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鄄城县探索在家门口兴建“扶贫车间”的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既满足了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又缓解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的困难,让当地贫困群众真实地摸到了脱贫的大门。
鄄城县“扶贫车间”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合作形式,公司负责原料、设计、后期加工,贫困群众负责计件加工,赚取加工费。这样贫困群众不用投入,没有经济负担,贫困群众比较欢迎。
“扶贫车间”采取政府补助、部门援建、企业捐建方式建设。鄄城县制定了《关于加强扶贫就业车间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在贷款、招商、用电等9个方面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政策,县财政每平方米补助100元,不足部分县直部门援建、重点企业捐建,利用闲置民房、小学旧址、村级活动场所旧址等,在全县每个行政村新建或改建了1个300平方米左右的扶贫车间。扶贫车间内贫困人口用工占比不低于30%,离村公路不超过200米,建设靠近村幼儿园、小学、卫生室等公共场所,使贫困群众做到了“送完孩子、伺候完老人、干完农活,再去车间打工挣钱”。
扶贫项目只要“老土笨”。贫困人口中或具备劳动能力或具备部分劳动能力,但有的没文化、没技术,出去也找不到活干,有的年龄大,或是身体有残疾,企业不招,还有的上有老、下有小,不能或不宜外出打工。根据这一客观条件,扶贫车间目前引进的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没什么技术含量、仅能计件的项目,如户外家具、纺织品、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产业,俗称“老、土、笨”的项目。这些项目可以因地制宜、灵活性强,很受贫困群众欢迎、很有实效。
租赁“扶贫车间”免除三年租金。随着近年来企业招工难、用工贵问题的出现,一些纺织品、户外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在县周边一些村庄设置加工点,把部分加工工序放到加工点上。鄄城县政府抓住这一时机,企业租赁扶贫车间可以免除三年租金,吸引了很多企业入驻扶贫车间。这一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不少进城务工群众也返乡创业,逐渐成为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带动了全民创业的良好风气。
工商联积极参与扶贫有作为。鄄城县工商联则积极动员会员单位,参与扶贫车间的援建工作或入驻扶贫车间。鄄城县工商联挤出工作经费,并指定一名副部长驻在工地,带动69个会员企业建设了72个扶贫车间。非公有制企业租赁扶贫车间,为农村带去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增强群众的市场观念和创业意识。同时,工商联还组织开办免费培训班,先后举办户外家具、纺织品加工、服装加工等免费培训班280次,培训人员22600人,提高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扶贫车间”模式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有利于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等等,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发挥了独特优势,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通过设置“扶贫车间”,直接安置和带动212245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贫困群众每天有13—100元不等的收入。2016年通过扶贫车间实现脱贫的人口有1.35万人,占全县总脱贫人口的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