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董村是勐董镇下属的村委会之一,2013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7户635人,被列为沧源县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刀懂村支部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路上坚持多业并举,主动拓宽增收领域。2017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1004.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66元。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收2078元,脱贫110户384人,未脱贫77户251人,贫困率下降到15.9%。
一、主要做法
(一)好班子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
刀董村地处山区,远离城镇12公里。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最典型的民族山区村。农业生产条件差,遇到风调雨顺好年景,一年的粮食收成就有了盼头,相反,遇到自然灾害频繁的年景,解决温饱就是个大问题。加之,国家实施封山育林,乱砍乱伐倒卖木材增加收入渠道又被堵截。为解决温饱,有200多农户丢下孩子和老人省外务工。为尽快摆脱贫困,刀董村的历届两委班子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探索,但一直找不到一条好路子,几年过去了,尽管经济有了一些发展,但无论是集体还是群众的家庭收入,增长都十分缓慢。
2013年的民主换届选举。全体村民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几个有经济头脑,愿意为群众办事,并率先富起来的能人被选进了第一届村委会领导班子。
新班子成立后,紧紧围绕怎样才能加快刀董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这一目标进行了反复研究。一是抓好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更新,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组织村干部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到集体经济发达的乡村学习,使大家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增强了竞争意识、超前意识和开放意识,增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全村共同富裕的决心和信心。二是抓好宗旨教育,解决村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性问题。2014年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序幕正式拉开,村两委班子认真开展了“在职干什么,离职留什么”大讨论。通过讨论,村干部一致认识到,无功就是过,要干就应扑下身子干好,扎扎实实带领群众勤劳致富。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查找刀董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探讨加快发展的办法,制定出了周详的任期目标和发展计划。
(二)好路子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
村两委领导班子于2014年成立刀董村林下生态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有成员76户,400人,养鸡产业是合作社的主导产业,附带产业是养蜂业和黑木耳种植等。至今合作社已有社员222户1063人。合作社内设有理事会、监事会、信息部、销售部、技术部、财务部、互助资金管理部7个管理部门,共17人。现有产业:生态鸡养殖产业(6人负责)、生态猪养殖产业(3人负责)、黑木耳种植产业(3人负责)、土蜂和葫芦蜂养殖(2人负责)等;其中互助资金管理部(3人负责)。合作社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建立、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疫病防控、科学养殖程序和土鸡质量把关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财务等各项管理制度,采取“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各类产业。
依托村委会成立本村农业综合开发服务部,积极申请产业扶持项目,主要以申请到的产业项目资金入股到合作社内,并负责监督合作社资金使用情况,从而提取分红及管理监督费用(股份占30%),使集体经济得以壮大、项目资金得以规范使用。
合作社入股主要是:承接本村农业综合开发服务部资金及各种扶持项目资金;管理和运营合作社正常发展;各项产业技术的支持和培训;各类产业互助资金的投入及管理(以5%收取资金管理费用,以每户最低借1万、最高借3万为标准;销售市场对接、宣传。目的为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和壮大集体经济(股份占30%)。
村民小组入股形势主要以集体土地及小组产业项目管理、监督为股份,参与到合作社经济发展中来,以此获得村小组股份(股份占20%)壮大小组集体经济。
村民入股:资金入股(入社费、新技术培训费等);土地入股(根据村民所选的产业项目实际使用土地亩数来评估股份)劳动力入股;产业技术入股;以上四个村民入股方式是刀董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制定出的入股方式(村民在合作社内共占20%的股份)。
(三)好制度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保证
刀董村两委班子有一个共识:好的发展思路要不遗余力地狠抓落实,纸上谈兵永远干不出小康生活。村两委班子把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作为确保发展思路落实的重点。一是完善了村规民约,制定了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学习、值班等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依制度办事。二是严格执行党员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分解到每一个党员,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村民小组,年终按考核实绩进行奖惩,通过建立完善制度,充分调动了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集体经济和搞好合作社生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主要亮点
2017年累计出售土鸡1.2万羽,出售鸡蛋0.5万枚,出售鸡苗0.39万羽,总销售额86.6万元。同时,为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刀董村的两委班子坚持村务公开制度,对群众非常关注的村级财务进行规范管理,让村民对村干部进行监督。村里成立了由村民推选出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按季度对财务进行核对并张榜公布。对招待费、电话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实行限额控制,减少了集体资产浪费。为集体经济和合作社的发展减了负,松了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