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怒江州:致富“生态果” 脱贫“绿银行”
来源: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08-26 15:01:52 【字体:
【字体:

怒江州98%以上土地属于高山峡谷,自然资源虽然富集,但资源优势未能切实转化为经济优势。曾几何时,各族群众在“大字报”的山地上春撒一脸汗,秋收一筐粮,日子艰难而窘迫。怒江低热河谷气候很适宜草果生长,发展草果产业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几年,怒江州委、州政府将草果作为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利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群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做大做强草果产业。短短几年,怒江已成为云南省新兴的草果种植生产地。截至2017年4月底,怒江草果种植面积达85.17万亩,产值超过2.2亿元,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一、主要做法

(一)完善基础设施。怒江州马库村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过去其他村移栽草果时,马库村村民只能靠人力搬运进行零星种植。随着2017年2月公路修好后,村里开始大面积种植草果,全村仅草果一项人均增收700多元。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前,包谷是独龙江乡独龙族群众和科底乡傈僳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农作物。一年四季,辛辛苦苦,收入却很有限。如今,依托两个乡植被茂密,雨量充沛,四季温暖的优势,把草果作为精准帮扶的一大举措,优先发展推广。独龙江乡的草果种植面积达6.5万亩,科底乡达4.5万亩,草果成为了山区群众的“金果银果”,是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保护生态促发展。以前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村民砍树卖钱,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收入也没有提高,形成了越穷越砍,越砍越穷的恶性循环。如今通过草果种植,村民们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山坳里,河谷边,草果、核桃郁郁葱葱,宽敞的水泥路连接家家户户,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生活富裕,成为全州生态文明村、富裕村。

(四)转变生产方式。随着草果种植规模及产量的逐年提高,一些从事草果采购、加工销售的服务商不断涌入。草果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种服务组织也应运而生,一大批草果经纪人、经营户如雨后春笋。怒江州许多山区农民群众加入了合作社或者成为了经济人,生产生活方式得到了彻底转变。

(五)龙头带动提升加工水平。由云南能投集团建设的“怒江大峡谷农副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建成投产,已具备年加工鲜果约2500吨,生产干果及草果粉约500吨的能力,是全国第一家具备全自动化、高技术标准、高质量标准的草果加工生产线。福贡、贡山的鲜草果将实现就近销售、加工,可为两地草果种植农户带来直接经济收入3750万元,带动周边乡镇做大做强草果产业,使群众依靠草果种植业脱贫致富。

(六)积极培训新型经营主体。当前,怒江把扶持壮大一批草果加工企业,引进一批草果加工龙头企业作为草果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以“营销网络+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农户”的模式,把种植户联合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规模化销售,实现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的有机整合和集聚,提升草果种植的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支持个人、集体和中小型加工企业参与草果产品的加工、包装,提升怒江草果知名度、美誉度。

二、主要亮点

2018年,怒江将新完成15万亩的草果种植,力争实现全州草果总面积达100万亩,年产量1万吨以上、总产值4亿元以上。为了打造富民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怒江正在强化草果生产核心区的道路、水利设施、喷灌设备、电力等设施建设,实施草果良种培育、引进工作,力争在抗逆良种引进培育、丰产稳产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上取得突破,抓好草果提质增效,努力建成50个以上连片规模、丰产高效的标准化草果示范基地。同时,着眼于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尽快制定草果优良品种、栽培条件、灾害防范、基地管理地方标准和栽培技术生产规程标准,引导农民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建立草果统一采收、分级、包装、贮运、保鲜和精深加工等加工环节的技术执行标准,提高产品档次,让草果真正成为山区产业扶贫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