等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聚焦各服务环节的服务模式创新、各类主体组织形式的合作与创新、服务领域拓展、资源整合、行业指导等方面。典型案例编写要简明朴实,避免面面俱到,确保有数据、有事例、有条理,字数在3500字左右。请各州(市)择优推荐2个以上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其中包括1个村党组织引领农民合作社发展典型)、2个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于2024年3月31日前将电子版材料报送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

 

附件:1.大理州弥渡栗园扶贫产业合作联社典型案例

          2.大理州宾川县必军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典型案例

          3.保山市腾冲市农业农村局典型案例

          4.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典型案例

          5.红河州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老燕子村典型案例

          6.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曼勐养农业专业合作社典型案例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23年3月8日

 

附件1

弥渡栗园扶贫产业合作联社由本村8家合作社联合组建而成,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栗子园村党总支的指导下,以技术服务、订单收购为纽带,推动栗子园村构建一头猪、一头牛、一只鸡、一片果、一棵菜、一味药、一朵花的“七个一”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体系,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合作发展、产业先行的强村富民发展路径。

党建引领聚合力 产业先行促振兴

大理州弥渡栗园扶贫产业合作联社

栗子园村隶属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曾因生产黑煤炭而闻名,是县内外小有名气的“黑金腹地”。随着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村党总支和农户一起,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开启了由“挖山”到“耕山”的产业转型发展之路。2019年,栗子园村党总支牵头,联合村内8家种养殖合作社,共同组建弥渡栗园扶贫产业合作联社(以下简称“合作联社”),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合作发展、产业先行的强村富民发展路径。

一、党建引领建联社

一是打好“组织牌”。合作联社广泛征求成员社意见,制定章程、成员管理制度等,召开成员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推选栗子园村委会副主任担任理事长、栗子园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担任监事长。

二是打好“人才牌”。合作联社成为弥渡栗园产业联合工会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6次、累计培训500人次。在政府相关创业政策引导下,吸引65名在外务工青年、未就业大学毕业生返乡,加入合作社发展种养业,聘用8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合作联社建立的栗园农特产品选销中心,从事农特产品直播带货、互联网平台销售等新产业、新业态。

三是打好“结对牌”。合作联社成立栗园产业联合党支部,有党员9名,负责结对联系8个成员社,因地制宜引导成员社发展优势产业;按照“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致富能人带好合作社,合作社带动农户”的模式,推动全村709户每户至少加入一个农民合作社,三分之一的农户加入2个以上合作社。

二、做强产业兴联社

一是以服务供给为先。合作联社和8个成员社结合村情实际,因地制宜指导成员发展土鸡养殖、万寿菊种植等产业。2020年,合作联社投资300万元建成原种土鸡繁育基地,年供应商品土鸡苗13万羽。2022年,合作联社争取到沪滇协作项目资金431万元,在栗子园村建成万寿菊加工厂,引进农业公司为种植万寿菊的农户提供种子、农药、化肥、技术培训等服务,由成员社为农户提供整地、播种、施肥、浇灌、植保、收获等生产环节服务,形成“合作联社+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万寿菊产业发展模式。

二是以惠民利民为本。合作联社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促使联社、成员社和农户成为抱团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在鸡苗供应上,合作联社以20元/只的价格向农户供应养殖70天的鸡苗,较市场价优惠5元/只;在设施建设上,合作联社建成300立方米的冷库、144平方米的烘干房、24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仓库、6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包装车间,为农户生产销售提供便利;在产品收购上,合作联社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价格统一收购成员社及农户产品,以鸡蛋为例,合作联社以1.2元/个的价格收购,比农户自己散卖高0.2元/个。

三是以打造品牌为要。合作联社统一注册“栗园”商标,打造“一村多品”产业品牌。目前,合作联社种植重楼、白芨、黄精等中药材450亩,万寿菊套种青花椒1500亩,种植荷兰豆500亩,发展经济林果1.2万亩,养殖生猪年出栏达1万头,土鸡年出栏13万羽,肉牛出栏1000余头,形成了一头猪、一头牛、一只鸡、一片果、一棵菜、一味药、一朵花的“七个一”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体系。2022年,合作联社产值总计达7000多万元。

三、拓宽销路强联社

一是线下搭建平台促销售。合作联社争取到上海沪滇帮扶资金30万元,在弥渡县设立大理栗园农产品选销中心,以展销联社优质农特产品为主,承接全县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殖大户54类421种农产品的展销服务。2023年,大理栗园农产品选销中心销售额达480万元。

二是线上丰富渠道拓销路。合作联社借助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与阿里巴巴合作搭建线上销售平台;依托栗园农产品选销中心,在832扶贫、拼多多等互联网平台建立农产品直播渠道;在栗园合作联社设立物流销售点,打通线上销售的“最先一公里”。2023年,合作联社实现线上销售总额2000余万元。

三是探索农旅融合闯新路。合作联社依托万寿菊花海景观、特色农副产品等资源,打造了一条“有鲜果摘、有土鸡抓、有鸡蛋捡、有山菜品、有好戏看、有矿洞探、有亲家访、有花海游”的“八有”生态旅游线路。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组织开展万寿菊丰收节农文旅活动。2023年活动期间,合作联社接待县内外游客7000余人次,收入达9万余元,带动60户村民发展地摊经济创收15万余元。

 

附件2

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必军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通过构建绿色发展理念,带领成员农户抱团发展、全环节返利带动,走出一条以农资采购、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闭环发展之路,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地方受益。

创新发展五部曲 合作共赢促发展

大理州宾川县必军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

宾川县必军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位于宾川县宾居镇清河小乔甸村,合作社以葱蒜产业为依托,积极组织社员开展从种植到加工的标准化生产。经历10余年的发展,目前入社成员发展到了172户,建有果蔬冷藏库8000立方米,实际带动的本地区农户近2000多户,成员果蔬种植面积2000多亩,带动周边种植面积10000多亩。合作社创立的“热宝”果蔬品牌赢得了以贵阳、重庆、广东等市场消费者的信赖。合作社先后被授予宾川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先进单位、大理州残疾人就业示范点、大理州扶贫明显企业、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

一、抱团采购,以集中化破解“如何降”。合作社以农资、种子、农药化肥抱团采购为切入点,寻找最优供货商,集中统一采购种子、农药、肥料等农资。对于非成员农户,合作社按成本价上浮20%供货。当农户与合作社农资交易量达到1000元,即可正式申请成为社员,年终享受交易额10%返利,通过农资种子交易环节共为农户降低生产成本200余万元。

二、交易返还,以积分化破解“如何分”。合作社创新发展“交易积分制”,即农户入社后即可享受“三项福利”,按农资积分的10%返利,按农产品交易量比例返还加工出售利润的60%返利,以及按社员入股比例分配加工出售利润剩余40%。同时,把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按社员对合作社交易贡献率比例平均量化给社员,转为社员股金参与分红。2019-2023年,合作社年度积分共返利金额分别达27万元、45.15万元、126.72万元、165万元、65万元。

三、赋能技术,以绿色化破解“如何种”。合作社积极推广紫皮独头蒜高产密植技术等标准化种植技术,聘请金正大、新洋丰等专业农业科技公司到田间地头开展的技术培训,定期通过短信、微信平台向社员发布最新病虫害防治方案等信息。2023年,共开展田间地头培训20次,培训人次100多人;发布信息200多条,覆盖1000多人次。同时,合作社大力推广实施以有机肥料替代化肥、只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引导和推动社员绿色发展,有效保证合作社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安全。

四、规范加工,以品牌化破解“如何卖”。合作社投入2176万元资金建成2000平米库房、1000平米果蔬打冷库、500平米保鲜库等硬件配套设施,引进了当地第一条集大蒜分拣、封箱和贴标于一体,单日可承载50吨大蒜分拣任务的全自动流水线,对产品实行分级加工,严格规范把控好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形成一套成熟的加工标准化生产流程。合作社通过建立固定销售网点、长期派驻销售人员驻守市场等方式,开拓了以贵阳市场、重庆市场、广东江南市场为主的销售市场。合作社创立的“热宝果蔬”品牌,以品牌售卖的大蒜达六七千吨,占宾居镇大蒜产量的53.9%。

五、电商突破,以专业化破解“卖得俏”。2017年,合作社紧抓电商时机,设立了电商运营部,开展农产品网络销售业务,相继在网上开设“热宝果蔬”淘宝店铺、拼多多店铺,建起了青年电商创业园,有电商运营团队30多人,开展线上线下一体的销售模式。目前合作社大蒜产品电商销售价格达20元每公斤,比线下实体销售高2-4元,现成为抖音、拼多多平台大蒜品类TOP1的商家。2023年度,实现电商销售农产品300余万单,销售农产品10000余吨,销售额达一亿元,线上农产品销售额占比70%以上,带动周边30多人就业,临时工25000人次,共支付劳务费用500多万元。

 

附件3

保山市腾冲市农业农村局以中央资金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为抓手,强化工作机制,紧扣主体有优选、约定有合同、服务有标准、过程有记录、人员有培训、质量有保证、项目有监管“七有”标准,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切实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样种好地”难题。

紧扣“七有”标准 高效推动生产托管

保山市腾冲市农业农村局

腾冲市位于保山市西部,有耕地81.61万亩,山区半山区占87%以上,总人口69.32万人,乡村人口36.93万人,人均耕地1.18亩,受地理条件影响,坝区耕地细碎化、山区耕地成本高,成为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020年以来,作为云南省首批开展中央资金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项目县,腾冲市在农业生产托管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引导小农户广泛接受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切实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样种好地”难题。

一、聚焦服务目标,强化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政策引导。严格落实中央、省级对中央资金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项目实施要求,以前期申报的储备面积为基础,深入调研了解当地小农户和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需求意愿后,科学编制市级项目实施方案。2022年,在全省率先印发市级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详细明确9个项目实施乡镇的项目实施片区、服务面积、作业环节、质量标准、监督指导、检查验收、抽查复核及资金兑付等内容,这为全年项目实施工作明确了方向、夯实了基础。

二是明确工作职责。成立了由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组长、分管种植业的副局长任副组长、局相关股室站所负责人及涉及乡镇(街道)农业中心负责人担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村社会事业股,负责该项目日常管理工作;计财股负责对财务资料、报账单据及财务报账手续的合规性进行审核;农机股、农推站、种植业股和市农业中心等部门负责指导项目实施;项目乡镇农业中心负责对各服务组织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核实。切实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统筹协调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工作。

二、聚焦服务质量,规范实施项目

一是主体有优选。在腾冲市政府网站发布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申请公告,公开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主体资格条件等内容,按照服务主体自愿申报、领导小组评审、评审后公示名单无异议“三步骤”,公平、公开、公正地优选项目实施主体。

二是约定有合同。服务组织选定后,农业农村局与农机合作社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在项目实施片区,村委会组织农户与服务组织统一签订服务合同,合同中明确服务地块、面积、内容、单价、时间、质量要求、验收标准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开展农机作业时,作业机手同农户签订服务对象承诺书。2022年共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8份、服务作业合同73份。

三是服务有标准。将每个作物、每个环节的服务标准落实在市级项目实施方案、服务合同等书面材料中,将农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对服务面积、服务质量达不到合同要求等情况,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取消其服务资格、追究其违约责任。

四是过程有记录。列出服务主体材料清单,在完成服务作业后,及时上报清单中的材料,项目组及时对照检查,装订材料验收合格后再组织进行项目验收。服务明细台账中必须留存农户的签字认可和电话号码,以佐证项目的合规性、合法性和真实性。

五是人员有培训。及时组织项目业务培训会,市级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和服务主体负责人共32人参加培训。乡镇针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具的维护、保养、安全操作等业务培训。2022年项目实施过程中,共组织开展项目宣传9次、培训9次、交流和指导4场次。

六是质量有保证。严格要求项目实施单位按标准开展服务,保证项目实施质量。在机收和机耕时,组织专家监督检查,对照实施方案的作业技术标准、质量要求等内容,随机进行动态监测,要求作业技术标准和质量的随机抽查合格率达99%。

七是项目有监管。市、乡、村三级联动,确保项目实施和资金补助的全过程监管。市领导小组不定期进行指导及督查,乡镇安排专人进行作业质量跟踪检查,对服务对象进行电话回访,实施情况报乡镇分管领导审核复核。项目作业服务结束后,服务组织对服务对象、种植面积、地块名称、联系电话、“一卡通”等信息登记造册;领导小组组建项目验收小组,对服务对象进行随机抽查,2022年共抽查1708户,占总户数的25%,满意度均为满意。项目补助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按照先服务后补助的方式,经审核验收合格、资金结算汇总、材料合规审核后,通过“一卡通”将资金直接补助给服务对象,切实做到防止财政补助资金“跑、冒、滴、漏”。

三、聚焦服务效益,实现多方共赢

一是服务组织实力增强。2020年项目实施以来,许多农机手自愿成立或加入农机合作社,先后有下村、耀鑫、顺宏、丰懋农机合作社成立并发展壮大,如顺宏农机合作社由2020年成立之初的10人增加到现在的60人,2022年托管服务1.07万亩。耀鑫农机合作社购置水稻水直播机,利用乘坐式插秧机加装水稻水直播机,对冬闲田进行水稻水直播,其中猴桥镇实收最好,达每亩590公斤,农机服务由产前、产中、产后不断扩展,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利于农业生产托管。

二是托管农户收入增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着力破解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了不划算的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问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耀鑫合作社通过开展1000多亩水稻的耕、种、防、收托管服务,每亩节约成本200元、增产60公斤,涉及猴桥镇5个社区108户农户共增收37.4万元,户均增收3462元。同时托管百亩连片占40%以上,大大减少机具田间转移时间,提升田间作业效率30%以上,降低了油料消耗和机具田间转移磨损,有利降低托管服务成本10%以上。

三是服务规模明显提高。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情况下,腾冲市探索出一条带领小农户发展服务型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2022年底,全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88.6万亩,比2020年末增7.4%;服务小农户2.34万户。

 

附件4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哨冲镇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推动资源整合、优化服务模式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化解了距离县城71公里、平均海拔1950米的竜黑山区“谁来种地”危机,实现了竜黑山区万亩小麦的集中连片种植。

奏响托管“三部曲” 化解山区服务难题

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人民政府

哨冲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北部竜黑山区,距离县城71公里,平均海拔1950米,总面积255.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比60%。多年来,交通不便、传统种植模式生产成本高、效率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大部分土地常年荒废,无人耕种。2014年,哨冲镇成立第一家农机合作社,开启了哨冲镇的开展机械化耕种、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进程。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化解了竜黑山区万亩农田的“谁来种地”危机,实现了万亩小麦的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的高原现代农业在竜黑山片区已经呈现。

一、县乡村三级联动,推动体系建设

县乡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级联动,构建县级统筹、乡镇组织、村级落实的工作格局。

一是县级统筹。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成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农科局农村改革与社会事业科、农业机械化管理科、农经站、农机站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盘统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内容、支持环节和运行机制,确保项目实施到位。

二是乡镇组织。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经组负责作业区域、地块规划落实,农机组负责耕作全程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监督工作,双方及时沟通、相互配合,合力推进工作。如哨冲镇农经组与农机组各抽调两名工作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对土地面积、机械需求数量、服务起止时间等进行分析估算,就近协调农机合作社机械进入,节约服务时间,减少农业机械损耗。

三是村级落实。村委会、村小组负责宣传政策、动员农户、组织农户与农机合作社签订服务协议等工作,监督服务主体按照服务合同要求提供作业服务,切实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如哨冲镇竜黑村,村党支部和村小组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选出村民代表登记落实管辖农户的农户信息及土地情况后汇总至村小组,村级统一对接农机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

二、推动资源整合,夯实服务基础

坚持推动山地宜机化、农机宜地化改造,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引导农户逐步了解、接受、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

一是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哨冲镇累计投入1.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2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70%。通过土地整理、机耕道路网建设等工程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布局,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推动山地“宜机化”改造,实现地块陡变平、弯变直,为我县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2020年至2022年,哨冲镇共投入359.8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提升服务组织实力。位于哨冲镇的两家农机合作社新购置大中型拖拉机62台、配套农机具115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7台,小型耕作机96台,均享受购机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让山区社会化服务组织持续壮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使得山区农业机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山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精心组织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充分发挥中央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的撬动作用,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更多人认可社会化服务、接受社会化服务。仅哨冲镇竜黑山片区就示范带动了小麦托管服务15000亩,涉及2个乡镇4个村委会1800户农户,服务环节由单一机耕服务逐步扩展到全流程托管服务,山区土地常年荒废、无人耕种的难题得到有效改善。

三、优化服务模式,激发服务活力

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灵活开展“保姆式”包干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好种地难问题,让农民感受到生产托管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一是“菜单式”定制服务模式。针对具有一定劳动力、能够进行田间管理和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部分环节的农户,服务组织提供“菜单式”定制服务,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由农户自主选择“耕、种、防、收”等环节的单项或者多项进行托管。截至2022年末,全乡镇有2420户农户接受了“菜单式”托管定制服务。

二是“保姆式”包干服务模式。针对丧失劳动力或外出务工田地无人种管的农户,服务组织对土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户缴纳一定的服务费用,农作物收益归农户所有。化解了农户打工和务农“两头忙”的困难,农民安心外出务工更加稳定,兼业农户也能更多增加工资性收入。土地撂荒减少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社会化服务工作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了。

 

附件5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老燕子村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带头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由村党组织领办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开展水稻生产托管“七统一”服务,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民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别墅村”。

村集体“统”起来 村民们“富”起来

红河州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老燕子村

红河州开远市羊街乡卧龙谷村委会老燕子村有64户286人,少数民族占一半人口,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村民小组。现有耕地面积1500余亩,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885亩。近年来,老燕子村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村民与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互助共赢”的功能,引导分散农户接受生产托管服务,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益。2023年老燕子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万元,村民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别墅村”。

一、用好项目资金

一是抓政策宣传。发挥村党组织凝聚力,利用村内公告栏、大喇叭、村民大会等大力宣传农业社会化服务相关政策和效益,让村民了解托管服务、认可托管服务,并自愿接受托管服务。二是抓动员培训。2023年,组织村民代表及村民召开动员会12次,协调市级项目小组到村内开展政策解读和操作规范培训,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统一思想认识。印发《提升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宣传明白纸》250余份,结合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成本、劳动力等实际情况,讲清道明社会化服务工作的便民惠民之处和具体操作流程。三是抓规范程序。督促村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地块、生产作物、服务面积、服务内容、服务单价、质量要求、作业时间等并按节令时限精心组织服务,确保农户接受服务得到认可和满意,同时也保障了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做实服务内容

一是用好村内合作社。村党组织带头成立老燕子机耕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耕机、收割机等6台,农机手8人,机防队1支,药机12台,队员18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化服务经验。自己身边的合作社开展服务,合作社方便,村民也放心。2021至2023年共有414户本村及外村村民与村合作社签订了服务合同,涉及耕地4719亩。二是“七个统一”服务。结合村内实际,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引导村民集中连片种植,为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创造更好条件。同时村内多次召开村干部及村民代表会议,对优质稻产业的发展反复分析研判,最终做到了七个“统一”,即:机耕统一、品种(云恢290)统一、用水统一、栽插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肥料统一、销售统一。三是灵活服务模式。根据村民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托管环节,可以单环节,可以多环节。近两年全村大部分村民自主选择水稻耕、收两个关键薄弱环节的托管服务。

三、实现多方共赢

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以提高效益为目标,有机连接农户和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实现多方共赢。一是致富了农民。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有效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效,统一购买化肥、农药、种子等成本更低,特别是一包化肥可以节省10—20元;同时亩均产量同比提高6%,村内850亩优质稻,亩产650公斤,市场均价7.2元/公斤来计算,如果都托管可增收23.86万元。田地托管后,村民解放了自己的劳动力,可以放心地自主灵活选择全年或农忙时节过后外出务工,进一步增加了工资收入。二是增强了服务组织。随着农民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主体逐渐意识到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也意识到只有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及水平才是出路。老燕子机耕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自觉学习新机器操作,服务态度也越来越好,因为服务能力不提升,可能就意味着下岗。三是发展了村集体经济。村集体在组织生产、合作社占股分红等方面均获得了收益。2023年,老燕子村通过推行村集体统一经营、村合作社的统一托管,进一步增强了村党组织的组织能力、统筹能力和为农服务能力,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8万元。

 

附件6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遮曼勐养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强化资源整合、强化技术服务、强化市场开拓等手段,由村党组织领办的农民合作社引领发展水稻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成功探索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党建与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实现了粮食产业兴旺、农民增收、合作社增效,增强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三管齐下 念好粮字经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曼勐养农业专业合作社

勐海县勐遮曼勐养农业专业合作社,位于云南“六大名米”之一的勐海香米核心产区——勐遮镇,成立于2011年6月。合作社通过创新“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党组织领办的农民合作社发展水稻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品牌树在产业链上,目前培育创建出“傣坝田园”“水傣香”等大米品牌,年销售量达2500余吨。

一、强化资源整合,解决“不够种”的问题

一是整合项目资源,确保有钱可“动”。充分发挥村党总支统筹牵头作用,2020年统筹整合移民项目扶持资金198万元入股合作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村集体提取按10%的收益作为分红,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增强、合作社服务空间增大、农村群众生产成本降低的“三增一降”目标,2022年村集体实现分红6万元。

二是整合土地资源,确保有地可种。推动“一块田”改革,通过土地复垦、土地置换、连片开发、集约用地等方式,将过去高高低低、杂乱无章的5500亩耕地整合、改造成田畴整齐的大片良田,由合作社统一开发、种植、管理,弥补一家一户规模小、升级难、成本高的弊端,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三是整合人力资源,确保有人可用。村“两委”干部和村内党员带头加入合作社,通过走访入户、召开会议、政策宣讲等方式,帮助村民算好加入合作社的精细账、长久账,以看得见的利益和细致的服务,打消群众入社顾虑。合作社现有社员212户,辐射带动周边村寨村民1000余户,总资产达1000余万元,总股金558万元,合作社每年按照社员入股资金的10%分红,2023年分红29万元,每户农户股金平均增收2000元,种粮农户户均增收超过1370元。

二、强化技术服务,解决“种不好”的问题

一是统一技术强服务。成立“农事会”,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定期邀请州县技术员、农业专家来到田间地头,为粮农传授水稻种植、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等技术知识,提高了社员的科技素质和种植水平,有效遏制了耕地“非粮化”。

二是统一种子增产量。高度重视良种选育工作,按照市场需求统一组织选育优质稻种,持续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水稻亩产量由600公斤增至700公斤以上,亩均增收200元,持续推进种业振兴、保障粮食产量、改善粮食品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有效激发了村民种粮积极性。

三是统一农资降成本。通过集中生产要素,实行生产物资统一采购的“一站式”服务,降低了生产与交易成本,提高了农民抗风险能力,从而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其中,合作社统一采购水稻种子,每亩节约种子成本20元;购买复合磷配方肥,每年统一购买配方肥300吨,每吨较市场价低500元,节约成本15万元。

四是统一服务促增收。2022年,以实施中央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为契机,建立生产扶持服务制度,推广全流程生产托管服务,即统一翻耕、统一种植、统一防治、统一收割。实现农业生产效率持续提高、作业成本显著降低、农户支付费用明显减少,“一增一降一减”使得农户人工成本、生产成本降低10%—30%,每亩水稻获益达520元以上。

三、强化市场开拓,解决“卖不好”的问题

一是把好“质量关”,着力塑品牌。持续完善管理系统和制度规范,以安全性指标、理化品质指标、食味指标为导向,配套科学管理技术,发展种植口感更上佳、品质更优越、营养更均衡、特色更鲜明的“滇屯502”“滇陇201”“云粳37”等优质稻品种,培育创建出“傣坝田园”“水傣香”等大米品牌,其中“水傣香”高端产品价格较普通产品平均高出14元/公斤,达22元/公斤,品牌打造让产品价格提高125%,实现了产品绿色化、优质化和特色化。

二是把好“渠道关”,着力保供应。秉承“做优质米、卖放心米”的宗旨,积极引进善管理、懂技术、会营销的人才,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开辟多元化销售市场,设立销售网点及合作网点,组织参加勐海国际茶王节农产品展销会、消费扶贫展、电商扶贫年货节等活动,发展“订单农业”,定时收集昆明、大理、普洱等10个总销售点经营反馈情况,塑造品牌口碑,2022年实现销售5500吨,销售额近3500万元,实现总利润200万元。

三是把好“平台关”,着力开拓市场。持续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深入普及农村电商,创立“水傣香”微信公众号,依托“天猫”“832扶贫平台”“勐海电商平台”“全州农产品协会电商平台”4家线上平台,完成线上销售500吨,销售额达700万元,破解销售瓶颈。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