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皮村地处新平县城西部,距离县城19公里,全村辖1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88户1590人,彝族人口占99.2%。2013年磨皮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0户611人,2016年经过核查后,核定贫困户109户395人。2014年以前,磨皮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甘蔗,亩均收入只有1600元,农村土地由群众分散经营、效益低下、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缓慢。近年来,玉溪市新平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群众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磨皮村是依托褚橙企业和褚橙品牌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规模经营的一个成功实践。2015年,磨皮村贫困户减贫41户216人,2016年,98户3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
一、主要做法
(一)组织引领,群众主体。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率先表率,示范带动,每天晚上8点以后进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帮助群众算清经济账,统一群众思想认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促成了项目顺利实施。2个月的时间里,党员干部共开展上门服务500余次。群众在土地流转中真正得到实惠后,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和拥护程度越来越高,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被充分激发出来。
(二)引进龙头,带动发展。为改变磨皮村贫穷落后的现状,寻找脱贫致富新路子,2014年,经多方协调,平甸乡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了褚橙,并投资建成全县最大的沃柑标准化种植基地,在产业结构上做出了重大调整,探索出了一条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生态资源相融合的路子,打造了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发展的典型。
(三)流转土地,规模经营。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为主导,平甸乡有选择地整合磨皮村低产出、低效益的蔗区土地资源加快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完成流转面积4356亩,涉及6个村民小组208户群众。土地流转后,企业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原则开发建设,实现了现代化管理、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成为新平县2014年全县连片流转面积最大、比较效益最显著、基础设施改善最快的典型。
二、主要亮点
(一)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土地流转作为发展村域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褚橙项目概算总投资超过1亿元,目前已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改扩建500—1000m3蓄水池13个,新建30000m3小坝塘1个,架设引水管网100.5公里,除险加固水库2个;投资1100万元实施了坡耕地整治,概算投资6300万元拟新建小(一)型水库一座,概算投资1380万元即将硬化4.5米宽村庄道路17.2公里。项目区内的低效田变为了高效田、低产田变为了高产田。
(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磨皮村土地流转后,主要是种植褚橙系列产品,通过品牌效应和基地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同时一个新的产业——沃柑在磨皮村迅速崛起,并逐步发展壮大,有效助推了磨皮村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型升级。
(三)群众意识深刻转变。随着褚橙企业的进驻和开发建设,群众积极参与经营管理,思想意识明显转变。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新理念有效破除了群众“小、散、弱”的小农意识,提高了群众低科技含量生产向高科技含量生产转变的科技意识,提升了群众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过渡的管理意识,树立了市场观念和品牌意识,为周边群众改变耕作意识、发展现代农业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四)生态环境得到改观。实施土地流转后,企业将原来的低产出、低效益的甘蔗产业改种成了高产出、高效益的生态绿色树种,不仅调整了种植结构,培植了新兴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还从根本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有力推进了“生态立乡”战略建设。
(五)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实施土地流转后群众的收入来源从单一的甘蔗收入转变为“土地流转收入+管护收入+务工收入”多元收入。在盛果期前,每户农户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1.5万元,获得管护费1.8万元,获得劳务收入1万元,合计4.3万元,比流转前高2.1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涉及土地流转的租金和管护收入最高达48520元,最低也有几千元的收入。盛果期,农户的收入变为按产量“提成”,每公斤提成不低于0.85元(依市场行情变化逐步调整),加上流转和务工收入,预计每户农户年收入将达7万元以上。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2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46元,比土地流转前的2013年分别增加907万元和3247元。目前全村有67户266人因此脱贫,同时带动农户新购置农用车28辆、生活用车32辆,新建抗震民居房37幢。2015年,磨皮村贫困户减贫41户216人,2016年,98户36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