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标祥九龙手工艺品加工厂在寸发标大师的带领下,积极按照“云岭职工跨越先锋”和“云岭职工素质工程”建设的要求,以“四争四促”为抓手,在各种活动、技能竞赛中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技术技能,以工会组织协助成立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积极带动职工潜心研究创新,不断创作研发出了新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助力鹤庆百姓脱贫致富。
一、闯荡苦练技艺精,潜心钻研匠心成
寸发标出生在美丽的鹤庆县“银都水乡”新华白族村的一个金属工艺世家,16岁开始随父学艺,是寸氏家族金、银、铜器制作第六代传人。作为一个被称为“小炉匠”的手工艺传人,在早年闯荡中,足迹踏遍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到过贵州、广西、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的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地,在走南闯北的艰苦谋生过程中,不仅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收获是掌握了金、银、铜器制作技艺,对各民族首饰、器物造型特点和佩戴习俗有了充分的了解。寸发标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的图案资料,把祖辈传下来的传统工艺与其他民族工艺的精华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具的设计制作风格。
1987年,他在西藏拉萨,一边从事金、银、铜等金属工艺品的加工,一边学习藏传金属制作工艺、潜心研究佛教文化、艺术和仪轨。在藏8年时间,他不仅提升了自己的金属制作技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藏族手工艺人执着、虔诚的从业态度。他设计制作的铜雕“布达拉宫”有幸被西藏自治区访美代表团选中作为赠送美方的礼品,并由此激励他在从艺生涯中更加用心、用情、用爱去制作每一件手工艺品。
二、争当建功立业先锋,服务家乡助脱贫
1995年,寸发标得知政府要在自己的家乡鹤庆县新华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千年传承的白族银器制作工艺,打造“银都水乡”特色旅游景点,并呼吁散落在各地的新华村银匠为家乡建设出力的时候,他放弃了在西藏多年打拼创下的基业,毅然回到了故土,用自己的手工技艺为家乡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乡后,寸发标创办了鹤庆县标祥九龙手工艺品加工厂,广泛招收弟子悉心传授技艺,并自主研发了“九龙壶”“九龙火锅”“九龙桶”“九龙烟筒”“六字真言手镯”等系列银器,获国家设计专利。为大力宣传和推广鹤庆银器,他积极参加国内外的会展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他和弟子们设计制作的银器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州级金、银、铜奖50余个,为鹤庆新华银器和云南工艺美术行业赢得了声誉,扩大了新华银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年新华村仅银器加工销售收入就可达近20亿元。
2013年,寸发标和自己的团队承接了大型银雕屏风《中华一家亲,共筑中国梦》的设计制作,历时4年终于不辱使命完成了该作品,并由国家民族文化宫永久性收藏。屏风以新华村传统银器制作工艺为基础,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展示了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祖国的壮美河山,代表了我国当代银器制作水平,是云南省民委打造的“十大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之一,为鹤庆银器行业乃至云南赢得了荣誉。
三、遵规守德带新风,共建文明创典范
俗话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社会的培养和支持,也与各级县总工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从事手工艺将近40年来,寸发标在认真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技艺的传承和行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多年的努力,他创办的鹤庆标祥九龙手艺品加工厂已经成为了清华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众多高校的传统手工艺实习培训基地,影响和带动了新华村及其周边村寨学习金属工艺蔚然成风,开创了“家家有工匠,户户是作坊”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推动了地方手工艺的蓬勃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从艺30多年来,寸发标累计带出了包括高校生在内的380多名弟子。尤其是一些身有残疾的弟子,学到手艺后不仅养家糊口,还建起了新房,生活越过越好,当前,在标祥九龙手工艺品加工厂学徒及务工的贫困家庭子女多达46人,为46户家庭的精准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寸发标还教育广大职工要做遵规守德的典范,为促进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不断钻研银器制作工艺,攀上人生高峰的同时,寸发标不忘回馈家乡和社会。多年来,累计捐款捐物数十万元用于培养行业人才、助学和扶贫救灾,贡献自己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以创新力、贡献力、影响力、推动力和公益心为行业树立了典范。他的付出和努力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
目前,寸发标将致力于创建中国银器功能最齐全、影响力最大的文化产业基地——“中国传统银器文化艺术传承基地”。打造集云南银器历史沿革、文化体验、技艺传承、设计开发、精品展示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大型文化基地,提供100个以上就业岗位,让旅游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实现文化助推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