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剑川沙溪寺登村“旅游+”实现茶马古道贫困山村共同富裕
来源: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08-26 15:03:09 【字体:
【字体:


寺登村位于剑川县沙溪镇,距县城32公里,历史上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昔日的重镇,被尘封在了历史的记忆中。寺登村下辖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有1041户2401人。剑川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扶贫开发和旅游发展、名镇名村保护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旅游产业融合城镇化建设、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的新路子,带动寺登村实现整村脱贫共同富裕。截止2018年2月,以寺登街为核心的寺登村共有84家餐饮经营户,107家特色民居客栈,32家木雕、刺绣等传统手工艺品商店,直接参与旅游从业人员达669人。

一、主要做法

(一)“旅游+”党建,强化领导压实责任。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寺登村把党建与旅游扶贫“双推进”工作提上重要日程,成立了剑川县沙溪镇寺登村党建与旅游扶贫双推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为特色旅游示范村建设提供了根本的组织保障。 

(二)“旅游+”规划,科学规划引领产业发展。2002年至2004年间,由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空间与景观规划研究所雅克·菲恩纳尔博士领衔主持编制了《沙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规划》,于2006年8月通过省建设厅评审,并获建设部优秀村镇规划设计三等奖,云南省优秀规划成果一等奖。根据保护与发展需要,2011年,委托瑞士联邦理工大学LEP公司与昆明市规划设计院共同修编了《沙溪镇总体规划》,并编制了《寺登街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保护与发展需要,委托同济大学编制完成《沙溪特色小镇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并已通过评审。

(三)“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紧紧依托石宝山·沙溪古镇国家AAAA景区,充分利用寺登村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田园风光等旅游文化资源,将寺登村打造成展示原生态民俗文化、白族歌舞文化、生态饮食文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成为剑川县内重要旅游节点和旅游接待基地。指导寺登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户实施改厨、改厕、改房、整理院落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整”工程,提升改善旅游接待条件。将寺登村作为沙溪古镇景区内的一个景点推介给旅游团队,与石宝山·沙溪古镇旅游区整体营销、输送客源,逐步发展白族文化民俗体验、娱乐演艺活动。

(四)“旅游+”特色,打造特色品牌。根据寺登村旅游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以茶马古道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集市为旅游爆发点,重点打造“生态休闲度假”、“白族民俗文化体验”、“寻味茶马古道”、“白族特色民居客栈”四个特色品牌。突出展示寺登村绿色、生态的田园风光,浓郁的白族民俗风情,茶马古道遗存以及古镇白族民居改造的特色民居客栈。同时,依托每年的“二月八太子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节”三大民间节庆活动,组织旅游体验活动,在丰富白族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内涵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寺登村村民在旅游体验活动中的参与度,拓宽了村民对旅游活动的认知,增强了依托旅游产业实现共同富裕的自信心。

(五)“旅游+”项目,强化资源整合。以成功实施“沙溪复兴工程”为基石,利用沙溪茶马古道旅游休闲的内涵,以寺登村为引爆点,吸引优质项目,一是与中国旅游集团香港国际旅游投资公司签定了《合作开发旅游资源战略性框架协议》,确定沙溪茶马古道休闲小镇为港中旅首轮重点开发区域,为沙溪茶马古道休闲小镇的创建、投资、运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新鲜血液。二是沙溪兰林阁特色酒店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9800万元,已完成投资5600万元。三是在县财政局的帮助下“拨改投”试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成立了剑川县乡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并和云南华凯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黄花坪“空心村”活化利用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6800万元,其中“拨改投”财政资金3300万元,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四是与南京先锋书局签订了沙溪北龙先锋书店合作项目协议,由沙溪乡村源合作中心瑞士方规划设计,并已顺利开工建设。五是沙溪镇生态田园综合体项目获批省级试点,得到省州支持1600万元,目前,有合作投资意向的云南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正开展规划设计工作。2017年全镇接待国内外游客108.9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达13.1亿元。

二、主要亮点

(一)强化党建指引,充分发挥“支部+”模式 的作用,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支部+协会带农户”,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针对景区内部分农家乐、客栈在接待服务中的收费混乱、服务水平较低、占道经营等影响景区经营秩序、损害景区美誉度的行为,由开办农家乐和客栈的党员户带头成立寺登村旅游服务协会,推选责任心强、职业操守高、群众口碑好的党员担任会长。协会提倡诚信经营、规范接待、文明服务,形成了“支部+协会带农户”的模式。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旅游服务协会积极组织开展餐饮、住宿、接待礼仪等旅游服务技能和业务知识培训,努力提升寺登街景区的接待能力、服务水平和投资、创业环境,并将众多有志于自主创业农户、党员创业带头人等吸纳到协会中,目前正在积极筹备成立旅游协会党支部。“支部+协会带农户”模式的推行,使富有民族风情的农家乐和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白乡客栈”办得红红火火,吸引大量的游客,提升了寺登街景区的美誉度。“支部+致富能人带农户”,培植民族特色品牌。组织有一技之长、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党员与农户结成对子,统一参加白族传统刺绣、布扎、木雕等工艺技能和其他民族特色食品加工技能培训,鼓励支持有经济实力的党员群众开店创业。在党员的带动下,已培养致富能人26名,在寺登街景区内先后涌现出32家白族刺绣、布扎、木雕工艺品经营户,推动全村一半以上农户从事沙溪粉皮、豆腐、麦芽糖等白族特色食品加工零售,为寺登街景区营造出浓郁的白族文化气息,成为寺登街景区的一道靓丽风景,受到广大游客的好评,提升了寺登街景区的吸引力。

(二)产业联动,共同富裕。一是坚持把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实施,把景区景点打造和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规划,把古民居修缮和农村危房改造同步落实,把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同步开展,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整治,原来破旧的传统村落变成了风景秀美、整洁优美、文明卫生的美丽乡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交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二是通过扶持,寺登村已经开设了107家特色民居客栈,其中18家客栈获评首批云南省星级特色民居客栈,直接带动寺登村建档立卡户25户、86人脱贫致富。三是充分发挥石宝山·沙溪景区的辐射作用,聘用了寺登村15个村民,安排从事景区售票员、驾驶员、环卫工等岗位,解决了建档立卡户14户、52人脱贫致富。四是坚持产业融合,把高原特色农产品、木雕石刻、布扎刺绣等打造成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成立寺登村特色产品合作社,指导寺登村野生菌、蜂蜜、芸豆等农特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在景区景点推广销售,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的提供者、受益者。

(三)扶贫扶志,让贫困户成为乡村旅游创业者,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保护。以意识形态领域“行业扶贫”暨群众文明素质提升宣讲活动为抓手,围绕“扶贫先扶智”,扎实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让贫困群众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中接受新思想、养成好习惯,获得了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模式的全方位革新,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扶贫”,群众文明素养的提升促进了旅游产业更好发展。在旅游扶贫开发中,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改变了村民以往“捧着金饭碗要饭”的窘境,增强了群众对古村落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意识,目前剑川县已成为全州乃至全省传统村落群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剑川白曲、霸王鞭、白族洞泾古乐、布扎刺绣、木雕、石雕、纸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四)传统古村落得到有效保护。一些原来沉睡在乡间的水田、山林、房屋等资源资产被激活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工,部分古民居被改造成“农家乐”和客栈,成为游客游玩休闲的好去处,传统的古村落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批参与旅游开发的贫困群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尝到了甜头,通过示范带动,调动了周边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摒弃了“等着别人送小康”的陋习,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积极参与到旅游扶贫工作中来。

文化旅游是剑川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剑川最宝贵的财富。下一步,剑川县将围绕旅游市场新需求和旅游发展新趋势,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把绿水青山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让乡村旅游成为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