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解决德宏户育乡产业发展散、小、市场竞争力弱,融资难,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组干部待遇低,贫困户贷款难、增收致富能力弱等户育实际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2017年在户育乡党委的组织带领下,依托“党建+企业+农户”的模式,由弄贤、户育、班岭、雷弄4个村委会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了集体企业性质的“瑞丽市户育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地址位于户育乡户育村委会,股东为4个村委会,公司法人由户育村委会书记腊端兼任,监事由班岭村委会书记勒保兼任。
一、主要做法
坚持“产业+农户”,实现产业与贫困户精准对接。产业是贫困户脱贫的基础。根据多年的产业扶贫模式,目前,瑞丽市正在推进产业+农户”,实现产业与贫困户精准对接。
(一)能力允许直接参与。产业与贫困户精准对接,对有能力种养的农户,扶持帮助直接参与。2017年党建为民服务工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果筐厂合作建设项目。将50万项目款投资到户育崩公司果筐厂纸箱、塑料生产线。满足全乡250余户砂糖桔种植户的果筐需求,并将给予户育辖区果农每个果筐0.5元的优惠,每年为种植户节省果筐费用10万余元。
(二)能力有限合作社带动。对无独立发展产业能力的农户,鼓励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年底根据经营分红。户育崩公司用58万元流转200亩土地,转租给企业建立砂糖桔种植示范基地,企业前四年每年支付租金6万元,余下14年每年支付10万元,总收益164万元,收益由4个村委会平均分配。
(三)能力不足入股分红。鉴于有的贫困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无法通过产业发展或劳动力转移实现脱贫,结合自身实际,实行资产入股收益分红新模式。通过将扶贫项目资金、产业扶持专项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等形成的资产量化入股到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实现保本分红。2016年将三峡集团对口帮扶资金209万元,投资到户育崩公司茶厂武甸生产点和芒林坝生产点的提升改造上,作为4个村委会209户建档立卡户的入股。合作期限暂订为三年,户育崩公司按照每年不低于8%的收益分红给村委会,村委会再分配到各贫困户,每年收益分红总计16.72万元,三年共计收益分红50.16万元。
(四)规范收益分配,实现收益台账管理。试点乡镇制定《资产收益扶贫股权量化决议》和《股权分配台账》。明确村集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之间的股权比例,股权收益优先安排给低保户、五保户和享受产业化扶贫政策较少的贫困户。同时贫困户收益分配实行台账动态管理。
(五)加强引导,强化风控。对选好资产收益扶贫实施主体,加强风险管控,防止系统性风险。加强监督,聘用专业的财务公司和法律顾问,规范财税管理和法律责任,对每一个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进行严格把关。
二、主要亮点
(一)自下而上,先行试点,推行资产收益。有愿望的乡镇,根据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的类型,按照不同组织形式,对财政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分类进行股权量化,建立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户育乡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成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或部分支农资金形成的资产作为贫困人口的股份,参与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的生产经营和收益分红,以增加贫困人口的财产性收入。
(二)统筹资金安排,实现多模式发展。克服财政资金使用“碎片化”问题,多渠道整合资金,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依靠财政资金投入资产,带动收益扶持。2017年,瑞丽市共整合涉农资金55481.73万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资金7658余万元。同时,以金融扶贫为契机,建立健全风险补偿金机制,撬动金融7126万元,助推龙头企业发展,确保投资稳定收益。按照“产业化企业+村集体+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4000万元资产收益扶贫资金入股到有能力、有意愿、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按年固定收益率不低于6%的比例,支付入股收益。优选特色产业,紧扣“一村一品”,确保资产收益。重点培育柚子产业、柠檬产业等特色产业为基础的资产收益扶贫亮点村,实现村集体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为贫困户带来稳定的资产收益。资金整合是先导。
(三)打造产业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把优势产业培育成特色品牌,夯实为农民获得可持续资产收益的产业发展才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所在。把支持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与开展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平衡推进。按照“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加大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扶持力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减少流通环节成本。
(四)资产收益扶贫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扶贫资金使用的创新。在资产收益扶贫中,强化引导,采取“个人资助、组织协助、社会帮扶”的方式,通过优先确权登记、优先财政注资、优先担保支持、优先提供贷款、优先产业覆盖、优先教育引导等“八个优先”,让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有机会、有条件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在本地或异地优势产业中占有股份、获得收益、实现脱贫。积极支持农民入股实现增收,鼓励农民在“三变”改革中创业就业,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有资金、会经营的农民企业家、职业农民和新型农民,带动农民群众创业就业,实现增收致富,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