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10号
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推荐201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有关事项的通知》(云科奖发﹝2011﹞9号)精神,我厅于4月12日向厅机关各处室及厅属有关单位下发了《云南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组织推荐201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的通知》(云农办科〔2011〕90号),截至5月20日,共收到有关单位报奖推荐项目5项。我厅依据《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对各单位推荐申报项目材料进行了审核,现对拟推荐报奖的非涉密项目给予公告。公告期自2011年5月23日至5月28日,共5天,任何单位或个人若对公告的推荐项目及其内容有异议,请在公告期内以书面形式与厅科教处联系反映。
联系人:云南省农业厅科教处 徐 鸣
联系电话:0871-5749404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
云南野生鸭茅诱导同源四倍体杂交利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钟 声 黄梅芬 黄必志
薛世明 徐 驰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推荐单位:云南省农业厅
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点、主要学术代表作、主要完成人的贡献:
项目在对国内外野生鸭茅资源广泛收集和系统评价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云南野生两倍体鸭茅同源四倍体诱导及鸭茅不同倍性杂交、亚种间杂交的杂种个体真伪鉴定及育种利用价值。发现了鸭茅原亚种部分形态及发育学特征在喜马拉雅鸭茅亚种同源四倍体为母本时的杂种后代中呈显性表现,为二者杂种后代真伪的形态及发育学快速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标准,从而有效获取了鸭茅亚种间自然杂交后代真伪的形态学鉴定方法,并发明了一种“鸭茅杂交选育方法”。项目广泛收集和评价了国内外鸭茅品种资源214份。通过化学诱导、亚种间杂交和地理远缘杂交等手段、创制了鸭茅优异种质184份,为云南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鸭茅新品种提供了完善的选育方法和丰富的育种中间材料。项目有关鸭茅杂交育种利用的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在鸭茅杂种后代真伪的形态学鉴定方法相关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申报了国家专利1项,审定国家品种2个,获准参加国家草品种区试资格品种1个,在国内发表研究论文15篇,被国内同行引用100次(至2011年4月)。
钟声:负责项目的总体研究。发明了“一种鸭茅杂交选育方法”(201010550858.7)。
黄梅芬:完成了国审品种瓦纳鸭茅的品种登记和推广应用,完成了区试品种“滇中鸭茅”的品种申报。
黄必志:完成了国审鸭茅品种波特鸭茅的品种登记和推广应用。
薛世明:完成了鸭茅种资源的收集和评价。
徐 驰:参与完成了相关研究的田间观测和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等工作。
代表性论文目录:
1.钟声.二倍体鸭茅同艺性状的初步研究.草地学报,1997 5(1):54-61
2.钟声.二倍体鸭茅染色体加倍的研究.中国草地学报 2006 28(4): 91-95
3.钟声.不同倍性杂杂及后代发育特性的研究.西南农业学报 2006 19(6): 1034-1038
4.钟声.野生鸭茅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的初步研究.草业学报 2007 16(1):69-74
5.钟声.云南野生二倍体鸭茅鸭茅同源四倍体形态及发育特性草地学报 2006 14(1):92-94
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
(排序按材料报送时间)
一、甘蔗副产物饲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主要完成人:黄必志 杨国荣 刘建勇 金显栋
张继才 李乔仙 王安奎
袁希平 李瑞生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
推荐单位:云南省农业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项目对甘蔗副产物加工、贮存等技术方面开展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评价和副产物饲用关键技术研究相结合,有效解决了甘蔗副产物在动物饲养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简洁、实用的蔗稍青饲、蔗稍青贮、糖蜜营养舔砖制作、蔗稍地面青贮制作等应用技术。肉牛专用糖蜜型舔砖,在全放牧条件下,冬春季补饲糖蜜型舔砖,平均日增重提高63.4%,夏秋季补饲,平均日增重提高47.5%。申请专利4件。项目首次在云南系统开展了甘蔗副产物饲用综合技术集成与创新研究应用,为我国甘蔗副产物利用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示范,提高了甘蔗糖业副产物的利用率,丰富了家畜粗饲料资源利用。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实用性,整体研究水平及示范推广面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其中糖蜜高营养舔砖的制作及应用达国内领先水平。成果在耿马、陇川和红河等9个县(市)示范推广蔗稍饲用244万吨,可饲养肉牛120多万头,蔗农新增产值2.44亿元。
二、滇池金线鲃高效繁育技术
主要完成人:田树魁 石永伦 华泽祥 范 伟
杨辉明 万 虎 尹忠民
龙 斌 潘文良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推荐单位:云南省农业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项目重要技术创新点为滇池金线鲃受精卵的孵化方法和苗种培育方法。申请发明专利2项:(1)一种粘性鱼卵的孵化方法(申请号:201010178842.8);(2)滇池金线鲃苗种的培育方法(申请号:201010178833.9)。采用本技术3年已经累计繁殖培育F2代滇池金线鲃苗种超过100万尾。2009年和2010年三次提供大规格滇池金线鲃鱼种累12万尾向松华坝水库、滇池等进行增殖放流,对滇池流域特有鱼类的恢复和保护起重要作用,从而为恢复滇池原有生物群落作出贡献。向昆明、易门、元江等地养殖户提供苗种开展池塘、网箱养殖试验,初试效果较好。
三、抚仙湖水生生态与鱼康 鱼良白鱼种群保护及人工养殖开发
主要完成人:邱家荣杨君兴 夏黎亮 宋建宇
张培清 顾和生 张四川 王文玉 李琼丽
主要完成单位: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玉溪市水利局水产工作站
推荐单位:云南省农业厅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项目研究形成了抚仙湖水生生态保护、鱇鱼良白鱼养殖、鱼病防治、增殖放流、种群保护集成综合技术,在人工模拟自然生境繁殖苗种、生物防治鱼病的综合措施和最佳开口饵料的研制等技术创新上取得了突破。项目集成综合技术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可在适宜的湖泊、水库、池坝塘应用。该项目技术的推广,对保护和恢复特有土著鱼类、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项目实施期间,向抚仙湖投放4cm以上鱇鱼良白鱼苗种171万尾,改造鱇鱼良白鱼人工繁育基地18亩,共繁殖鱇鱼良白鱼水花980万尾,培育1~3cm苗种610万尾, 3~7cm苗种522万尾,鱇鱼良白鱼养殖产量和抚仙湖捕捞产量23.9吨,共创产值约1400万元,新增产值1300万元,新增利润650万元。对抚仙湖特有珍稀物种鱇鱼良白鱼的保护、恢复及合理开发利用具有积极作用,对云南省渔业经济、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