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元阳县:融入产业链 “四金”助脱贫
来源: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08-26 14:32:28 【字体:
【字体:

元阳县总人口4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9.9%、少数民族人口占89.4%,人均耕地仅0.84亩;贫困人口规模达25020户109210人,居全州县级第1位,贫困发生率26.74%,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面对脱贫摘帽时间紧、任务重,群众增收难、减贫难度大等困难,元阳县立足资源优势,精准发力抓好产业扶贫,探索实施土地流转获租金、股份合作分股金、保底收购得底金、务工就业赚薪金的“四金”模式,千方百计让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切实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让贫困群众从土地流转中解放出来,获得一份合理的租金

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确保农村改革为脱贫攻坚提供重要支撑的关键之举。为解决好人多地少且部分耕地撂荒闲置的问题,元阳县将脱贫攻坚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获稳定的租金,把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摆脱出来。一是推进流转促增收。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牵线搭桥作用,宣传引导农户按照合理价格流转土地;在土地整理、土地整治等项目中注重招商引资,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县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达54760亩,其中转包26849亩、出租10553亩、互换7779亩、转让3502亩、股份合作234亩、其他方式5843亩,共涉及农户8.26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00户。二是规范流转保增收。通过明确土地承包权属和政府给予支持,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能够获得每亩每年400元以上的租金。马街乡马街村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土地流转,2017年每亩流转费400元,以后按照定作物产量的方式,以当年市场价得到流转费。部分企业从群众的需求出发,以每亩每年400公斤稻谷为地租兑换给农户,提高了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三是规模经营稳增收。加快土地流转,将闲散的土地集零为整,促进土地高效利用,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南沙镇呼山众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500亩,用以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庄园,发展绿色生态乡村旅游产业。马街乡乌湾、大皮甲2个村委会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发展香蕉产业,确保持续、稳定增收。

二、把农民与市场对接起来,在股份合作中获得一份双赢的股金

强化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是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产业扶贫的关键举措。为避免简单发钱发物,产业扶贫简单化、短期化、同质化,空壳村等突出问题,元阳县结合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盘活现有的新型经营主体资源,同时积极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切实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今年开始引导贫困村、贫困户通过股份合作分股金,实现企业增收益、贫困户有红利的“双赢”。目前,全县参与脱贫攻坚的龙头企业为17家,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61个,带动贫困户3137户12705人。一是推进承包土地入股。引进元阳县云上梯田蓝莓有限公司,按照农户出土地、公司出资金技术的模式发展蓝莓种植1000亩,预计到2020年亩均产值达5万元;对603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69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股份制整合,其中未参加合作社农户占股3%、合作社占股20%、公司占股70%、村委会占股7%,既解决了村集体收入问题,又催生蓝莓采摘体验旅游,促进6家农家乐、农家客栈发展。南沙镇引导178户贫困户将土地入股元阳县金满堂芒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为1股,挂果后每股可分红1300元。二是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入股。选准选好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贫困户将户均3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就分红利率达成协议,从而带动一定数量的贫困户脱贫。元阳县云梯大酒店与新街镇新街、爱春2个村281户贫困户达成协议,让其将扶持资金入股云梯酒店10年,每年以股金的7%分红,同时吸纳13名贫困人口在酒店务工,月均工资均为1500元以上。三是村集体扶持资金入股。对2017年退出的10个村,县政府给予每个村50万元产业扶持项目资金,支持村集体入股新型经营主体,每年按协议利率分红,有效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问题。新街镇新街、爱春将村集体产业扶持资金入股云梯酒店10年,每年按商定的7%取得分红,村集体每年有3.5万元收入;10年后村集体可直接收回50万元入股资金,或继续商谈合作事宜。该镇高城村委会则将村集体产业扶持资金入股水卜龙茶叶合作社,每年按股金的3.75%进行分红。

三、把农业增收与梯田遗产保护结合起来,在生态综合种养中获得一份稳定的底金

坚持“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哈尼梯田,引导农户推行“稻渔鸭”综合种养模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以保底价进行收购和销售,让贫困群众通过保底收购得底金。一是提供优质种苗。县粮食购销公司与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北京)合作,成立“红米产业技术合作基地”“红米种质资源合作基地”;在新街镇黄草岭村建立“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基地2000亩,按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技术要求,培育出优质高产、生态绿色、适应性较强的“红阳3号”红米品种,免费发放给贫困户。呼山众创有限公司、元阳县锦丰有限公司2家龙头企业建立的种苗基地,发放鱼苗240吨、鸭苗50万只。全县发展红米种植9万余亩,惠及农户2.8万户,其中贫困户1.2万户。二是承诺保底收购。县粮食购销公司以每公斤7元的保底价收购红米稻谷,收购价根据红米市场价格适时调整,既解决了哈尼梯田无人种、收益低的问题,又使梯田的生态系统和农耕文化得以延续。目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哈尼梯田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古朴的民族风俗、传统的农耕文化等乡愁“基因”正催生休闲娱乐、农耕体验等新模式、新业态。据县农业部门统计,目前发展的2万亩“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示范区,原来农户单一种植梯田红米时亩均产值为2800元,探索实施综合种养模式后,每亩综合产值达1万元以上,其中种植红米、水产养殖、鸭养殖产值比为0.28:0.21:0.51,比单一种植梯田红米的产值增加7200元;示范区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的3万亩,原来农户单一种植梯田红米时亩均产值为2400元,推广综合种养模式后,亩均产值可达8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梯田红米的产值增加5600元。三是注重品牌营销。加强红米种苗改良研究,研发出胚芽精致红米等高端消费产品,销往昆明、重庆、北京等地,并与40多家企业建立产品购销关系。“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利用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汇总相关信息,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查询产品来源,有效避免假冒伪劣产品,强化品牌效应。用好农产品展销、梯田文化展示、电商销售等多种平台,组建元阳县“稻鱼鸭”农产品展示营销中心,线上线下联合推动梯田红米品牌化营销。2017以来,元阳县与阿里巴巴合作推进红米“1+1000”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项目,计划2018年底前带动当地100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四、把农民内生动力激发出来,在转移就业中获得一份务工的薪金

探索“政府+公司+经纪人+企业+农民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务工就业赚薪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整合人社、农业、扶贫、共青团等单位力量,主动对接用工企业,拓宽外出务工渠道,并举办脱贫攻坚劳动力转移欢送仪式、县领导与农民工直接对话、召开转移就业扶贫工作会等活动,扩大影响力。2017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33897人次,累计转移就业124573人次,其中输出建档立卡户49511人次。经测算,输出1人每年可创造工资性务工收入25000元,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已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5%;全年全县可实现劳务收入20亿余元。二是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扶持尼农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推进“互联网+就业+信息化”模式,该公司微信号发展农民工会员4000余人,农民工在家里就能找工作;先后与惠州盛威尔科技、昆山联滔电子科技、东莞裕元鞋业等6家企业签订用工合作协议。目前,全县依托尼农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有序累计输出16101人,其中:2016年输出3209人(建档立卡户1057人),2017年输出5116人(建档立卡户2327人)。马街乡马街村委会千亩沃柑种植基地与本村贫困户签订劳务用工协议,保证每月在基地务工不少于15天,每天工资70元,目前该基地平均每天用工7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0人以上。三是保障务工人员权益。依托尼农门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在劳务输入地设立务工人员服务站,帮助解决讨薪维权、语言沟通障碍、生活习惯适应等问题,使其能够长期稳定务工就业。建立异地劳动监察执法联动机制,目前全县累计为外出务工人员维权175次。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