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盈江县下勐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昔日贫困村 今朝胜桃园
来源: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08-26 12:40:45 【字体:
【字体:

走进盈江县下勐劈,道路两旁由巨大木柱组成的身披红绸、头顶大碗的“净水神门”瞬时将你带入记忆中的故园,丛林深处僳傈特色民居若隐若现,宽大的阔时广场、远处的“洛涾湖”水天一色,一排排整齐的竹篱笆、宽敞的青石板路、潺潺流水、水碓房、竹林栈道自然和谐,农家门口的瓜盏上挂满了各种瓜果,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流连忘返。

两年前的下勐劈,偏僻闭塞,屋烂民穷,醉汉、懒汉随处可见,吃住不分,人畜共居,全组57户246人中,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户17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486元,是一个典型的集边境、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民族直过区”。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如何让生活在如此贫困落后环境中的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成为了地方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课题,经各级领导和专业部门深入调研后,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准扶贫之策。通过两年多的乡村旅游发展,下勐劈率先在全县实现脱贫出列。2016年底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00元,41户17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乡村旅游发展成为盈江精准脱贫的重要渠道。

一是突出民居改善,使破烂村变特色村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按照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自己筹一点、亲戚借一点、旧材新用省一点的方式,动员群众建新房、改旧居。建设过程中,在不破坏一草一木的基础上,以木头、石头、竹子为建筑材料,加强对具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搞好庭院、入户道路、风貌打造等建设和村庄“七改三清”,较好的保护了下勐劈良好的自然生态。目前全村57户民房全部建成了具有民族标志和民族元素的传统“木楞房”,并实现了人畜分离、厨卫入户,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特色鲜明。

二是完善基础建设,使边境村变旅游村

突出下勐劈傈僳族文化元素,采取“美丽乡村+景区景点”的建设模式,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方式,整合部门资金3000余万元,配套实施了进村道路、寨内道路硬化、阔时文化广场、农耕文化园、国际傈僳服饰展示馆、垃圾焚烧炉、农家客栈、环湖栈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村庄功能,把边境村寨改造提升为旅游村庄,让边境群众留得住、能致富。自2015年10月以来,下勐劈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2100余万元,农家客栈接待游客3600余人,总收入64万元,其中集体收益19万元,闯出了一条“牛棚变旅馆,农民变老板”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基础差”到“美丽、宜居、新农村”的美丽蝶变。

三是举办民族节日,从无人识到众人知

为使更多游客认识、了解下勐劈村,2015年以来,当地抓住国庆、春节长假之机,连续举办了两届阔时节、乡村音乐节,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活动期间,上刀山、下火海等惊心动魄的表演让游客为之惊叹,射弩、蔑弹弓、嘟哒等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让游客过足了瘾,傈僳大嘎舞、芦笙舞、三弦舞让游客体验了民族文化的魅力,民族语言感恩歌曲演唱,使游客感受到了边疆各族群众爱党、爱国、爱家的别样情怀。通过活动的举办,下勐劈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游客不断增多,群众借助节日的举办,商品意识进一步提高,多数农家妇女走出家门学会了做生意,卖起了山毛野菜、野生蜂蜜、杨梅酱、草果、荞面等生态农产品,群众精气神有力大提升,发展信心、发展劲头十足。党员户余正芳彻底改变了她起早贪黑上山干活的习惯,现在每天准备好食材到广场旁的摊点卖荞凉粉和土特产,每年的收入接近2万元,生产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明显变化。

四是激发内生动力,从要我做变我要做

如何让“直过区”民族群众主动参与到村寨建设和发展之中,是工作中的最大掣肘。通过不断实践,盈江县提出了“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的群众工作法,从干部发号施令站着指挥变为沉下身子撸起袖子带头干,有效的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将村党总支副书记下派到下勐劈兼任党支部书记,进一步夯实了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持续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和各类技能培训,引导群众破陋习、除陋俗,实现新村寨新民居与新风气新生活的协调统一;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扶措施,帮助群众提高收入。时至今日,下勐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的精准扶贫模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上级的充分肯定,盈江乡村旅游发展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已打造完成了13个乡村旅游型美丽宜居村庄,仅2017年国庆期间,全县接待乡村旅游旅客达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盈江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