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帮工”变“包工” 西盟转变方式提高效益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18-04-24 11:28:17 【字体:
【字体:

 

班母村甘蔗地
 

 

去年12月份,扎海家的甘蔗喜获丰收,按照佤族地区的帮工习俗,他共请了40个亲戚朋友帮忙砍甘蔗,结果却净亏损2440元!班母村驻村队员与扎海共同算了1笔账:他家8亩甘蔗地按照当时甘蔗市场收购价440元/吨计算,24吨甘蔗预计可实现毛收入10560元。

首先,若以帮工价格计算收入,他请了40个人帮工,连续砍了3天,按寨子里约定俗成的帮工价格50元每人每天计算,共计支出6000元,再加上买酒买肉支出1000元,累计支出7000元,收益3560元。表面上扎海家甘蔗收益3560元,实际上得益于帮工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其次,若是按照每人每天的劳动报酬是100元计算,单120个帮工量就需支出12000元,加上1000元的伙食支出,8亩甘蔗反要倒贴2440元!

 

班母村帮工砍甘蔗
 

 

另外,他家欠120个工日,若折现他家需支出6000元;若以工还工,他今年需要花4个月的时间去别人家还工,根本无暇顾及家里饲草、茶叶等产业发展。

类似的帮工现象在班母村乃至整个西盟地区十分普遍。帮工是佤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通常以亲戚、朋友为主,在农忙时节因劳动力不足而需要相互帮工,一般以日为计算单位。还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工还工,帮几个工就要还几个工;另一种是以收成还工,用收成或者钱财还工。

以历史的眼光看,“帮工”体现了佤族先民原始社会共产主义时期,互惠互助的传统美德,对促进佤族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民族团结、抵抗自然灾害等方面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种脱胎于原始共产主义的帮工现象与日臻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方式愈发的格格不入。

由此看来,扎海辛苦一年不赚反赔。传统的帮工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佤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一是生产效率低,120个工砍24吨甘蔗,人均0.2吨/天,存在吃大锅饭、磨洋工的现象,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二是劳动力价值低,帮工价格不及市场价格的一半,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三是劳动力被束缚,不利于发展其他增收渠道,收入上不去,农户脱贫致富信心不足。

 

专题会议研究帮工变包工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推进班母村脱贫攻坚工作时,驻村队员坚持“精神扶贫”与“产业扶贫”双管齐下,结合“看巨变、颂党恩、跟党走”、党员“一带一”帮带脱贫等系列活动,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农户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推动饲草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帮扶时注重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农户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物质贫困不可怕,精神贫困最可怕。为转变农户帮工生产方式,引入市场经济,在西盟县委副书记、县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郑青江的指导下,班母村驻村队员、镇工作队员、村组干部多次走访入户、实地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得出“帮工”变“包工”也许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引导农户组建砍草专业服务队,以50元/吨的价格外包饲草收割,按天计酬转变为按量计酬,向按劳分配为主的市场经济过渡,多劳多得。

 

人户体伍组宣传帮工换包工
 

 

按照包工的方式,班母村驻村队员再次与扎海算了1笔账,如果以50元/吨的价格外包出去,24吨甘蔗只需支出1200元,可收益9360元,是帮工所得收益的2倍多。另外,利用本需还工的时间去打工,100元/天,4个月可获利12000元。包工比帮工累计多收入17800元。

“帮工”变“包工”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不单是计酬方式,更是整个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的改进。但是出于历史原因,帮工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如何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引导农户从“平均分配”的自然经济向“按劳分配”的市场经济转变,成为当前打赢班母村脱贫攻坚战的着力点。

为了进一步推行“帮工”变“包工”,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班母村红太阳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简称合作社)率先按照50元/吨的价格外包饲草收割,按劳计量分配,每人每天至少可收入100元。在村组干部、党员的号召和带领下,体伍寨子的10名农户积极组队收割饲草,每天人均收割2吨,比起以前每天人均不到1吨的劳动付出,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收入也翻了1倍。

 

在饲草基地班母村第一书记与农户交谈
 

 

为决战班母村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发挥好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合作社将全面推行“包工”模式,走农业社会化服务道路,助力产业蓬勃发展;班母村农户也将逐步转变落后的“帮工”生产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拓宽增收渠道,助推班母村脱贫攻坚。

西盟佤族是典型的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从“帮工”到“包工”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发扬钉钉子精神,润物无声地感召,滴水穿石地坚持,才能见到实效。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