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延安立足资源优势,持续发力坚定不移走小苹果大产业扶贫之路,探索了“苹果大产业、农民大脱贫”的延安产业扶贫模式,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品牌化营销”的格局,有效保障了贫困农民的稳定脱贫,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共赢。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寻找脱贫产业。延安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苹果种植区和苹果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区。围绕这一自然资源优势,延安市委市政府多次邀请全国一流专家把脉,探寻致富产业,统一思想认识。当地干部群众也积极实践,通过效益比较,发现苹果比粮食效益高、比畜牧业风险小、比棚栽业投资少,是延安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通过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经历了“烟、果、羊、薯”→“南果北薯”→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的艰难抉择,开始由南到北、由小到大、由零星到连片的快速扩展,更多的农民通过选择苹果产业走上脱贫致富路。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做大基地规模。从“十五”至“十三五”,延安市委市政府连续四个“五年规划”突出苹果产业发展,并制定了“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 “十三五”四个果业发展专项规划。市委市政府坚持抓基地县建设,来推动产业规模扩大。延安省级苹果基地县由1991年的3个增加到2014年的13个,全市十三个县区实现了省级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全覆盖,受益农民近百万。201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68元,其中果业收入占到63.5%,南部县农民收入的90%来源于苹果产业。当前,市委市政府立足全球全国苹果产业发展形势和脱贫攻坚任务,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苹果产业。到“十三五”末达到“三个四”目标,即:苹果总面积发展到400万亩,产量400万吨,综合产值400亿元,人均苹果收入1.5万元以上。
三是突出科技支撑,强化标准示范。争取国家苹果产业体系落户延安,11名岗位专家与市县1000名本土专家联姻,常年服务于生产一线。延安市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成延安洛川苹果试验站,带动延安现代苹果产业发展。同时,通过调动当地科技人员,探索总结适合延安的苹果栽培技术。通过实施“111”百万果农素质提升培训工程(1000名科技人员带动1万名农民技术员辐射100万果农),使广大农民和贫困户普遍掌握了果园管理新技术,实现了每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通过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提升标准化生产。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标准园11个、省级标准果园137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区5226个、面积达50万亩。2016年,全市苹果产量达到303万吨,产值96亿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6713元,洛川、宜川等南部县区果农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涌现了一批千万元明星村和百万元明星户。
四是打造知名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按照“大基地、大品牌”战略,全市统一打造延安·洛川苹果区域公用品牌。2013年,延安·洛川苹果品牌,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使用范围由洛川一个县扩展到全市13个区县,成为全市共享的区域公共品牌。同时,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个体品牌培育,形成了公用品牌引领,个体品牌跟进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市县联动创市场,采取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促销,开拓国内外市场。成功举办了3届东盟“10+3” 果品企业家圆桌会议和9届延安·洛川苹果博览会,在美国、加拿大、印度、阿联酋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香港等20多个城市举办了30多场次宣传推介活动,在全国大中型城市建立延安·洛川苹果直销窗口158个,苹果销售覆盖中国主要大中型城市,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是创新扶贫模式,打好攻坚战役。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推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形成多种扶贫模式:
——经营主体带动型。解决有产业无品牌附加值低的问题。通过以奖代补政策,调动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农资、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延安中果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采取六项措施:技术帮扶(免费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物资帮扶(垫资农资款)、仓储帮扶(仓储费优惠50%,每斤0.1元)、销售帮扶(收购贫困户自产苹果)、劳务帮扶(吸收贫困人员到企业务工)和注入资本分红(国家扶贫资金以优先股注入公司,公司每年按照5%给贫困户分红),解决贫困户没有技术管不好果园、缺乏资金投资不到位和没有销路等问题,帮助671户贫困户依托苹果产业脱贫,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200元。
——农业园区吸纳型。解决贫困户发展有产业、经营没经验的问题。富县绿平现代农业园区,吸收贫困户104户,通过免费提供农资、提供技术服务、低于市场价10%代贮苹果、高于市场价每公斤0.4元收购苹果等措施,使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宜川东良现代农业园区,与40个贫困户建立帮扶关系,给每个贫困户配置合作社1000元干股,将贫困户果园纳入园区生产基地,提供统一技术服务,每户补贴价值1530元肥料、农药、果袋,并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收果品,年人均收入达4030元以上。
——互助合作扶持型。全市发展了247个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实行“5户联保+产业大户担保”的管理模式。延长、洛川等县区累计筹集财政资金3600万元,协调金融部门按1:10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累计为贫困户发放贷款1.9亿元,覆盖贫困户6300户、1.76万人,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户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