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政协云南省十二届一次会议第151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农业厅办公室       2018-09-30 16:25:32 【字体:
【字体:

 云农201828 

对政协云南省十二届一次会议151号提案的答复

 

民进云南省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发展环水有机农业的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把健全机制作为引领九大高原湖泊保护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制定《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农业部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工作方案的通知》《云南省农业厅关于贯彻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意见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任务分解的通知》等12个方案及任务分解,明确开展工作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责任领导和责任处室,聚合全厅力量,不断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另一方面督促指导九湖流域农业部门编制《洱海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工作实施方案》《抚仙湖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工作实施方案》《宁蒗县泸沽湖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施方案》《杞麓湖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方案》《星云湖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施方案》《异龙湖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施方案》《程海湖流域大幅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实施方案》等方案的初审稿,保障九湖流域农业面源防治的工作有序推进。

(二)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为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的重要任务。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昆明市在滇池流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41.3万亩,建立减肥增效技术示范区、精准施肥减肥增效示范、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减肥增效示范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减肥增效示范区、改进施肥方式减肥增效示范区,在杞麓湖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万亩,建立液体肥加肥服务网点60个,配方肥经销服务网点58个。在星云湖流域主要农作物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2万亩,推广配方肥1.05万吨。抚仙湖流域推广测土配肥施肥面积59万亩。洱海流域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推广73.77万亩,泸沽湖流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5万亩,程海流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0万亩。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以九湖流域为重点,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上开展统防统治2989万亩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4.2%;建立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00个,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4个,示范面积171.4万亩,辐射面积达230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25.2%。杞麓湖设立病虫害监测网点17个,组织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35.34万亩次。星云湖流域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28.3万亩次;推广应用优良抗病品种14万亩次;性诱剂推广应用0.03万亩;色诱推广应用0.78万亩;蚜茧蜂生物防治推广应用8.2万亩次;灯诱防治推广应用0.114万亩次;生物农药推广应用4.6万亩次;实施绿色防控核心示范面积1000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2万亩,核心示范区绿色防控主推技术到位率100%。抚仙湖流域实施统防统治103万亩,实施绿色防控37万亩。

(三)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作为推动九大高原湖泊保护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行动全省扶持建设719个国家级和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在24个县开展了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以发展农业循环为指导,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农田、水源保护统筹考虑,在杞麓湖径流区内的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设沼气池23处,全流域共建设完成沼气池1.68万口。星云湖流域新建沼气池300立方米、沉淀池600立方米、贮水池3.03万立方米、沼液贮存调节池239立方米、沼液过滤处理池40立方米、粪便收集池12立方米、沼液喷滴灌管网386.8千米。改造畜禽粪便储存池1580立方米、雨污分流管道(沟渠)4661.8米、焚烧炉3个、填埋井4个。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促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星云湖流域共建有畜禽规模养殖户500户。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抚仙湖流域建设生猪标准化准化示范场47个,建设生猪标准化准化示范场47个,沼气池保有量4万多户。另一方面实施秸秆资源化利用行动。一是通过采用堆沤还田的措施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示范,大力实施双室堆沤肥池建设,有效解决田间地头蔬菜秸秆乱堆乱放问题。二是通过采用过腹还田措施,充分利用蔬菜秸秆作为饲料喂养畜禽,将畜禽的粪尿作为肥料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农作物产量。三是通过采用青贮饲料措施,将蔬菜秸秆粉碎后装入青贮池在厌氧条件下经乳酸菌发酵成为饲料,提高牲畜的口感和消化率。截至目前,杞麓湖实施废弃菜叶沤化还田面积69.5万亩;星云湖流域在马铃薯、水稻、油菜、烤烟、玉米、蔬菜等主要农作物上实施秸秆还田23.01万亩。目前,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

(四)把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九大高原湖泊保护的重要措施。依托重点科研项目和产业技术体系,支持科研单位和专家团队到农业生态环境主战场,开展科学试验,加强成果转化,引导科研成果、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向农业生态环保建设。同时,在洱海上游洱源县凤羽镇上寺村开展高原湖泊农业源污染防控技术示范建设,建成核心示范面积585亩,系统研究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和农田径流水污染负荷消纳措施;开展水虻幼虫处理养殖固体废弃物和狐尾藻处理养殖废水研究,完善了水虻养殖配套技术;启动畜禽养殖污水处理模拟实验,开展梯级净化和植物工厂两种模式研究;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对比试验,建成高、中、低不同海拔3个试验点;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示范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总产值达到12.3亿元。及时发布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依托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制定发布了《水稻生产化肥减量技术指导意见》《奶牛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意见》等10份技术指导意见,有效促进了适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应用。

(五)把资源养护作为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的重要基础。大力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231.84万亩。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投入渔业增殖放流项目资金1066万元,投放各类苗种3021万尾。切实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全省1.78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承包到户或联户,划定草原禁牧面积2731万亩,落实草畜平衡面积1.5亿万亩,完成人工种草510万亩,新增草原围栏面积50万亩。开展以薇甘菊为重点的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建立薇甘菊监测点516个,累计防治薇甘菊4万亩次。

二、下一步工作

根据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环保优先”的战略部署,今后我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低利用强度、改善产地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为目标,根据以上思路和目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重点工作着力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顶层设计”为统领,统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理念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路径上,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绿色+”融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让绿色红利惠及云岭大地。在布局上,树立“一盘棋”思维,既要有“谋全局”的胸怀与动力,也要有“谋一域”的责任和约束,按照比较优势布局产业发展,形成比较效益。在重点上,要保护和建设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系统,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在举措上,坚持一个“绿”字,以绿色理念引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一个“改”字,以改善环境支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突出一个“养”字,以养护资源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着力一个“减”字,以减量行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狠抓一个“禁”字,以禁用禁限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做好一个“用”字,以资源利用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一个“推”字,以推广科技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唱响一个“牌”字,以农业品牌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二)以“六零行动”为重点,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程度。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革命”,让绿色成为云南农业的鲜明标志。加大测土施肥等提高化肥利用率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精准高效施用化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实现化肥“零增长”。加强病虫害测报工作,精准高效施用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实现农药“零增长”。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鼓励秸秆建材、秸秆压块燃料、秸秆粉碎还田、秸秆发电等利用模式,实现秸秆“零污染”。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地膜,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技术,探索地膜综合利用模式,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实现农膜“零增长”。探索适合云南不同区域特点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按照“畜禽粪污+清洁能源+有机肥料”三位一体的技术路线,采取“异地消纳综合利用”、“分散收集集中处理”、“区域配套循环利用”等粪污处理消纳模式,实现规模畜禽养殖污染物“零排放”。规范水产养殖行为,禁止天然水域投肥养殖,推进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渔业用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实现水产养殖污染物“零增长”。

(三)以“六禁工作”为抓手,源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一方面,以“禁止生产”“禁止销售”“禁止使用”假冒伪劣和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严格防控剧毒、高毒、禁限用农药在蔬菜、瓜果、食用菌、茶叶、中草药材等作物上违规使用,严厉打击畜禽水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违规使用抗生素以及非法使用“瘦肉精”等禁用物质、水产品中非法使用硝基呋喃、孔雀石绿等禁用兽药及化合物、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兽药等行为,从源头上强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另一方面,以“禁养”“禁牧”“禁捕”为重点,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范围,将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草场退化严重、生存环境恶劣、不宜放牧的草原划为禁牧区,其他草原划为草畜平衡区,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

(四)以“种养结合”为举措,构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合理确定种植规模和养殖规模,推进适度规模、符合当地生态条件的标准化饲草基地工程建设,弥补养殖饲料不足,并就近就地消纳养殖废弃物,推广有机肥还田利用,促进农牧循环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区)配套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搞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在种养密度较高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处理中心,探索规模养殖粪污的第三方治理与综合利用机制,从种植、养殖、加工三个环节建设现代化种养加一体化基地。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形成渔光互补、稻虾共生、稻鱼共养、稻鸭共育、莲藕种植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促进种植养殖融合发展。

(五)以“打造绿色食品牌”为基础,巩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果。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逐步构建起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全过程的现代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打造一批知名生态农业品牌,从终端产品带动前端绿色生产。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着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一体化,推进行政区域和生产区域的一体化认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唱响农产品品牌,打造云南绿色食品牌,实现品牌强农,使云菜、云花、云果“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的品牌形象日渐深入人心,让云南农产品的“生态红利”“健康红利”成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强劲动力。

 

 

云南省农业厅

     2018年828

(联系人及电话:李波  65749405)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