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坚持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探索发展多种形式股份合作,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的综合效应。
一、主要做法
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和合作社为载体、农民参与的方式,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推动资源变资产。一是集体资产入股。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同意,对集体各类资产进行清理核实,确权后折价入股农业经营主体,并按比例获得收益。水城县海坪村将351亩荒山荒坡入股彝族风情街项目,建有38个院落1.9万平方米,村集体及村民占30%的股份,分红收益中的50%分配给180户村民,其余红利用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救助救济。二是农民土地入股。农户以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合作。盘县娘娘山园区通过“三变”带动周边8个村964户2864人变为股东,将他们聘用为固定员工,参与园区生产管理领取固定工资,按股分红。
(二)推动资金变股金。一是财政项目资金转变为股金。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相关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或村民的股金(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资金除外),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集中投入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按股比获得收益。六枝特区抵耳村将财政扶持村级集体资金100万元入股农业科技公司,种植茶叶1000亩。前三年公司每年支付8万元保底分红,自第四年起每年递增1万元,最高至15万元。村所得股份收益的40%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60%用于扶助本村贫困人口。二是扶贫专项资金转变为股金。将精准扶贫到户的财政补助资金,投入到效益较好的企业,合理确定贫困农户持有的股份比例。钟山区针对187户扶贫对象,将684万元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入股2家农业公司,通过农业公司入股农村商业银行,建立资金变股金分红退出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每年审核一次。
(三)推进农民变股东。一是引导农民入股公司。六枝特区郎岱镇引导4个村以6000亩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企业建设猕猴桃产业基地,土地股份占总股本的10%。产生效益前,公司每年向农户支付每亩600元的保底分红;产生效益后,按纯利润的10%作为土地入股分红。二是引导农民入股合作社。钟山区周家寨村70户农民以20年的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从事葡萄种植,采取“保底十分红”的方式。前三年或因遭受自然灾害无收益的年份,农户每年可以分得每亩600元的保底分红。产生效益后,盈利按合作社70%、入股农户30%的比例分配。
二、重要作用
通过“三变”,增强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2015年初全市共有集体经济“空壳村”390个,通过“三变”改革已全部消除。通过“三变”,创新了产业扶贫模式,近两年带动22万贫困群众脱贫。通过“三变”,把分散的各种资源集中起来,农民从原来的小生产经营者变为大产业大企业的股东,从原来的仅获得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转变到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股份分红兼得的效果,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
三、实践意义
一是“三变”改革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包括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流转权和入股权、农村集体经营资产股份权等权益,不仅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利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二是“三变”改革把千家万户的农户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系起来,通过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互助合作,有效整合村集体和农户手中少而散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品牌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三变”改革将分散扶持村集体和贫困户的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投入到农村的基础设施、水电产业、乡村旅游,形成固定资产项目,再折股量化给贫困村集体和贫困户,并入股农业经营主体,把一次性的财政资金投入变为农户长期稳定的财产收入,提高了扶贫开发的精准度。四是通过将集体荒山荒坡入股企业,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变荒为宝,发展体现资源优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等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发展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实施找到了结合点,实现了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