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来源:人民政府网       2017-06-20 11:57:52 【字体:
【字体: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6—2020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3月31日

 

  (此件公开发布)

 

云南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是构筑面向未来 “两型三化”工业发展体系、培育经济新动能的战略机遇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2016年4月,决定在巩固提高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等8个重点产业发展,明确将产业作为支撑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工业是全省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领头羊,“十二五”期间,全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三五”时期,全省工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加快全省工业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是大势所趋,理清 “十三五”发展思路,编制和实施全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 《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制定。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第一章  “十二五” 工业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省坚持走云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 “工业强省”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坚定不移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省工业实现平稳发展。

———规模效益不断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高于全省 GDP增速0.3个百分点。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623.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23亿元,实现利税1750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1.6倍、1.5倍、1.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32户,比2011年增加1059户。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非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非烟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4.1%。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农业食品加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部工业比重接近10%。精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大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6%,锡、铝、铜等10种有色金属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21%。6大 高 耗 能 行 业 增 加 值 占 工 业 的 比 重 由36.9% 下 降 到34.7%。持续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

———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3277亿元,年均增长12.2%,其中,企业技术改造累计完成投资5200亿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2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9个,5户企业通过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烟草、有色、磷化工、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行业技术装备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引进澳斯麦特炼锡炉技术引领当今世界锡冶炼技术和装备水平;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养护 QJ-280型桥梁检查车主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开发承制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多缸小缸径柴油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园区经济明显壮大。 “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园区增加到132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加到7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达到7个、省级达到31个,初步形成了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稀贵金属、生物产业和电力装备,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光电子、装备制造,大理创新工业园汽车产业、文山三七等一批产业集群。2015年,全省工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30.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

——— “两化”融合深度推进。 “十二五”期间,实施云南省信息化和工业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构建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推进机制,在烟草、生物医药、机械、冶金等重点行业的重点企业率先开展智能制造试点。打造制造业企业互联网 “双创”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 “双创”服务体系,促进众包设计、定制化生产、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业态发展。

———民营经济持续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9%。201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 GDP的比重达到46.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实施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先后筛选认定了1300户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并纳入省级和各州、市监测范围,给予重点扶持,引导中小企业走 “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省、州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初步建成,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工作大力推进。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9.46%,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粗钢、火电、水泥、电解铝、黄磷等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不断下降;773户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评估,52户企业通过省级清洁生产合格企业验收;资源综合利用认定企业累计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5756.8万吨、废气153.9亿立方米、废水7286.7万吨。

二、存在问题

一是工业发展不足。我省工业经济总量规模仍较小,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近年来一直保持在1.7%左右。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仅为28.6%,远低于全国33.8%的平均水平。长期以来,我省工业主要依靠烟草、冶金、电力等产业支撑,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重化工业产业链条短、高端产品不多。二是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近年来,我省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产能扩张较快,新建项目多为低水平重复投资,产品处于价值链末端。受国际国内市场波动影响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以农产品等生物资源为原料的加工业 “量多质低”,日化等消费类轻工业发展严重不足,60%以上的工业品、日用百货靠省外调入。三是创新发展能力弱。2015年,我省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投入强度不到1%,远低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仅占13%,有研发机构的仅占10%。四是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够。工业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比重高,所有制结构上 “国大民小”情况突出,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五是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工业园区多而不大、大而不强,缺少主业突出、特色明显、配套完善的专业性园区。优势产业集群化、基地化程度低,产业配套能力弱。

第二章  “十三五” 工业形势展望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抢抓机遇,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对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周边省 (区、市)纷纷转型突破、加速发展也给我省带来了发展压力,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我省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推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新一轮工业革命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工业机器人等现代制造技术不断突破,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球工业发展模式正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我省拥有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在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具有一定产业基础,把握好机遇,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凭借比较优势嵌入国际产业链条,以此推进全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二、“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使得我省从边缘地区和 “末稍”变为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为工业转型升级拓展了空间,为我省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工业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明显,我省与周边毗邻国家间生产要素互补性比较强。从地理区位看,我省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要道,是大湄公河次区域6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节点,是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省份,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走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家有关规划和战略实施为我省深度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更大空间和更宽领域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赶超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撑。

三、深化改革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释放新红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作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项战略部署,启动了 “营改增”、鼓励推进企业产权多元化、电煤和成品油价格改革及电信提质降费等多项具体改革,企业发展环境逐步好转。改革的有力推动,必然会释放出强大的政策红利,为工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从省内来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对全省工业跨越发展、园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发展等进行一系列安排部署,并出台相应的新举措,为推进全省工业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坚强有力的顶层支撑。

四、“五网”建设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创造新条件

“十三五”时期,随着我省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为重点的 “五网”建设全面推进,全省交通、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全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运转将大大提速,全省各地工业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为我省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与周边开展产能合作夯实了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工业结构层次较低,“重工靠资源、轻工靠烟草”的产业格局明显,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低碳型产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弱,工业转型升级仍面临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双重任务。沿海发达地区已抢先布局工业转型升级,积极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西部地区突出产业重点,谋求跨越发展,我省工业面临的竞争形势将更为激烈。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加快全省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是大势所趋、形势所逼、发展使然。把握机遇、主动作为、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发展将进入良性轨道;行动迟缓、错失机遇,我省工业发展将举步维艰,也将影响全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章  “十三五” 工业转型升级思路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需两端共同发力为主攻方向,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壮大新兴重点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激发工业增长新动能,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现代产业新体系,努力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工业辐射中心,打造我省工业经济升级版。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绿色制造纵深推进。具体目标如下:

———结构优化目标。全省形成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等新兴产业新动能初步形成,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烟草、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取得突破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信息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16%。

———创新驱动目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4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00个;工业企业专利授权年均增长25%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省专利申请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建设60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培育省级质量标杆15个以上。

———绿色发展目标。全省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全部工业企业实现 “三废”达标排放,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6%,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第四章  “十三五” 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

一、加快新兴重点产业发展

(一)生物医药产业

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优先发展具有特色治疗优势的中药、民族药。重点打造三七、灯盏花、天麻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拓宽产业发展领域,使特色产品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对特色中药、民族药品种进行二次开发,鼓励疫苗等生物制品创新发展。加快我省天然药物资源、民族医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具有我省特色的高质量天然保健品。把握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市场快速增长的重大机遇,依托优势企业,开发研究一批自主创新生物药物和仿制药。抓住近几年一批专利药专利保护即将到期的时机,加快专利药的仿制;重视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产品、新技术引进,提高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仿制的起点和水平,加快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产品的更新。推进医学与信息、材料等领域新技术交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远程医疗工程及健康维护有关产品,发展医疗器械产品,积极开发新型生物医药材料。打造 “云药”品牌,积极争取“云药”产品进入国家基本药物和医保目录。

(二)新材料产业

立足我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较为健全的原材料产业体系,着力布局打造滇中新区等一批以金属、非金属功能材料为主的特色新材料产业基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支撑、军民深度融合、产学研用相互促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以加快原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主攻方向,以技术、体制机制和管理全面创新为目标,以开放和自主发展为路径,重点培育贵金属新材料、基础金属新材料、稀有金属新材料、光电子和电池材料、化工新材料、前沿新材料6大重点领域。大力推进云南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贵金属二次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锡基新材料研发中心及锡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铝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铅锌新材料产业基地、钛材深加工产业基地、铟深加工基地、国家级锗产业基地、光电子新材料及器件等建设。

(三)先进装备制造业

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业,促进传统装备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涌现一批在行业中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和 “专精尖”企业,努力实现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依托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进一步细分市场,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重点发展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电子设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大型铁路养护机械及轨道交通装备、自动化物流装备及民用机场装备等优势特色制造业;积极发展机器人、无人机、增材制造、通用航空、北斗卫星应用终端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组织实施汽车、电力装备、高端和智能装备制造、电子设备制造等专项工程。围绕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辐射南亚东南亚,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在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大理等地重点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在德宏、保山、文山等地重点建设出口加工机电产品基地。

(四)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

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品牌建设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质量安全为保障,推动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增加新供给,创造新消费,形成新动力。走特色化、差异化、区域化发展道路,依托专业化重点工业园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加快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推广应用高效分离、节能干燥、非热杀菌等先进技术,开发健康、营养、保健、方便食品。重点做好制糖、精制茶、酒制造、果蔬加工、软饮料制造、肉类加工、乳制品制造、食用菌加工、食用油加工、烘焙制造等特色食品行业。加快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大力推进橡胶资源和行业整合,加快下游产品研发和生产,促进橡胶精深加工。推动塑料制品行业向多功能、复合型、环保化、高科技方向发展。加快林 (竹)、浆、纸一体化建设。着力推进重大林纸一体化项目及自有造纸原料基地建设。将家具制造与设计、会展相结合,加大传统木料及高端红木、柚木等产品设计开发力度,打造我省家具高端品牌。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汲取和借鉴全新的设计理念、工艺技术,提高我省珠宝玉石、斑铜、斑锡、银制手工艺品、民族服装等特色工艺品的艺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开发以松香松脂、天然香料、中药材、植物、花卉为原料的洗涤、清洁产品及护肤品、化妆品、香水、精油等绿色健康日用消费品,打造国际天然资源供应市场及深加工基地。充分挖掘边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家电、纺织服装、塑料制品、五金等出口导向型产品制造。

(五)信息产业

实施 “云上云”行动计划,坚持 “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开放发展”的原则,按照 “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产业配套”的思路,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通信服务、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区域信息服务等6大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软件信息服务、北斗导航、呼叫中心、泛亚语种软件等产业及业务。大力培育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信息通信设备、物联传感设备、北斗导航设备、电子产品、机电产品、电子元器件、机器翻译产品等制造产业。打造一批外向型信息产品制造和出口加工基地,提高产业辐射能力,做大电子基础材料、金融电子、光电子等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国产基础软件、操作系统、工控系统、嵌入式应用软件,重点打造与电子产品高端装备制造出口配套的小语种操作系统和配套软件,力争形成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小语种软件研发基地和产业化中心;着力培育翻译软件产业,打造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机器翻译产业集聚地;大力发展即时通信翻译软件等翻译应用软件;促进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化。重点发展移动电商、移动支付、移动娱乐、可穿戴设备等移动互联网产业。加快物联网建设,增强物联网核心元器件和传感设备的研制能力,实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构建物联网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区域通信增值服务、互联网运用服务等;依托大数据资源,培育国际互联网数据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推进区域信息门户、社交网站、跨境电商、北斗导航等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区域大数据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一)烟草及配套产业

继续提升烟草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完善配套产业。调整卷烟产品结构,努力发挥品牌效应,打造中国烟草规模价值兼具的卷烟品牌集群。充分把握市场发展趋势,着力突破一批减害降焦核心技术。加强减害降焦综合技术集成应用。做大做强新型包装印刷,高起点发展铜版纸、白卡纸等卷烟用纸,整合做强铝箔纸、BOPP簿膜、金拉线及以烟用纸箱等卷烟原材料配套企业。突出优势,着力发展辅料生产,重点发展以天然植物提取的香精香料,开发安全、环保的新型烟用添加剂。

(二)有色金属产业

依托我省有色金属工业基础优势,进一步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为方向,加快发展高性能铜合金材料、铅锌镍各种合金及其他功能材料。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品种质量为重点,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低成本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铝、镁、钛等高强轻合金材料。鼓励发展电力电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用铜产业链,进一步拓展高效节能铸铜转子、高强高导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等高技术含量产品发展空间,适时发展铜板带箔及复合材料。加快发展锌基合金及锌化工产业链。加快拓展锡金属应用领域和空间,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球市场话语权。围绕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重点和难点,在矿产资源勘查、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先进材料制备等领域,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进一步完善 “政产学研用”体系,打造全国有色金属生产、研发、应用基地和贸易中心。

(三)化工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延伸产业链条,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构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磷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生物能源化工有机结合的发展体系。着力推进中石油云南炼化项目一期炼油项目顺利投运达产,推进炼油副产品综合利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环保、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石化产业园。延伸通用合成材料、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等中下游产业链,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石化产业平台。推进煤气化 “云煤技术”推广应用和改造升级。推进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适时推动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耦合发展。支持磷矿资源分级利用,鼓励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控制压缩黄磷产能,重点推进先进节能管理技术改造、延伸黄磷产业链、强化 “三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及生产环境综合治理。调整优化化肥品种结构,鼓励发展高效复合肥、水溶性肥、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等新型产品,加快生物农药研发及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发展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延伸为重点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合成农药。

(四)建材产业

对生铁、粗钢等初级产品,严禁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建设高性能抗震钢生产基地,联合橡胶钢铁企业,建立橡胶隔震装置示范产业园区。加快提升现有传统建筑钢材等级和品质,重点发展高强度棒材和高速线材,大力生产和推广使用500兆帕及以上建筑钢材。充分利用国家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优惠政策,重点发展以磷(硫)石膏、粉煤灰、煤矸石、高炉矿渣、冶炼渣、电石渣等大宗工业废渣和城市污泥、生活、建筑垃圾等为主要原料的各种符合建筑规范和质量要求的新型建筑材料,适时推进其他建材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建筑装饰天然及人造石材产业体系建设,加快玄武岩纤维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发展新型不定型耐火材料、碳化硅纤维、新型玻璃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夯实硅藻土、高岭土等精细化利用的产业化基础,形成一批特色非金属材料产业集聚区。严格控制水泥熟料总量,采用综合措施倒逼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落后产能退出。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积极发展绿色建材产品。在重点城市周边布局绿色建筑材料加工基地。促进玻璃材料深加工集聚发展。支持高标准建设建筑卫生陶瓷材料基地。

三、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化发展

(一)生产性物流业

推进生产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完善与生产制造相配套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系,促进重点产业园区与物流园区建设有机结合,提高物流业对生产制造业的支撑服务功能。重点推动供应链物流技术改造,实现生产制造与物流高效对接和互动发展,促进物流装备标准化和信息化,构建生产性物流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生产性物流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推进产业园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物流要素向产业集聚区集中,提高物流组织效率。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推进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建设,创新生产性物流组织模式,引导生产制造企业加快物流业务整合、分离和外包,降低物流成本,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推动物流战略联盟及物流产业链延伸,培育壮大物流龙头企业,加快主要产业、产品物流发展,满足重点产品产销需求。

(二)金融服务业

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支持驻滇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区域功能性总部。支持地方银行、证券、保险等法人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适时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深入推进各县、市、区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支持我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及集合票据,到 “新三板”挂牌交易。鼓励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 (风险)投资基金。提升保险服务水平,支持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积极推广跨境保险适用范围,开展与边境贸易和国际物流有关的保险业务试点。复制和推广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成效,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一网五平台”、农村信用体系、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地方金融发展环境。

(三)科技服务业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市场的研发服务能力,培育第三方研发机构,在滇中地区设立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和研发服务中心,促进研发服务集群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平台,逐步培育发展一批工业设计领域的研究院和专业化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国际著名工程设计、工业设计公司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培育机制灵活、特色鲜明、注重创意的民营设计机构。积极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重点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计量等服务,促进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由提供单一认证型服务向提供综合检测服务延伸。完善科技中介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实体。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为工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五章  “十三五”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主要任务

一、促进工业投资增长

(一)加强投资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州市、县三级工业投资分类协调推进制度,分级分类推动产业招商和落地建设。以年度省级 “3个100”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为重点,组织有效力量,分类梳理和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的困难和问题,营造项目建设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增强各类投资主体信心。集中梳理工业有关优惠政策,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贯彻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政策精准性和着力点。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出台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政策性融资担保、信贷引导等稳增长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用足用活鼓励类产业目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进口设备免税、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政策,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持续提升企业投资预期,提高民间资本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继续完善工业投资考核机制,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地区主导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工业投资效果系数和大项目数量等投资效益性指标权重。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安排要对工业投资总量大、增长速度快、主导产业培育成效显著、主导产业投资完成情况好的州、市加大分配额度。

(二)优化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各级工业发展类资金集中支持工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不断完善工业投资社会服务体系,提升投资效益。认真做好项目资金监管和督导督查,强化扶持项目建设进度责任目标管理。加大工业投资 “僵尸”项目清理力度,对建设进度较慢的项目要加大督促力度。根据全省重点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方案,依托省级融资平台,吸纳国内外优质基金公司和社会资本,采用母子基金形式,加快推进有关重点产业引导基金运作。

二、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一)促进工业园区提档升级。围绕全省产业发展目标,完善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工业园区三级产业空间载体服务功能,推进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创新。按照 “功能清晰、分工明确、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集中政策、资金、要素资源,以及分层推进、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等措施,积极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能力,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提高园区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工业园区投入产出效率。推动绿色园区建设。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构建园区技术创新体系。强化融资体系建设和区域合作,增强园区竞争力。按照 “强化园区产业定位、形成错位发展格局”的思路,以资源、资本、技术等综合生产要素禀赋为基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明确各园区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推动园区产业从同质同构型向特色差异型转变。实施 “千百亿园区工程”,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主营业务收入达到千亿元、百亿元以上的专业园区,引领带动全省园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力军、创新驱动的先导区和引领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源。

(二)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按照 “资源共享、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要求,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产业园区集中,除需独立选址的能源、矿产等项目外,新上工业项目必须进入工业园区;已在工业园区外取得土地审批、尚未征用土地和动工建设的工业项目,引导其调整到工业园区内进行建设。发挥工业园区内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建立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关系,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通过大企业、大项目引进落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集聚配套,实现汽车、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信息等产业链式集群发展;通过区域品牌打造、市场驱动,培育本地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实现特色农产品加工、轻工、建材等产业横向集群发展;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新技术产业化转化,吸引有关配套产业集聚,实现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式发展;立足资源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式发展。

三、加强技术创新进步

(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 (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技术等,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共性环节和重点工程产业化瓶颈。支持省内企业优先购置和使用我省首次自主研发和生产的成套装备或核心部件。支持和鼓励企业高水平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优势龙头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支持企业整合现有研发资源,改革现有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通过国际国内合作、产学研用相结合等多种模式快速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一批能引领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引导先进军工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鼓励先进民用技术和产品在国防科技领域应用。

(二)加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储备和实施一批优质技术改造项目,不断扩大技术改造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方式,引导企业资金和社会资本重点投向用地少、消耗低、智能化程度高、绿色环保的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着重支持企业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智能化工艺装备改造生产工艺和业务流程。加速装备智能化更新,支持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省内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建设一批智能车间 (生产线、工厂)。支持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行业有市场的企业高水平发展精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促进工业发展模式由粗放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制定年度企业技术进步指导意见,编制年度重点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为加快企业技术进步营造良好环境。

(三)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引导和鼓励优势企业采用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提高工业产品标准水平;指导中小企业开展工业产品对标工作,加强标准执行情况监督,对重点工业产品实施达标备案管理,防范无标、违标、降标生产;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及认证,开展质量标杆活动,推广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建设一批省级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发挥实验平台在支持质量攻关、质量改进等方面的作用,开展工业产品质量状况分析;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支持企业走 “专特优精”的单项冠军发展道路,打造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壮大 “云南制造”工业品牌,实施云南工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认定机制,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 “云南制造”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品。培育和建设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树立一批国家级品牌培育示范企业。鼓励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名牌、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原产地保护产品、老字号等。

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一)加快中小微企业发展。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企业能力为支撑,以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着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宽松便利的营商环境,推动民营中小企业健康较快发展。实施 “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和 “行业小巨人”培育3大工程。组合利用好 “贷免扶补”与 “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等扶持政策,增加市场主体,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通过挂钩帮扶、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等措施,培育出一批竞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大的骨干企业,走 “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升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研究出台支持 “行业小巨人”发展的政策措施,集中各方资源,精准发力,培育打造一批处于细分行业领先地位的 “行业小巨人”,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实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小微企业、中小企业管理提升3大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民营企业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引导民营制造企业向智能、绿色、低碳发展。利用 “互联网+”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小微企业 “互联网+”评估、诊断等服务,推动云服务平台提供面向小微企业的在线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与分析等软件应用服务。引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推动开展中小企业咨询服务,推广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经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

(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依托云南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产业和非公企业的现实服务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服务机构等社会服务资源为全省民营经济服务。加强非公经济人才培养和引进,结合我省 “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直接面向非公 (民营)企业,具有综合管理和经营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搭建民营 (中小)企业专业技工培训平台,切实解决民营 (中小)企业高级技工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强创业辅导和政策引导。加大对创业创新服务载体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场地建设补助、设立创投基金等方式加大对众创空间、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商贸企业集聚区、微型企业孵化园等支持,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依托新兴产业、地方支柱产业以及民营企业相对集中的开发区、园区等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引领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全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和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建立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信用信息资源及各方认可的信用评价体系。

五、推进绿色协调发展

(一)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围绕绿色制造工程,实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生产工艺绿色化升级、能源消费系统节能低碳改造。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淘汰落后机电设备和耗能装置。开展锅炉、窑炉、电机、变压器等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实施燃煤电厂节能改造。实施工业企业 “以电代煤” “以气代煤”原料、燃料路线改造,加快推进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工业领域扩大应用。加快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建立完善清洁煤炭配送体系,淘汰落后燃煤工艺和装备,推广新型燃煤装置,加强煤炭消费总量管理,实现煤炭消费减量化。推进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建设,积极发展区域集中供热,开展园区能源梯级循环利用改造。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实施能源系统智能化、信息化改造,不断提高企业能源管控信息化水平。鼓励第三方平台服务公司开发“节能云服务”,对广大企业提供节能大数据、节能新技术、在线诊断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有序推进全省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在线监测。加快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和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强化主要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管理,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管理和执法监察。

(二)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在园区层级加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的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园区内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利用,创建一批绿色园区。努力推进共伴生矿、工业废渣、废气、废液等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支持鼓励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集散市场,加强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支持引导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培育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基地)。积极开展产业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上下游企业间协调与协作,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创建一批具备绿色供应链企业。依法推进重点区域、园区、行业、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积极引导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进工业节水,推动实施水效 “领跑者”引领行动,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节水技术进行改造,创建一批节水标杆企业和节水型园区。

(三)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的有关政策,严禁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建设新增产能项目,禁止建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划定的淘汰类项目。严格新建铜、铅、锌、锡以及电石、焦炭、黄磷等生产项目审批。鼓励和支持原材料工业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开展横向、纵向兼并联合重组,整合压缩过剩产能,优化产业布局,引导部分企业逐步转产或退出。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发展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程总包和系统控制等业务,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努力建立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策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门槛作用,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六、提高工业开放水平

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区域分工,拓展对外投资合作领域,推动优势产业和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平台和营销网络,引导“走出去”企业整合资源、抱团合作。依托国际大通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大力发展外向型优势产业。加快开发开放试验区、边 (跨)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等平台建设力度,探索形成 “两国一区、协同监管、境内关外、封闭运行”的跨国经济合作形态。坚持市场导向,大力承接医药、食品、轻工、有色金属、新材料、装备、建材等产业转移。依托边 (跨)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保税区、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等,大力引进发展以轻工为主的进出口加工业,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以沪滇对口帮扶、泛珠三角合作等机制和活动为平台,加强推动区域省际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合作机制与平台工作对接,引导长三角、泛珠三角省 (区、市)加大对我省投资与合作力度。充分利用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平台,宣传推广我省工业产品。采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形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效率。

七、促进 “两化”深度融合

深入贯彻落实 «云南省两化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4—2020年)»,全面推动我省 “两化”融合水平评估评价体系建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推动互联网与工业全流程、多领域融合发展。实施重点行业 “工业云”平台创新工程,鼓励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建设行业 “工业云”平台,推动行业产业链延伸整合。推动提升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能力和水平。支持大企业建设一批面向行业、领域的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提高行业物流信息化和供应链协同水平。加快实施中小企业 “上网通电”行动计划,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打造制造业企业互联网 “双创”平台,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制造业结合为重点,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打造制造业企业互联网 “双创”平台。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设 “双创”平台,开放或有偿使用平台资源,服务周边地区和中小微企业。支持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鼓励互联网企业无缝对接制造业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产品、市场动态监控、预测预警和精准营销服务。推进 “互联网+制造”,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融合试点,推动制造业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柔性制造、个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创新试点,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客户关系、供应链等管理系统推广应用,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基于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新模式转变。加强工业信息系统安全监管和指导,提升工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和防护能力。

第六章  主要政策支撑与保障

一、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进一步落实 “五证合一” “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在重点园区试行管理权限下放、审批事项集中办理,探索重大项目审批的园区 “全程代办制”,探索工业项目联合审批和联合竣工验收模式,探索推进网上审批、建立行政审批中介网上超市,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切实降低工业发展要素成本,完善土地、电力、天然气、水、物流等生产要素保障,鼓励采取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创新性供地方式,工业用地执行国家规定的最低价标准;推动售电侧改革,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支持重点用电企业和有条件的工业园区探索开展发、配电企业直供、直购电试点工作,落实电价差别化政策;落实天然气价格政策,推动有条件的工业用天然气直接交易,着力降低工业用气成本;配合重点引水工程保障供水,执行差别化水价优惠;落实铁路运价下浮优惠、货运车辆通行费率优惠、物流专项补助等政策;加强运输综合协调,千方百计满足省内企业进出省物资运输需求。加大装卸车作业效率考核力度,提升运输效率;落实下调职工医保单位平均费率、失业保险单位费率、工伤保险单位平均费率政策,推动降低各类要素成本。科学配置环境容量,推进全省环境容量预算和总量控制,完善排污权交易平台,在生态红线范围外合理调配总量指标。通过全面提高服务企业意识、能力和水平,持续优化投资环境。

二、强化财税金融支持

优化政府财政资金引导机制,统筹用好省级各项工业类发展资金,支持工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达规企业培育、企业技术改造及创新、园区发展、节能及中小企业发展等。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探索设立政府引导基金支持产业发展,引进培育专项贷款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强政银企合作、银园合作,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多措并举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支持园区融资模式创新,通过采用投融资平台方式,运用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PPP)等项目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提升园区建设运营水平。鼓励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本地产品,支持企业拓展市场。积极争取国家 “中国制造2025”专项、重大技术改造工程包、中小企业发展等资金扶持。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减免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降低企业税费成本。全面落实国家 “营改增”政策,落实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西部大开发、企业兼并重组、进口设备免税、首台 (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依法依规享受税收 “减、免、缓”政策。

三、强化经济运行调节

高度重视工业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坚持强运行、点调节、预调控,更加重视供给侧运行调节、运行综合协调和政策研究储备,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和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变化,以及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运行情况,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措施。强化工业统计能力建设,提高工业统计数据质量;建立完善统计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工业统计服务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工业人才保障

继续实施工业重大人才工程,加快推进人才开发体制和政策创新,完善人才培训工作机制和资金保障体系,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用人单位自主开展人才资源开发和引进,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营造崇尚专业、尊崇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加速发现、开发和集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工业和信息化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五、强化规划实施落实

加强本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区域性专项规划等的有机衔接,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职责,创新思路,形成部门合力、整体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格局。各州、市工业发展规划要根据本规划的发展战略和主要目标任务,做好具体细化和落实。注重结合实际,适应形势变化,突出阶段性重点,适时调整完善相应措施。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对规划的总体目标、重点支撑等进行及时调整。加强规划宣传引导,做好政策解读、成果推介和经验推广工作,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