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沿边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来源:人民政府网       2017-01-17 17:04:49 【字体:
【字体: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沿边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沿边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南省沿边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前 言

我省沿边地区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少数民族聚集,贫困人口众多,稳边固边任务繁重,在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和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推动沿边地区联动内外、协作发展,提升开放发展能力和水平,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完善我省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格局,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支持沿边重点地区开发开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72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十三五”省级重点专项发展规划目录的通知》(云政发C201613号),编制本规划。

沿边开放经济带(以下简称经济带)规划范围为怒江州、保山市、德宏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文山州等8个边境州、市的25个边境县、市(怒江州:泸水市、福贡县、贡山县;保山市:腾冲市、龙陵县;德宏州:芒市、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临沧市: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普洱市:江城县、孟连县、澜沧县、西盟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红河州:金平县、绿春县、河口县;文山州:麻栗坡县、马关县、富宁县),地域面积9.25万平方公里,人口690多万人。

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为206—2020年,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 开放基础与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及沿边开放战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以来,我省沿边地区开放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面向周边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具有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开发开放的基础条件,也面临重要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开放发展条件

开放区位优势明显。该区域与缅甸、老挝、越南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是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最早的地区;拥有国家一类口岸18个、二类口岸7个,是陆路通达印度洋、东南亚腹地及南亚的必经之地,是我省乃至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窗口。

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经济带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文化积淀深厚,人文风情绚丽多彩;森林覆盖率达65.79%,拥有富庶的森林资源、碳汇资源和水能资源;分布着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世界自然遗产、4个国家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丰富多样;周边国家资源丰富,沿边开放合作前景广阔。

交流合作基础坚实。该区域与周边国家文化、经贸交流合作源远流长。与缅、老、越毗邻地区建立了系列合作机制,搭建了中老、中越、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等经贸合作平台,缔结了若干对友好城市、友好村寨关系,在农业开发、经贸往来、文化旅游、通道建设、边境管理、生态环境、国际执法等方面交流合作务实推进。经济带内有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个、边境经济合作区4个、跨境经济合作区3个,正在成为扩大开放、深化合作、聚集要素的有效载体。

交通连接加速推进。昆明一河口高速公路及铁路、昆明一瑞丽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昆明磨憨高速公路、玉溪磨憨铁路、大理瑞丽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临沧—清水河铁路及高速公路、芒市猴桥铁路正在规划建设,昆曼公路和清水河缅甸登尼、腾冲一缅甸密支那公路建成通车,连接越老、缅的国际运输大通道初步形成。边境干线公路贯通工程将基本实现边境县、市间的连接。口岸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随着沿边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兴边富民工程的深入实施沿边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资源加工、边境旅游、特色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沿边地区生产总值1437.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947元,地方公共财政总收入170.2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9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年均分别增长16%、15%、30.2%、19.7%。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党中央对云南的新定位、新要求为经济带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实施,我省沿边地区处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重要的交汇节点,凸显了对外开放新优势。周边国家对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加快自身发展有新期许,广西、重庆、西藏等周边内陆省(区、市)对携手走向南亚东南亚地区有新愿望,为沿边开放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国家着力推进澜沧江—湄公河、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等合作机制,为沿边地区参与国际区域合作提供了新支撑。国家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贯通边境干线公路,为沿边地区发展提供了新支持。

同时,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沿边开放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影响相互交织,沿边地区比较优势还未充分发挥;贯通沿边、连接内外交通运输网络还未形成,产业基础薄弱,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联动协作发展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区域经济实力亟待提升经济带内23个县、市属于限制开发区域,且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众多,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有别于沿海开放,适用于沿边开放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有待建立健全;周边国家发展水平较低,多处于发展转型期,地缘政治、大国博弈增加了区域开放合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第三节 重大意义

推动经济带加快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促进沿边、内陆与沿海开放联动,全面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有利于务实推进睦邻安邻富邻,深化与周边国家交流合作,促进毗邻地区共同繁荣发展,夯实辐射南亚东南亚硬件与社会基础;有利于完善我省“11236”发展空间布局,促进域内部密切联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沿边脱贫攻坚,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实现沿边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边境管理联防联控,构建我国西南安全屏障。加快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基本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扩大沿边开放为主线,以推进协同发展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着眼内外联通、纵横连接,推进沿边“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比较优势,培育壮大沿边特色产业,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着眼统筹协调,打造边境特色多元城镇体系;着眼完善功能,加快建设开放合作平台,健全交流合作机制;着眼稳边安边,大力改善民生,厚植辐射周边的社会基础;着眼绿色发展,合力巩固生态屏障,在联动廊带和区域协同中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推动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合理分工,促进协同发展。立足比较优势,优化空间开放格局,合理确定各地功能定位,强化产业间的分工协作,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内部资源整合,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形成错位发展、协作发展合力。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共享发展。以中缅、中老、中越双方共同利益为基础,创新合作机制,共享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依托区位优势,加强与国内腹地合作,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形成境内外紧密联系、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坚持改革创新,促进转型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外向型经济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强化与毗邻地区联防联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三节 发展定位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用好沿边开发开放政策,深化与周边国家各阶层往来、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建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合作平台,促进要素流动便利化,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窗口。

内外统筹、区域协调的经济增长带。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与合作,建设一批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边境城市(镇),在脱贫攻坚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以开放促跨越、奔小康的新路子,打造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带。

我国西南边境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森林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澜沧江、怒江、红河、南汀河等跨境河流的保护和治理,完善边境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构建我国西南边境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睦邻安邻富邻的友好合作示范带。强化国土意识、国家意识,提升边境治理能力水平;秉持开放精神,充分照顾双边利益关切,深化农业开发、基础设施、民生改善、边境执法等重点领域合作,拉紧与周边国家利益纽带,夯实友好合作的民意和社会基础,在经济带发展中带动毗邻地区共同繁荣、和谐稳定。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经济带综合实力有较大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2300亿元以上;沿边城镇加快发展,经济带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对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的影响带动力显著增强;边境干线公路基本贯通,沿边铁路加快推进,玉溪磨憨、大理一瑞丽铁路基本建成,临沧一清水河、大理—瑞丽铁路接轨至腾冲铁路开工建设,国际运输大通道基本形成;开放窗口作用逐步显现,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瑞丽、河口、磨憨、孟定等重点口岸进出口额及人员、车辆迅猛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态屏障作用不断巩固;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展望2030年,国际运输通道全面形成,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边境城市(镇)开放发展更具活力,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内外联动、要素集聚、特色突出、互利共赢、和谐安宁的沿边开放经济带全面建成,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撑带。

第三章 构建联动协作发展空间格局

根据区位优势、发展基础、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依托对外通道和边境干线公路,推动形成瑞丽、勐腊(磨憨)、河口3个重点地区引领带动,边境城市(镇)联动协同的空间格局,有力支撑经济带发展。

第一节 突出重点、引领带动

突出缅、老、越3个对外开放战略方向,以瑞丽、勐腊(磨憨)、河口为重点,依托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城市(镇),完善提升开放发展平台功能,在经济带建设中发挥开放门户和引领带动作用。

以瑞丽为重点,联动芒市、陇川、腾冲、耿马,发挥口岸集中、通道选择多、合作基础好、自然资源丰富、人文交流密切、腹地支撑有力等优势,加快推进保山瑞丽、芒市一猴桥、临翔清水河铁路建设,加快建设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腾冲(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深入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积极推进与缅农业开发合作,重点发展生物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以及旅游文化、物流、商贸、金融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建设国际产能合作基地、区域性物流枢纽、科教人文交流窗口,形成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前沿战略支点。

以勐腊(磨憨)为重点,联动景洪、江城,发挥通道畅达、生物生态与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渊源深厚的优势,推进中老铁路等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畅通泛亚铁路中线、昆曼大通道及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加快建设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景洪国际陆港,加强跨境经济、经贸合作,重点发展以农林产品深加工、生物产业、跨境旅游、现代物流、商贸服务为主的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胜地,打造我省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以河口为重点,联动马关、金平,发挥口岸功能完善、加工及过货能力较强、现代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畅通泛亚铁路东线,加快建设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河口国际陆港,大力发展跨境陆海联运,重点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高原特色农业、现代物流、对外贸易,扩大互市贸易规模,建设昆河经济走廊的中心节点、区域性物流枢纽、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商贸服务基地,打造我省对接“两廊一圈”的重要战略支点。

第二节 联动多点、协同发展

贯通边境干线公路,强化国防通道支撑,促进人口、产业、要素向沿线重要节点聚集;依托边境公路干线,强化3个重点地区与其他边境县、市间的联系互动,推动沿边地区联动协同发展。

贯通边境公路干线。加快推进边境干线公路建设,规划实施边境县、市铁路贯通工程,推进重点口岸与边境干线通道连接,实现从贡山—富宁等25个边境县、市间连接、畅通,构筑经济带发展的交通骨架,为沿边地区间密切经济联系、完善国防动员快速通道奠定坚实基础。依托边境干线公路通道,推动人口、产业、生产要素向边境城市、口岸城镇、重点县城等重要节点聚集,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基地、旅游景区,借助通道优势壮大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在经济带发展中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促进多点联动协同。重点地区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深化与缅、老、越及对内交流合作,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对周边毗邻地区与邻近县市的辐射带动,强化对外开放门户窗口和综合平台功能。富宁、麻栗坡、马关、泸水、福贡、贡山等地主动对接邻近省区和边境县,发挥好接口作用,促进经济带与周边省区合作发展,更好服务周边省区藉由云南沿边走向南亚东南亚。推动金平、绿春、江城、勐海、孟连、澜沧、西盟、盈江等地加快发展,主动加强内外连接、协作对接,立足自身优势与周边需求,在协同发展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开放发展水平,做强沿边贯通、协调发展的支撑节点。

第四章 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统筹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重大基础设施成网成型成体系,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保障有力、衔接顺畅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增强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 交通基础设施

实施边境干线公路、铁路贯通工程,形成沿边交通干线,加快连接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国际通道境内铁路、公路建设,完善沿边地区水运通道和航空网络,形成纵横交织、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网络。边境干线公路与铁路贯通工程。规划布局“L”形边境干线公路,起于贡山县丙中洛,止于富宁,覆盖25个边境县、市。加快建设腾冲一陇川、绿春元阳、元阳蔓耗等高速公路;建设腾冲—猴桥口岸、景洪—打洛口岸、文山天保口岸等高速公路;全面启动沿边普通国道G219丙中洛泸水、泸水一腾冲界头、黄草坝—龙镇桥、绿春—金平、绿春屏边、蔓耗兴街、西畴县铁厂富宁县歪邓桥等路段改造建设。规划建设腾冲猴桥富宁沿边铁路,横贯边境州市,连接西南出海(广西)通道(广西沿海铁路),先期启动部分路段建设。配合推进国际大通道铁路公路境外段规划建设,促进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推动重点口岸与边境干线公路、出境通道的融合衔接,在瑞丽、磨憨、河口、清水河、猴桥、天保等地规划布局一批口岸交通枢纽。

航空网络与水运通道。规划建设一批民用机场和通用机场,完善现有机场配套设施,加密和新开国内国际航线航班,重点开辟沿边地区同南亚、东南亚城市的航线,完善精品旅游线路、著名旅游景区景点间的环飞、直飞航线构筑“三出境”水运通道,推进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高等级国际航道建设,完善中越红河水运通道,推动中缅陆水联运通道建设,推进国际陆水、江海联运。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

第二节 水利基础设施

加强水源工程、城镇供水工程、农村供水工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沿边地区国际河流治理合作,构建调控有效、保障有力的水网保障体系。

重点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怒江泸水水利枢纽前期工作。建成13座续建中型水库,加快19座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开工建设一批小型水库,有序推进龙江、那兰等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及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加快德宏盈江、麻栗坝等大型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建设,开工一批中、小型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实施好小型农田水利、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各类水利工程供水效益和效率,提高水网保障能力。争取实施滇西边境山区水利扶贫灌溉工程。

城乡供水网络。加强沿边地区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合理选择确定供水模式,优化输配水管网布局做好水设施与管网输配水能力配套工作,满足供水需求。优先建设省级特色小镇、重点地区、重点建制镇供水设施项目。继续实施沿边地区农村供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地区供水保证率和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改善农村供水条件。

重点河流治理。推进国际河流和界河水利设施建设合作,加强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等水系干流、界河和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防洪减灾工程建设,深化国际水利合作,加快沿边地区水利项目建设。

第三节 能源、信息基础设施

强化骨干电网、油气管线、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提高沿边地区供电、供气、通信保障能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联网、通信联网与合作。

能源基础设施。适度规模实施澜沧江湄公河、伊洛瓦底江水系的水电开发。科学有序在少数适宜地区适度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绿色再生新能源。完善500千伏主网架以及大型电源送出工程,加强沿边州、市220千伏、110千伏电网建设。做大做强保山电网。以沿边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城市、农村电网建设,升级改造县城及农村配网。实施以电代柴工程。完善管网布局,加快推进通往沿边地区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及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沿边8个州、市的油气供应网络。加快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联网进程以及与周边省份跨区域电力通道建设,建成重要的跨区域电力交换枢纽。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全光网省”“宽带乡村”“无线城市”建设。实施城市宽带接入网络改造提升工程、“宽”工程和移动宽带网络覆盖工程,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强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分类分阶段推进有线宽带网络向行政村和自然村延伸,推进行政村4G网络覆盖。加强与周边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区域性国际通信枢纽。

第五章 发展壮大沿边特色产业

坚定不移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产业发展新路子,立足区位、资源、开放优势面向高端、彰显特色、内培外引、开放发展,重点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现代物流、沿边金融、加工制造等特色产业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强化沿边地区开放发展的产业支撑。

第一节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突出特色经济作物、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稳定高效的原料基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边境特色农业品牌。

特色种植业。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粮食产能基地建设,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托各地资源条件,改造提升烤烟、蔗糖、茶叶、橡胶、油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蔬菜、咖啡、食用菌、中药材、水果、辣木等新兴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核桃、坚果、花椒等特色经济林。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种植基地、优质中药材原料基地,推进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推动珍贵林木、观赏苗木、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草果等林下经济。

养殖业。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优化畜牧业生产布局,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肉(奶)牛、黄(黑)山羊、小耳猪、生态鸡等特色养殖;利用大型电站库区、湖泊、坝塘、稻田资源,发展特色土著鱼类养殖,建设高原生态渔场。强化地方特色良种繁育、饲料保障、疫病防控、质量安全和流通体系建设,生产符合出口标准的优质畜产品,推进养殖、加工、物流、商贸融合发展,积极开拓境内外市场。

农业开发合作。依托技术、资金优势和周边国家丰富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结合援外项目与境外投资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农业综合开发领域的合作。在周边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运营一批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培训农技人员,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在境外合作建设粮食、天然橡胶、咖啡、甘蔗等资源型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企业规范发展境外替代经济。加强沿边地区农业技、,

术交流、农业人才培训、动植物疫情监测防控等方面的双(多)边合作,在边境沿线和周边国家合作建设一批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示范基地和监测站。

第二节 现代服务业

以旅游文化、商贸物流为重点和突破口,巩固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生活型、生产型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文化产业。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突出山水、生态、民族、边境、红色旅游特色,推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设区域知名旅游胜地。加快推进以世界遗产旅游地、旅游度假区、国家公园、旅游城镇、精品景区、旅游综合体为主导的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建设商务旅游、康体养生、民族文化体验、高山峡谷探险等高端旅游产品,形成边境沿线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深化与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研究设立跨境旅游合作区,与周边国家共同打造游客往来便利、服务优良、管理协调、吸引力强的重要国际旅游目的地。共同开发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澜沧江—湄公河、昆明—曼德勒—达卡—加尔各答汽车集结赛线路自驾游等国际旅游线路。支持边境城市申报设立边境旅游试验区,在政策集成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现代物流业。结合边境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依托国际大通道、边境干线公路沿边铁路以及口岸、机场、港口,统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示范园区,培育一批大型物流集团和专业物流企业,形成面向周边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联动昆明、大理,形成以瑞丽、磨憨、河口、景洪、芒市为枢纽,孟定、猴桥、泸水、江城、陇川、孟连、富宁、麻栗坡为重要支点的物流格局。加强物流通道、仓储配送、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发展陆空、陆水、公铁等多式联运,建立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创造条件加快跨境物流发展。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特色商品和专业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标准化集贸市场体系。

沿边金融。加快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推进金融创新与开放,加快建设瑞丽次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引导大型金融机构强化对外开放的综合服务功能。进步拓宽跨境人民币投融资渠道,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安排,在瑞丽等沿边重点城市探索研究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复制推广人民币与缅币特许兑换试点工作经验。畅通跨境人民币清算通道、本外币现钞出入境通道及人民币对非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兑换通道。依托沿边地区资源优势,规范发展矿产权、林权、碳汇权等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开展跨境保险合作。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深化金融对外交流合作,搭建跨境金融业务合作平台及信息交流平台。

对外贸易。面向周边市场,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新优势。有序发展边境贸易,推动边境小额贸易向综合性多元化贸易转变。搭建大型成套设备、机电产品出口以及农业技术与标准输出渠道。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知名加工制造、物流、加工贸易龙头企业,支持粮食、果蔬、橡胶等加工贸易发展,创建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造条件发展转口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拓展物流运输、跨境旅游等传统服务出口,扩大金融、通信、咨询等现代服务出口加强边民互市点建设,规范发展一批边民互市贸易示范点。研究出台我省边民互市管理政策,探索边民互市合作社发展模式。

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电子商务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在沿边地区的应用努力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在橡胶、优质特色农产品等领域打造一批电子商务平台,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企业仓储物流(快递)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深化与大型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网店,鼓励开设运营县、市特色馆,推广沿边地区特色农产品、旅游文化产品。实施电商进村工程,统筹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推进建立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村服务站。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在重点市场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加快沿边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协同水平,培育电子商务服务商,大力引进培养电商人才,强化电子商务支撑。

第三节 特色优势工业

面向周边市场,依托内引外联通道、边境城市、重点口岸,促进要素向园区聚集,大力发展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资源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出口加工基地。

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充分发挥沿边地区及周边国家生态优势,加快“云品”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建设区域重要的绿色、有机食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茶、糖、油核桃、咖啡、坚果、果蔬等特色食品加工,积极发展高端奶制品、肉制品加工。支持境外农业合作项目农产品回运,在境内开展深加工。依托既有园区,积极承接发展五金、家电、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塑料制品等外向型产业,提升针织、扎染、绸缎等少数民族纺织工艺水平,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轻工纺织产业平台和加工贸易平台。大力发展橡胶制品、特色家具等。

生物医药业。发挥沿边地区独特生物资源优势,重视种源研究,建设良种基地,依托优质中药材和健康产品原料基地,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生物技术药,积极发展功能性保健品,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品和保健品。深度挖掘周边地区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抓好原料保障基地建设及品种深度开发,在天然药物开发、疾病控制及传染病防治等方面开展生物医药国际合作,积极培育发展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生物技术服务等产业。

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面向周边国家的农机具、工程机械、汽车制造,推进产业国际化、集群化和成套化。重点引进汽车及配套企业入园建厂,鼓励车企整体向瑞丽等地区聚集,扩大生产规模,增强配套能力,加快发展高性能电机及其控制系统,配套发展底盘件、车轮等零部件,打造集整车制造、零部件制造、汽车出口贸易为一体的区域性汽车生产基地。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农机具、工程机械、电力装备等制造业,引导企业到沿边地区建设生产基地、设立区域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中心。

矿产资源深加工业。依托境内外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集约发展矿产资源采选、冶炼和精深加工,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在富宁、麻栗坡、马关、金平、镇康、龙陵等地发展铝、铜、铁、金、硅、玉石等矿产开采加工。在瑞丽、腾冲发展珠宝玉石加工,推动形成专业化市场。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境外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在边境合作建设矿产资源进出口加工基地。

电子信息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应用。积极承接国内外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转移,推动保山、德宏、红河等地LED面板、电子设备及元件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发展。依托沿边地区,建设信息产品出口加工集散基地。

第六章 建设边境特色多元城镇体系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沿边城镇空间布局,增强边境城市经济、社会与科技功能,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开放包容、宜居宜业的沿边城镇体系。

第一节 优化沿边城镇空间与功能布局

依托重点口岸、国际大通道及边境干线公路,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瑞丽、磨憨、河口为重点,增强城市功能,着力建设边境城市、重点口岸城镇与沿边特色城镇。

提升边境城市开放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景洪、芒市、瑞丽、腾冲、河口、泸水等城市化进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壮大经济实力;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支持科技研发与技术推广,着力建设宜居城市,打造走向周边的研发基地与生活基地;推动更多周边合作机制与平台落户景洪、瑞丽等地,建设对外交往中心,打造沿边开放的重要综合性平台,形成“廊带联动”的重要结合点,在经济带发展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勐腊、耿马等有条件的边境县发展为中小城市。

加强重点口岸城镇建设。统筹规划ロ岸、通道建设与产业布局,加强磨憨、孟定、猴桥、勐阿、片马等重点边境口岸城镇建设,把握好开发节奏和开发强度,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通行条件、提高通关效率,强化内引外联功能;以周边邻近城市、县城等经济腹地为支撑,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与进出口加工业,提高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提升通道经济效益;完善居住、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功能及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基本城市功能,打造连接内外的重要支点。

加快沿边特色城镇建设。加快边境县城发展,贯通州市府城市与边境县城高速公路,联动口岸城镇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转型升级,大力拓展区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和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人口有序集聚,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打造经济带发展重要节点。立足边境城镇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型、旅游型、商贸型、工业型、生态园林型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培育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推进生产要素集聚,形成经济带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载体。

第二节 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

高水平规划设计城镇发展布局,加强城市治理,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打造和谐宜居城市。

提高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坚持守住生态、风貌特色、文化传承底线,创新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加强对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管控,彰显边境城镇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加强城镇科学设计,注重提升品质,提高开放度和包容性,推动绿色城镇、人文城市、紧凑城市等新型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宜居性。

加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道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建设。加大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与公路、铁路、航空枢纽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衔接配套,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交通网络。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优化公共交通站点和线路设置,研究布局充电桩、立体停车场等系统,统筹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建设城镇天然气输配、液化和储备设施。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和先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应对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提高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第三节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推动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

推进美丽宜居边境特色村寨建设。完善村庄规划,实施“七大行动”,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结合边境、民族、文化、生态等特点,建设新房新村、绿化美化、宜居宜业的边境特色村寨。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到2020年全面完成现有D级危房改造任务。推进道路硬化、公共空间绿化、村庄亮化工程,改善提升农村整体风貌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实现油路到乡、硬化路到村、村组公路通达,加强农村公路危旧桥改造和安保工程建设,实施行政村通班车工程。加强公共通信设施建设,促进邮政、快递、网络村村通。全面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建成新型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加强边境村寨文化建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培育和谐文明新风尚。

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试点。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申报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

第七章 合作平台建设与综合功能完善

提高口岸、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合作平台发展水平,建立健全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提升沿边地区开放合作功能。

第一节 加强口岸建设

优化口岸开放布局,完善口岸综合功能,提升通关服务效能,使口岸成为沿边开放的重要门户与跨境通道,成为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促进口岸有序开放。立足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加快经济带发展,优化口岸布局,争取更多口岸扩大开放,推动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口岸均衡发展,加快指定口岸建设。重点推进勐康等口岸扩大开放,章凤等二类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依托中老泰、中缅、中缅印铁路,大力促进河口、磨憨、瑞丽、猴桥等铁路口岸建设。积极拓展关累港、水富港等水运口岸,稳步发展芒市、腾冲机场口岸。积极争取建设一批进口医药、粮食、水果、种苗、水生动物、肉类、冰鲜水产品等指定口岸。规范边民通道管理,推进“一口岸多通道”监管模式创新。

加强口岸设施建设。注重口岸与通道、机场、港口等统筹规划设计,加强联检大楼、行政综合用房、查验场地等基础及配套设施的新建、改扩建工作,更新维护、整合现有监管设施支持口岸检验检疫、边防检查、海关监管等查验设施按照标准进行升级改造。建立边防(边境)检查站口岸、通道旅客自助通关系统、车辆快捷通道等快速查验通关系统。提高查验设备的专业技术水平。重点支持在跨境通道涉及的国家级口岸建设多式联运物流监管中心。积极争取国家援外资金促进跨境通道外侧口岸基础设施、查验场地和设施建设。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搭建电子口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集信息公开、电子政务、跨境物流、跨境电商于一体的功能性平台。积极推进边民互市点规范发展。

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创新口岸监管模式,优化查验机制,提高通关服务效能。研究建立口岸权力清单制度、收费清单制度。通过属地管理、前置服务、后续核查等方式将口岸通关现场非必要的执法业务前推后移。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拓宽企业集中申报、提前申报的范围。进一步提高非侵入式、非干扰式检查检验的比例。深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服务改革,推动货物在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之间自由便捷流转。积极推进“一口岸多通道”模式建设。依托电子口岸平台,加快沿边口岸国际贸易“单窗口”建设,形成电子口岸跨部门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推进口岸管理部门“三互”机制建设,不断扩大联合执法、联合查验范围;全面实施关检合作“三个一”,积极参与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积极推动与越南、老挝、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口岸执法机构的合作,促进跨境共同监管设施的建设与共享,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和协调。

第二节 提升开放合作功能区发展水平

加快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健全机制、完善功能、提高效益,提升发展水平,打造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促进开放发展的重要平台。

积极推进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发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在经济带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统筹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创新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用活用足各项支持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跨境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发展、实现兴边富民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新机制、新途径,适时向其他条件成熟的地区推广。将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打造成为中缅边境经济贸易中心、西南开放重要国际陆港、国际文化交流窗口、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对缅睦邻安邻富邻示范区,将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打造成为中老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联通我国与中南半岛各国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沿边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对老睦邻安邻富邻示范区。

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水平。立足各地基础与条件,以产业集聚为中心,合理确定各边境经济合作区的重点发展方向和支撑项目,实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承接外向型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努力把各边境经济合作区打造成为集边境贸易、过境贸易、生产服务、物流采购、进出口加工于一体的综合经济功能区,逐步形成面向周边国家的加工制造基地、物流基地和商贸基地。优化提升瑞丽、畹町、河口、临沧等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功能支持畹町、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扩区升级,支持腾冲(猴桥)、麻栗坡(天保)、孟连(勐阿)、泸水(片马)申报建立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研究建设中缅打洛勐拉边境经济合作区,探索中老越(江城)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支持边境经济合作区与东部沿海城市、国有大型企业及国家级开发区建立对口联系机制借鉴先进的开放与管理经验,形成沿边地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稳妥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有机结合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发展,统筹推进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突破,探索形成“两国区、协同监管、境内关外、封闭运行”的跨国经济合作形态。强化与老方规划对接、产业对接、政策对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空间布局,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现代特色产业集群为支撑,积极稳妥扎实推进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和睦邻安邻富邻示范引领区。加快推进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我方一侧有关区域的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双方及早形成共同方案、全面启动建设。有序推进与缅甸谈判磋商,推动建设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有序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根据与周边国家投资贸易实际需要,在有条件的沿边地区研究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或保税监管场所,支撑保税物流、跨境物流、进出口加工贸易等重点产业发展,打造吸引境内外投资的重要载体、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的先导区。提升红河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与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协同建设发展。

第三节 建立健全交流合作机制

依托各类机制平台渠道,发挥沿边地区独特作用,促进经济带与国内外各层次间交流合作,形成沿边开放高地。

建立健全多层次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民间团体等多方面作用,完善对外交流合作体系。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澜沧江一湄公河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滇印、滇缅合作以及云南同越北、老北、泰北合作等多(双)边框架下,鼓励沿边地区政府发挥积极作用,支持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地方政府的互访、对话、合作制度化,在跨境通道建设、农业开发、文化旅游、国际执法、边境贸易、生态环保、跨境民事纠纷化解等重点领域建立对口合作机制。继续推进开展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共同维护湄公河流域的航运安全和边境治安稳定。提升中缅、中老、中越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办会水平,创新办会机制,强化活动策划,突出经贸洽谈、项目合作、人文内涵,延伸边交会平台效应,推动合作意向、合作项目落到实处,打造各具特色的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舞台。

提升区域互动合作水平。依托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滇沪合作、长江经济带建设联席会议等现有机制,推动沿边地区与东中部发达地区开展区域开放合作,推动通道连接、产业协同、区域协调发展。发挥沿边地区贴近周边市场的优势,鼓励与东部沿海城市建立对口联系机制,交流借鉴开放经验,探索“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争取共建进出口加工基地。在海关通关、检验检疫、多式联运、电商物流等方面加强对接,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利用好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省内外大型会展平台,立足沿边产业、经贸、人文特色,瞄准目标市场,丰富合作对象,拓展国际国内合作空间。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一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支持保山等地与印度古瓦哈蒂、孟加拉国吉大港等地缔结为友好城市,在旅游、经贸、产业、文化教育等方面推进务实合作。

第八章 民生改善与辐射周边的社会基础

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与国际合作,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维护边境安全安宁,让沿边地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夯实辐射周边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打赢脱贫攻坚战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立足经济带发展全局谋划推进,在促进农村人口全面脱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中推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经济带建设。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强化产业扶持与转移就业对脱贫的带动促进。结合城镇化建设发展,鼓励符合易地扶贫搬迁范围和条件的向县城、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附近集中安置;结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增长点;结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教育支持与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着力解决“因学致贫“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政策兜底脱贫,确保沿边地区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大沿边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加快推进怒江州全境、红河州南部山区、文山州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促进区域整体脱贫。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推动各类资源、力量向沿边地区集聚,进一步发挥边境一线综合片区开发项目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3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扎实推进“6386”行动计划,加大整乡整村整族推进、雨露计划等专项扶贫工程对沿边地区支持力度,继续加大以工代赈对边境贫困地区的投入。

第二节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与国际合作

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增强卫生计生服务能力,加强文体建设与合作,提升区域在周边国家地区社会影响力。

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沿边地区的倾斜力度,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色高等教育,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各类教育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辐射周边等方面的整体水平。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立教育扶贫示范区。实行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免学费制度。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实施14年免费教育政策,在怒江州率先实行14年免费教育。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增加职业学校对沿边地区招生比例。选派教师驻边支教,支持当地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教育和人才培育合作。推进国门学校建设,加强周边国家中小学生跨境就读管理,推进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作。支持边境城市与国际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加强周边国家语种人才培养,积极支持周边国家公务人员、知名学者、媒体人士、骨干教师、技术专家等来滇研修培训。

加强科技创新与合作。加快推进沿边地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依托资源与环境优势,积极吸引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大型公司到沿边地区设立科技研发机构。依托各类开放合作功能区,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合省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研发机构,积极推进面向周边的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成果转让。

加强文化体育建设与合作。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和开放合作,依托云岭文化和傣族、景颇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文艺院团综合排演场所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加强交流中心、友谊广场等主题文化宣传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深度挖掘边境文化、民族文化、抗战文化、开放历史,支持打造多种形式具有鲜明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弘扬爱国戍边文化。深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合作,推动开展南方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研究、文化遗址考古文化遗产申报、文物修复等方面合作,联合开展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沿线抗战遗迹调查和文物保护。

增强卫生计生综合服务能力。以中小城市、口岸城镇、交通沿线城镇为重点,加强县级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疾病防控综合能力建设,提高卫生应急、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计生监督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门医院、卫生院、诊所。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口支援力度。发挥沿边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傣药等民族中医药。大力开展全科医生人才、急需紧缺专科型人才、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人等卫生人才培养密切与周边国家疾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积极开展艾滋病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的联防联控。发挥医疗资源优势,为南亚东南亚国家提供免费医疗援助服务,加强医疗人才培训合作。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监测合作项目,继续在南东南亚地区开展“光明行”等公益活动。为周边国家各界人士赴滇查体、治疗提供便利,打造面向周边毗邻地区的医疗服务基地。

第三节 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积极扩大就业。积极推进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区域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定期开展企业劳务交流对接活动。依托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企业,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者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沿边地区有序转移。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对边民自主创业实行“零成本”注册,符合条件的边民可按照规定申请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逐步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维护境内外劳动者合法权益。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缴费激励、风险防范机制。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推进沿边地区各类养老、残疾人、儿童福利服务等设施建设,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沿边地区医疗救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边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由政府代缴参保费用。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按照规定将沿边地城镇贫困人口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节 维护边境安全安宁

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促进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加强和创新边境治理,提高管边控边能力,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维护边境安全安宁。

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大力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民族文化发展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爱国守边的责任感。扶持“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促进与周边跨境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实施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完善沿边地区宗教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各国间宗教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建设,加强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教职人员的培养。

加强和创新边境治理。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群体协同、边民积极参与的多层次边境治理体系,不断提高边境治理水平。加强沿边重点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沿边各族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加强群众性管边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外事界务员等管边队伍的经费补助。鼓励沿边地区群众搬迁安置到距离边境0—3公里范围,建立抵边居住边民常态化补助机制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发动广大群众支持和参与边防建设和管控,巩固边境一线群众基础。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麻栗坡老山、龙陵松山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提高国土意识、国家意识,增强沿边地区各族人民守边固边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提高管边控边能力。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改善科技控边手段,加大边防检查设施装备的投入力度,分批完成智能验证台改造,在边境口岸和重点边民通道建设安装边检自助查验系统和车辆“快捷通”系统。按照“适度超前、保障重点、分步实施”的建设理念,建立和完善、更新边境监控系统,实现边检执勤现场、口岸限定区域和重点边境地段全覆盖,打造“智慧边境线”。防范和打击各类敌对破坏活动及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沿边地区安全稳定与良好秩序,确保边疆安宁。

提升沿边地区国际执法合作水平。支持沿边地区选强配齐国际执法安全合作专职人员。支持与周边国家地方警务边检(移民)、禁毒、边防等执法部门建立对口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在禁毒禁赌以及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非法出入境、拐卖人口、走私等方面的边境执法合作。加大沿边地区国际执法合作投入。加强文化执法合作,打击非法文化产品流入和非法传教,构筑边疆地区文化安全屏障。

第九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

积极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大沿边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建设沿边绿色生态廊道。

第一节 巩固生态屏障

积极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推动建立境内外联防联控机制,合力巩固沿边生态屏障。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严格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坚持点状重点开发、保障农产品供给,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天然林、防护林为支撑,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点块状分布的禁止开发区域为重要组成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滇西北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部边境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滇东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完善重点生态区域补偿机制,加大对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西双版纳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支持腾冲、景洪等部分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申报建设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森林保护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重点地区生态治理,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热带雨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碳汇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等重点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强森林碳汇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国家公园建设,提升保护区综合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升级。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预警防控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极小种群物种和地方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和利用。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严格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加大生态型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河道生态治理。推进建设勐海县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立独龙江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示范区。

第二节 加强环境治理

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切实改善水环境、土壤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加大怒江、澜沧江、红河、南汀河、瑞丽江、大盈江等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开展流域内工业水污染防治、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矿区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等建设。改善界河水质环境,加大出境跨界河流环境安全监管开展重点流域水体跨界断面水量水质监测。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运行负荷。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和垃圾集中清运。加强土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控制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源,严格控制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以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排放为重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对重点行业、重点防控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加强进口资源性产品和可用作资源的进口废物原料检验监管,防止不符合我国环保标准的产品入境。

第三节 促进低碳循环发展

深入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低碳循环发展。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城镇供水管网节水改造,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加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推进高耗水行业企业节水改造。推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化,推进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加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矿产资源深加工。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商业、农业等领域节能。深入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通过太阳能路灯、农村节能工程、以电代柴推广等项目建设,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鼓励清洁能源使用。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普洱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支持建设低碳产业园区、社区、城镇等示范项目。

第四节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

加强与周边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建立健全双边沿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机制,联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跨界水污染整治、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完善跨境生态环境重大事项通报会晤制度,加强突发环境事件信息通报与应急交流合作。共享外来物种入侵信息,建立外来入侵物种和境外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机制,实施边境防火通道建设工程,提高阻防境外入侵物种和森林火灾能力。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展跨境水体、水质监测和保护磋商,加大澜沧江、怒江、红河、南汀河等跨境河流的保护和治理。支持西双版纳州等地与周边毗邻地区合作开展跨境自然保护区建设,探索建设跨境生态廊道,共同保护野生动植物。继续实施大湄公河次区域核心环境项目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项目。

第十章 支持政策与保障措施

加大支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完善适应沿边开发开放的体制机制,健全实施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落实支持政策

财税政策。优先将沿边地区公路、铁路、民航、通信等建设项目纳入投资计划,提高项目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以下(含县)以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州市级配套资金。对边境经济合作区以及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符合条件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国家在沿边重点地区鼓励发展的内外资投资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在规定范围内免征关税。省财政有关转移支付资金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建设予以适当支持。

产业扶持政策。对沿边地区符合产业政策、对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在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在沿边重点地区优先布局进口能源资源加工转化利用项目和进口资源落地加工项目。支持发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产业,在风光电建设规划指标分配上给予倾斜。积极争取国家沿边重点地区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推动发展沿边地区具备资源和市场优势的特色农业、加工制造、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旅游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在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上予以倾斜。支持沿边地区按照规定招用外籍人员。

经贸政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安排向沿边重点地区服务业企业倾斜。对涉及配额及进口许可管理的资源类商品,积极争取国家在配额分配和进口许可证办理方面给予倾斜。对以边贸方式进口、符合国家《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的资源类商品给予进口贴息支持。

金融政策。沿边地区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发展沿边地区与周边国家人民币双向贷款业务。探索扩大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新农村互助担保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快构建信用再担保体系建设,创新农村担保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支持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通过PPP等模式撬动民间投资。持续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启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人才政策。对沿边地区的机构设置、编制及分配等给予倾斜支持,组织实施沿边地区职务与级别并行制度。支持中央驻滇单位积极争取加强机构建设与工作力量。改善沿边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争取国家提高津补贴水平,逐步提高工资标准。对沿边重点地区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满20年以上且无不良记录的工作人员,在其退休时由省直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落实省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沿边地区双向人才流动机制。加大对沿边地区人才培养培训的扶持力度,在省直有关部门实施的各类人才培训项目中,增加沿边地区的受训指标。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研发、服务机构科研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到沿边地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

第二节 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要素流动便利化。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农业、制造业等对外开放,有序推进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放宽对外投资限制,进一步简化核准手续。推进人员往来便利化。允许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自行审批副厅级及以下人员因公赴毗邻国家(地区)执行任务。促进运输便利化。推动落实《中越关于修改〈中越汽车运输协定〉的议定书》,促进中越车辆互通;积极配合推动中缅双边汽车运输协定及中老泰备忘录商签工作;配合修订中老国际道路运输协定及议定书。规范有序推进自驾车出入境旅游审批,方便自驾车出入境。

推进开发开放试验。广泛借鉴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经验,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向创新要潜力,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沿边开放经验。加快瑞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提升各类园区发展水平,推动形成机制健全、功能完备、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支撑有力的开放合作载体。支持边境重点城市(镇)申报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景洪、芒市、瑞丽、腾冲等边境县、市研究设立边境旅游试验区,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推进芒市一瑞丽—陇川一体化发展。探索建设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

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开放合作、共赢发展并契合周边实际、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取消和下放涉及口岸通关便利及进出口环节的行政审批事项,明确审查标准,承诺办理时限,优化内部核批程序,减少审核环节。健全外来投资跟踪协调服务机制,开展区域投资环境评价。建立“走出去”综合保障体系,推进劳务服务等平台建设。

第三节 强化组织领导

强化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落实责任分工,扎实推进经济带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领导小组、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沿边开放经济带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经济带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共同推进经济带建设的思路措施,推动各项决策与规划任务落实。沿边州、市人民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推进机制,在改革上拿出新举措、在开放上迈出新步伐、在创新上取得新成效。

加强协调协作。健全规划实施的工作推进机制,密切边境州市间、边境州市与省直有关部门间衔接互动。省直有关部门、中央驻滇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要根据本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与政策措施,结合贯彻落实国发C2015D72号等文件精神,加强对经济带建设的指导支持,做好与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与国家对口部委的工作对接,在政策落实、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制度创新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切实帮助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加强监督评估。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重视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及时向省人民政府报告。借助第三方力量适时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规划修订的重要依据。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附图:1.沿边开放经济带区位图(略)

   2.沿边开放经济带空间布局图(略)

   3.沿边开放经济带综合交通规划(略)

   4.沿边开放经济带开放合作平台布局示意图(略)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