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业厅关于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代表建议
办理情况的函
尊敬的李志辉代表:
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第0177号“关于加强全省边境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建议交由我厅办理。经认真研究,现将涉及我厅职能范围内的相关问题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规划方案制定为抓手,引领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先后制定《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农业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南省农业厅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意见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云南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云南省农业厅改造农村牲畜养殖圈舍实施方案》《云南省农业厅清洁田园实施方案》《云南省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工作方案》《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和牛栏江流域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定方案》《关于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实行人畜分离集中建圈科学养殖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方案及任务分解,明确开展工作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责任领导和责任处室,聚合全厅力量,不断推动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以增加资金投入为保障,拉动农业环境综合治理。省农业厅召开党组会议,审定预算调整方案,将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首次列入财政预算。争取中央资金1200万元投入大理州洱源县组织实施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2016至2018年连续三年,每年争取中央投入6000万元在大理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建设。争取省级预算投资650万元,在泸西、石屏等22个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示范建设工作。安排省级农业专项资金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绿色病虫害防控、试验示范推广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增加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率,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农业技术模式。争取省级预算投资500万元,建立薇甘菊预警监测点,开展综合防治示范,建立阻截带,开展宣传培训,组织技术研究攻关,不断实施薇甘菊综合防控。2018年争取中央资金4000万元投入马龙、易门、砚山、元阳4个县组织实施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确保了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稳步推进。
(三)以“两减”为核心,推动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2017年结合粮油作物高产创建和特色经作标准园创建,依托测土配方施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水肥一体化和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4863.92万亩,技术覆盖达11782个行政村,服务农户663.28万农户,发放施肥建议卡353.7万份,施用配方肥117万吨(实物量),实现农作物总增产(含茶、果、糖、蔬菜等经济作物)190.2万吨,减少不合理施肥量(纯量)10.36万吨,共增产节支33.45亿元;采集土壤样品12754个,植物样品1102个,完成土壤样品检测15057个,完成植物样品检测908个;完成田间试验811组,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片(区)677个,示范面积248万亩。截至目前,全省化肥使用结构比例明显优化,氮磷肥比重降低,施肥总量增速和施肥强度出现双减的良好态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2017年组织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为主的病虫害监测、培训宣传、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示范,展示新技术、新器械,切实推动农药减量控害、农业节本增效。发布病虫情报1100多期,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2.16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407.5万吨,未出现病虫害失控大面积爆发的情况;组织开展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培训1000余期,培训农民、农药经销商等10万多人;实施绿色防控示范面积25.5万亩,辐射带动1649.57万亩,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27.5%;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2743.45万亩,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7.3%。据行业统计,2015年我省农药使用折百量比2014年减少0.14万吨,2016年较2015年减少0.03万吨,2017年较2014年减少10%,3年来年均减少3.3%,连续3年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提前实现农业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规定的到2020年实现零增长的目标任务。
(四)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推进农业环境整合治理。一是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一方面,组织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划定。及时开展辖区内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划定,截至2017年11月底,据全省16个州市农业部门统计,129个县(市、区)已经全部启动划定工作,已划定禁养区1417个,划定的禁养区内需要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4396个,目前已关闭或搬迁3936个,占82.7%。另一方面,实施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制定出台《云南省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云南省农业厅改造农村牲畜养殖圈舍实施方案》《关于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实行人畜分离集中建圈科学养殖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方案意见,以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为抓手,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选用高产优质高效畜禽良种,科学合理布局养殖场,完善畜禽圈舍、饲养和环境控制等生产设施设备,配套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利用设施,从源头进一步减少粪污产生量,提高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2017年,全省投入畜牧业生产发展资金近2.92亿元,对381个规模养殖场进行圈舍标准化改造、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在马龙县开展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试点,为进一步试验和总结示范粪污资源利用模式、实用性和全面示范推广积累经验。在沾益区、澜沧县、双柏县10个村365户开展整村推进人畜分离工作试点,建设圈舍10079平方米,排污沟2046米,同时配套建设了堆粪场、污水处理池、化尸池等资源化利用设施。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创建国家及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429个,建设完善了2646个规模养殖场(小区)和36个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的无害化处理设施,配置专业设备1434个(台、套),正在建设专业化无害化处理场9个。二是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行动。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积极开展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示范建设,围绕秸秆沼气能源化、秸秆基料、秸秆原料等项目的需要,不断建立健全“政府推动、企业和合作组织牵头、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探索“公司+合作组织+农民”的运作模式,搭建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充分调动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实现引导、推广和扶持秸秆发展食草畜禽饲养,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秸秆利用率。开展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提高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通过采用堆沤还田的措施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大力实施双室堆沤肥池建设,有效解决田间地头蔬菜秸秆乱堆乱放问题。在大理州宾川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成立宾川县裕民秸秆还田技术专业合作社,建立6个秸秆集中腐熟加工点,每年对葡萄、烤烟等木质化程度较高的秸秆进行收集,实施粉碎后应用生物技术制作有机肥2万余吨供应农民使用。同时,每年采购秸秆专用腐熟剂无偿发给群众应用于玉米、水稻等木质化程度较低的农作物秸秆还田应用。创建秸秆腐熟还田示范样板千亩连片2片,百亩示范片2片,秸秆直接还田及覆盖应用示范万亩1片。通过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该县每年利用秸秆达10万余吨,平均有机质含量提高1.12%,PH值提高0.5个标准值,对土壤中难化解的磷、钾元素残留降解作用明显,减少化学肥料量1万吨以上,减少投入近3亿元。2017年,全省发展青贮饲料近400万吨,秸秆还田700多万亩、350多万吨,新建设57个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和1个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厌氧发酵装置9.79万立方米,农村户用沼气保有总量达到319万户。截至目前,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三是实施农用地膜回收处理行动。制定《云南省农业厅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开展废旧地膜回收整治区域性示范,组织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活动。2017年,全省推广可降解地膜2.86万亩,推广使用厚度0.01毫米地膜15307.4吨,覆盖面积243.79万亩,推广各类作物适时揭膜技术151.25万亩,建立残膜回收点794个,成立残膜回收组织180个,建立残膜回收加工再利用企业8家,全年回收残膜2.3万吨,大幅降低了废旧地膜对农田和环境的污染。
(五)以科技研究应用为先导,探索农业环境综合治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突出科技创新的第一动力地位。开展水虻幼虫处理养殖固体废弃物和狐尾藻处理养殖废水研究,完善了水虻养殖配套技术,在水虻种虫繁殖、虫卵孵化、幼虫培育转化、预蛹蛹化等核心技术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研发改造虫卵孵化箱一个、自动化种虫繁殖间5间,完成粪便处理前后(猪粪、鸡粪)成分分析、水虻虫体八大常规分析、水虻虫蛹作为蛋白饲料病毒方面安全性检测。启动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模拟实验,开展梯级净化和植物工厂两种模式研究。制定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实施方案,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试验,建成高、中、低不同海拔3个试验点,通过对不同生产企业的供试产品进行覆膜和观测、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进行基础资料收集调查和样品采集监测等工作,试验设4个生产厂商共7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1种普通地膜和裸地9个处理。在沾益区盘江镇、菱角乡以及麒麟区茨营镇组织开展生物降解地膜田间试验和示范推广;在会泽县良种场组织开展可控全生物降解地膜农田正规试验;在麒麟区越州镇开展生物降解地膜在烤烟上的农田评价试验。所有试验均达到预期效果。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示范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总产值达到12.3亿元,平均亩增收1200多元。及时发布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依托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制定发布了《水稻生产化肥减量技术指导意见》《奶牛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意见》等10份技术指导意见,有效促进了适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二、下一步工作
根据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环保优先”的战略部署,今后我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低利用强度、改善产地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为目标,根据以上思路和目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重点工作着力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统筹兼顾,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支持苜蓿和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稻鱼共生、鱼菜共生等新模式。借力“互联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坚持减量优先,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等精准农业技术,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植保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全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切实抓好养殖业源污染防治。继续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鼓励养殖上山;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进一步推进清洁养殖、标准化规模养殖。
(三)坚持循环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通过大力推广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燃料化、秸秆青贮氨化等秸秆全量化利用方式,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鼓励使用优质可降解地膜等措施,“十三五”末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开展秸秆固化、气化等能源化利用新技术示范,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产品,到2020年,规模化大型沼气达260座,规模化生物天然气达5座。
(四)坚持用养结合,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复合种植,采用间套轮作、保护性耕作、粮草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方式,促进种地养地结合。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建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健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信息发布制度;加快推进全国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调查,建立预警机制,推进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示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970万亩以上,基本农田面积始终保持在7431万亩以上,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
(五)坚持开发保护并重,推进农业资源养护。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实施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大力开展草原防灾减灾工作,“十三五”期间,完成草原禁牧3000万亩,实施草畜平衡管理面积1.5亿亩,新增多年生人工草地500万亩,累计人工草地达2000万亩以上,年种植一年生牧草达500万亩以上,新增围栏面积500万亩,累计围栏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96.22%以上,高度达39.6厘米以上,鲜草总产量达1.2亿吨,可食鲜草产量达1亿吨。推进渔业资源养护。加快推进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严格执行涉渔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健全涉渔工程建设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水生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经营、运输水生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行为,至2020年全省增殖放流苗种数量累计达3亿尾以上。
衷心感谢您对农业工作的关注与支持,希望您今后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附件:1.建议、提案面商登记表
2.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反馈表
云南省农业厅
2018年8月22日
(联系人及电话:李波 6574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