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云南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047号建议的答复意见
来源:农业厅办公室       2016-09-19 09:40:24 【字体:
【字体:

高筱芳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加大农业生产中的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促进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已交由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

(一)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控

1.开展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化肥、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防病治虫、促进粮食和农业稳产高产至关重要。但由于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大,加之施肥、施药方法不够科学,带来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残留超标、作物药害、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农业部的统一安排,我省从2015年开始实施“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各级农业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结合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大力开展培训,宣传绿色防控技术和科学安全施肥用药知识,不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测土配方施肥,降低不合理化肥使用量。一是深化“基础工作”支撑。在粮油作物上合理安排肥料肥效、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及有机无机配合、中量微量元素等田间试验,不断修正大宗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提高配方的针对性。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园艺作物和特色作物上,开展土壤测试、肥效试验和叶面营养诊断,逐步建立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不断提高技术覆盖面。二是强化“整建制”推进。采取政府主导、合力推进、合作社带动、配方肥直供、定点供销服务、统测统配统供(统施)、现场混配供肥等模式,整县、整乡、整村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三是狠抓“配方肥”下地。加强农企合作和产需对接,引导和扶持构建配方肥产供施网络,逐步形成以科学配方引导肥料生产、以连锁配送方便农民购肥、以规范服务指导农民施肥的机制。四是强化“示范片”到村。以科学施肥技术为核心,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开展化肥深施,实现高产高效和经济环保的目的。村级示范片要做到“四有”,即:有包片指导专家、有科技示范户、有示范对比田、有醒目标示牌,其中标牌要明确标明作物品种、目标产量、施肥结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式。五是强化“培训班”进田。千方百计推进科学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到田,结合村级示范片建设,举办农民田间学校和现场观摩活动,在关键农时季节,开展田间巡回指导和现场指导服务,加强田间实际操作技能和肥水管理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技术水平。六是强化“建议卡”上墙。结合当地实际,采取适合农村、贴近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工作。在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和肥料经销网点,积极推进测土配方信息、施肥指导方案和科普标语上墙,方便农民了解掌握科学施肥知识,直接“按方”购肥施肥。七是改进施肥方式方法。筛选确定当地化肥深施机械类型,引导农民选购使用,因地制宜开展基肥深施、追肥深施,改变化肥表施、浅施的方式,同时,做好作物肥料统筹,确定更为合理的追肥用量和时期,提倡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实现水肥耦合。在测土配方施肥村级示范方、万亩示范片以及粮油糖高产创建和菜果茶标准园示范区率先全覆盖,在有滴灌、喷灌条件的蔬菜、果树、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上积极开展水肥一体化示范推广。2005年至2015年,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3.61亿亩,总增产农作物1584万吨,总减少不合理施肥量(纯量)75.38万吨,总增收节支222.42亿元,增产、增收、节支、降污效果十分显著。

3.加强针对性,不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工作。一是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在中央植保工程的支持下,我省近年来不断加强“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病虫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建设,配备了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设备。截至目前全省已设立358个病虫监测点,各级农业植保部门按照“五日一查、七日一报、特殊情况随查随报”的工作制度,开展病虫准确监测预警,科学指导防控,减少农药使用。2015年,共发布病虫简报2500多期,手机短信发布信息6000多条,电视预报70期。二是推进科学用药。通过大力开展农药安全使用培训,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的筛选和示范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示范推广,不断引导农民正确选购农药、科学安全使用农药。2015年,我厅组织开展农药安全使用培训100期,各级植保部门在所辖区范围内积极开展安全科学使用农药技术培训1350场次,接受培训人员6.3万人次。三是推进绿色防控。每年在全省农作物上建立了100个省级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以“四诱”、天敌控虫、生物农药、生态控制等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已经由单一的蔬菜扩大到水稻、小麦等20多种作物。至2015年底,我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22.65%,核心示范区关键技术到位率达到90%,综合防治效果达到92.3%,每亩减少化学农药2.24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1.23%,亩防治成本平均降低10%,确保了示范区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四是推进统防统治。不断培训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改变传统“单家独户”的防控方式,降低农药用量和防治成本。到2015年底,全省正式注册登记的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673个,各地主要服务形式有全程承包、阶段承包、代防代治、合作防治等形式,全年共防治2658.25万亩,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0.49%

4.不断推进云南省“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和省委、省政府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解决当前化肥农药施用过量、盲目等不科学问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结合云南实际,省农业厅近期已起草《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化肥农药零增长”的实施意见》,待省政府审核后发布。总体目标是2018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70%以上,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35%以上,规模养殖畜禽粪便、主要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肥资源养分利用率达60%以上,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3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粮油糖等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园全覆盖,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科学施肥用药水平明显提升,保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水平,实现农药使用量减少1%以上,盲目和过量施肥用药现象基本得到扼制。工作重点一是提升耕地质量: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坚决守住65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底线。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相对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2400万亩。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采用“改、培、保、控”的技术路径。二是推进科学施肥:综合运用“精、调、改、替”的技术路径,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扩大技术覆盖范围。三是推进科学用药:根据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特点和预防控制的实际,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采取“控、替、精、统、训”的技术路径。四是开展减量增效示范:在粮食集中产区,通过开展机械深耕和经济植物篱等保护性耕作,积造增施农家肥,实施秸秆还田,适宜区域恢复发展绿肥种植,结合科技增粮,大力推广配方肥,积极开展间套作,促进肥水高效利用。在经作集中产区,通过推广秸秆腐熟还田和增施商品,适宜区域恢复发展绿肥种植,注重利用钙镁磷肥、石灰、硅钙等碱性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五是加强畜禽粪污治理利用:以提高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通过传统堆沤、沼气化处理、工厂化处理等方式,建立畜禽粪污收购站、流动收购网点和工厂结合模式生产有机肥,促进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大力加强畜禽粪便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解决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六是强化监测预警:建设耕地质量、土壤墒情监测网络和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全面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在优质稻主产区、优质农产品基地、(旱粮、旱作)经济作物主产区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点;在滇中区、滇东北区、滇东南区、滇西南区、滇西北区、干热河谷区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站和监测点;开展耕地地力、土壤墒情和肥效监测,建立省级耕地质量数据中心,以及主要作物的土壤墒情和旱情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全省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对耕地立地条件、设施保障条件、土壤理化性状、生物群系、环境状况和耕地障碍因素进行全面调查,综合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定期发布相关报告。七是加强综合监管: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谁生产谁负责、谁销售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追责和赔偿制度。严把化肥农药生产经营准入关,依法依规严格审批农资生产企业创建和产品登记,强化生产经营行为监管。鼓励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监督,踊跃投诉举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违法违规使用行为。八是提升社会化服务:支持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发挥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作物重大病虫统防统治补助、农机购置补贴及植保工程建设投资的引导作用,装备现代机械,广泛开展土壤统测、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物资统采统供等为主的生产资料服务。

(二)着力加强农膜残留污染防治

近年来,白色污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规范农膜生产标准、创新研发新型环保型农膜,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我省在农膜污染防治方面也进行积极探索实践,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自2009年始,我省前瞻性地在全国率先引进生物可降解地膜,开展系统性的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全省累计推生物可降解地膜650吨,应用面积8.5万亩,开展试验136组,研究筛选出5个适合应用的参试膜,编制形成27个区域性技术规程。通过试验评价和田间测值估算,生物可降解地膜广泛适用于在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作物的生产应用,使用后能在土壤中完全降解,有效解决了地膜残留污染问题,三年累计减少普膜残留152吨,减少除草和清除残膜用工42.5万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通过推广应用,不仅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升行业技术水平,而且对寻求解决白色污染最佳途径,为政府决策也提供了参考借鉴。与此同时,从政策法规方面提出系统解决白色污染相关意见,建议尽快建立完善地膜生产、销售与残膜回收链式运行机制,加大地膜回收补贴、再利用补贴及环保农膜补贴力度,加快机械回收的研发应用,大力推广应用生物可降解地膜,推动我省高原特色农业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切实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突破5000万亩,“三品”认证2137个,“三品一标”已发展成为安全、优质、生态、高效、创汇的公共农产品品牌。工作中,一是立足传统农耕文化和特殊地理资源,科学合理规划发展重点,规范有序实施登记保护,确保主体权益、品质特色和品牌价值。二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三品一标”企业积极开展网络直销、产品配送、连锁经营或设立专柜、超市,加大“三品一标”产品营销力度,提高“三品一标”品牌知名度。三是支持在省外大中城市建立云南精品高端农产品展示窗口和销售网络,提升品牌影响力,强化监管,有进有出,护航品牌发展。四是完善“三品一标”监测制度,强化对“三品一标”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质量安全状况的监督监测,探索实施“三品一标”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进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管理。

(四)不断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投入39500万元。各地工作亮点纷呈:昆明市在中央和省大力支持下,建成5000立方米大中型沼气工程。大理州结合养殖规模,采用沼气池、畜禽粪便晾晒棚、堆集发酵池、污水处理池等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在大理新希望蝶泉乳业生态牧场建成了一个10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大理洱海生物肥业有限公司在建45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已完成畜厩改造4万平方米,粪污处理池3000立方米。其中大理市改造2万平方米,粪污处理池1500立方米;洱源县改造2万平方米,粪污处理池1500立方米,实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散养户固态粪便经堆集发酵生产农家肥还田利用、液态尿液经三格式处理池处理后作为农灌用水进入农田,或排入村落污水处理管网,从源头上控制畜禽粪便直接进入洱海水体。星云湖流域农业部门通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及粪便资源化工程,已完成生物发酵床建设9728平方米。通海县农业部门在杞麓湖径流区完成排污沟及管道1705;堆粪间179平方米,化粪池改造405立方米;厩舍改造7670平方米;化粪池或沼气池改造1475立方米;厩舍改造12050平方米;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沼气及污水处理池149立方米,排污沟1210,微生物发酵床、堆粪区770平方米。永胜县农业部门在程海流域改扩建生猪标准化养殖场2个,完成标准化猪舍建设910平方米,排污沟110,安装排污管道465,堆粪场181平方米,排污净化池50立方米,安装供水管道2230,道路硬化220平方米,防疫消毒室45平方米,消毒池2个。

(五)不断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1.加大农村能源建设投入。2015年投入22049万元,全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8.1万户,目前全省农村户用沼气保有总量达到300多万户,全省新建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186个,新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26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竣工7座,全省已建和在建118处大中型沼气工程,完成全省重点区域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调研和检查验收工作,制定并颁布实施《云南省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建设规范》和《云南省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建设推荐企业名单》,有力提升了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建设水平。

2.加强项目监管力度。按照项目管理办法,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公示公告制、项目招投标制、项目进度月报制、项目实施督查制、项目资金县级财政报账制等制度,确保项目实施阳光操作。坚持日常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采取实地考察、进村入户、走访农民、明察暗访等方式,核实惠民行动的落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满意程度,督促各项目县将民心工程任务抓好抓实。

3.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要求各项目县要加大督促检查工作的力度,强化月报制度,按进度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行动迟缓、进度慢、措施不力的及时进行通报批评。

4.大力宣传普及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低碳技术。一是加强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知识的宣传,加大对农村沼气、农村太阳能、秸秆生物质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二是加强对农业生产节能的宣传,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推广高效生态种养技术。三是加强农村生活节能的宣传,鼓励和扶持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广节柴灶和高效低排气化炉,引导农民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四是加强对农业农村减排的宣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六)有效整治村容村貌

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我省农业部门在昆明、丽江等8州(市)50个自然村开展了以家园清洁、田园清洁和村级公共清洁设施建设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共投入资金2195.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483.5万元,省级整合资金295万元,县级及村民自筹资金1417万元,覆盖农户1万多户,受益人口达3.7万人,示范村生活污水处理利用率和生活垃圾处理利用率均达90%以上。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每年由省级财政投入5000万元在500个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中,一是坚持选择区位条件好、经济基础强、带动作用明显的较大自然村,优先考虑乡(镇)政府驻地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特色产业村、交通干道沿线村、重点景区周边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城市规划区周边等有条件的村,改造提升一批中心村、特色村和传统村落为重点,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二是依托扶贫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库区移民、矿山环境治理和重点项目征地拆迁等为项目实施单位,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金,加强村容村貌建设。三是有力推进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建设,对村、路、渠、宅“四旁”和公共区进行绿化,改善村庄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四是实施以“改路、改房、改水、改圈、改厕、改灶,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村内户外道路硬化,铺装水泥、石板、沥青、弹石等硬化路面,引导农民单独建畜厩等附属用房或建养殖小区,实现人畜分离,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推广畜禽养殖粪便、农业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以电灯、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等多种照明形式互为补充,达到推进乡村路灯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村亮化水平的目的

(七)有力落实科学水产养殖

1.大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按照《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总体规划(2011-2015)》,紧紧围绕我省水生生物的增殖放流任务,合理确定适用于渔业资源增殖的水域滩涂,重点针对已经衰退的重要渔业资源品种和生态荒漠化严重水域,采取各种增殖方式,加大增殖力度,不断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切实编制了《云南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总体规划(2011-2015)》,具体确定了我省“十二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目标、任务和放流水域、物种、功能定位,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实施。近年来,先后在金沙江(长江)、南盘江(珠江)、澜沧江、红河(元江)、怒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在滇池、抚仙湖、洱海、程海、泸沽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等33个高原湖泊,在万峰湖、向家坝、观音岩、鲁地拉、金安桥、阿海、梨园、糯扎渡、功果桥、黄登、李仙江等11个大型水库,有计划地增殖放流了淡水经济物种4种(鲢、鳙、鲤、鲫)、云南特有物种16种(元江鲤、滇池高背鲫、鱼康鱼良白鱼、云南倒刺鲃、抚仙四须鲃、叉尾鲇、丝尾鱯、云南裂腹鱼、短须裂腹鱼、星云白鱼、程海白鱼、杞麓鲤、岩原鲤、春鲤、鲈鲤、胡子鲶)、濒危物种3种(滇池金线鲃、大头鲤、山瑞鳖),累计放流各类淡水鱼类约3亿尾(其中:经济鱼类物种1.6亿尾、云南特有鱼类物种约1.3亿尾、濒危珍物种约0.1亿尾)。有效地补充了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恢复了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维持了生态平衡,增加渔业产值8亿多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坚持和完善禁渔制度。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长江、珠江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的同时,我省各地还针对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栖息繁衍场所及繁殖期和幼鱼生长期等关键生长阶段,切实设立了地方禁渔区和禁渔期,对其产卵群体和补充群体实行重点保护,有效地保护了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和增殖了我省各地特有鱼类的种群数量和种质资源。每年21日—430,在我省长江干流金沙江的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丽江、迪庆7个州市的32个县(市、区)1560公里江段,以及一级支流渔泡江、龙川江、普渡河、牛栏江、横江、赤水河等实施了长江禁渔制度保护管理。每年41日—61,在我省珠江干流南盘江的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文山5个州市的27个县(市、区)667公里江段和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5个通江的重点湖泊实施了长江禁渔制度保护管理。为进一步恢复渔业资源,除农业部统一部署开展的禁渔制度外,云南省的九大重点高原湖泊都由省人大制定了保护管理条例,把湖泊的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法制化。

3.严格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近年来,随着国家“桥头堡”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大规模区域、流域、重点行业的开发和高强度水电站、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加剧了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土著珍稀濒危鱼类及其生境的威胁,我省土著珍稀濒危鱼类及其生境保护压力加大。我省各级渔政部门积极开展拟建工程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渔业水域环境和水生生物的影响评价工作,采取避让、减缓、恢复等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工程建设对保护区造成的不利影响。2012年以来,共评价保护区涉渔工程40多个、采取避让、减缓、恢复等保护措施数十项,争取生态补偿资金上亿元。

(八)顺利推进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调查

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要求,各地积极开展土壤样品采样、制备和检测工作。在样品的采集过程中对使用的工具、采样的方法、样品的缩分等进行统一规定,并进行实地检查,确保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对样品风干、制样过程等进行培训和检查,在样品的分析过程中插入统一的控制样,对承担样品检测的机构开展质量控制检查,确保检测质量。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大力开展农产品产地污染防治

加强对本辖区内农产品产地周边污染源监管,严禁向农产品产地排放或倾倒废气、废水、废油、固体废物,严禁直接把城镇垃圾、污泥直接用作肥料,严禁在农产品产地堆放、贮存、处理固体废弃物。在农产品产地周边堆放、贮存、处理固体废弃物的,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造成农产品产地污染。引导乡镇企业聚集发展,完善排污综合治理设施。

(二)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

加强对化肥、农药、农膜、饵料、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蓝管,健全化肥、农药销售登记备案制度,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于肥料或造田。实施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加强水产苗种监督管理,科学投饵,合理用药。加大对违法违禁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有害农业投入品的处罚力度,营造生产、销售和使用安全农业投入品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三)加强农业节能技术推广

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精准农业技术,鼓励农民开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配置杀虫灯,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病虫害防治专业服务组织,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绿色植保技术,进行病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供给矛盾。

(四)开展科学水产养殖

定和完善水产养殖环境技术标准,加强养殖水域规划和

养殖证核发工作,加强水域环境监测力度,合理调整养殖布局

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善养殖环境和生产条件。建立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普及推广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方式。积极推广安全高效人工配合饲料、工厂化循环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和环保装备,减少污染排放。

非常感谢您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云南省农业厅

                          2016年5月30

 

    (联系人及电话:张兴旺    0871-65749405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