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云山村,既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的一个村委会,又是其下辖的一个自然寨,藏于大山深处,离乡政府驻地7公里,距离县城32公里,由6个村民小组组成,共有218户765人,全是拉祜族。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4户574人,贫困发生率达70%,2017年,群众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群众素质明显偏低,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加上增收渠道单一,该寨大部分群众仍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如今,在上海市的帮扶下,小山村发生了大变化,村民们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最早的变化始于机耕路的开通
在33岁的拉祜族汉子李扎母记忆中,云山村的变化始于机耕路的开通。
“以前,最辛苦的就是种地太远了,路上泥巴又多,地又滑。”他指着远处山峦起伏的大山说,“山背后就是我家的地,差不多有八九公里远,早上起床吃了早饭,等去到地里已经差不多11点了,干上两三个小时的活,肚子就又饿了。”
李扎母说,每次出门去干活,他们都得带上冷饭和咸菜,这就是他们的中午饭。“下午五六点,我们就得赶紧回家,不然会看不见路,到了家,一般天都黑了。”类似李扎母这种情况还不是个例,云山村的地块普遍离村民们的居住地都比较远,近的五六公里路,远的十来公里,单路上来回都要耽误三四个小时。
如此远的距离,那收获的粮食是如何搬回家的?李扎母苦笑着说:“背回来啊,一袋一袋的在地里装好后,都是自己慢慢背回家的。”
“为什么不用骡马驮呢?”采访中,笔者忍不住问了一句。陪同采访的竹塘乡云山村委会副主任张文清笑着说:“我们这里的人以前都没见过骡马啊,家家都穷,根本买不起。”
2012年,党委政府为云山村修通了机耕路,改良了坡地,引入了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杂交稻、农药、化肥的普及使用,不但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还提高了群众的劳动效率。“机耕路通了后,很多人家都买了拖拉机,一个小时就可以去到地里了,如果骑摩托车,只要半个小时。过去我们要5天才干完的活计,现在使用微耕机,一两天就干完了。”
机耕路的开通和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大大解放了云山村老百姓的劳动力,解决了他们基本的口粮问题,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放他们的思想,人居环境一如既往的脏乱差,群众也没有致富欲望。
清闲只会让村民懒散,只有勤劳才可以致富。拉祜族,是云南省9个典型的“直过民族”之一,是从原始社会形态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他们的发展,需要有外界力量去推动。
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海对口帮扶开始
2018年初,上海援滇力量深入云山村,于是,小小的拉祜山寨迅速而深刻地发生着变化。
在援滇干部的带领下,云山村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整合上海市2017年新增帮扶资金500万元和2018年帮扶资金1400万元,共投入1900万元资金对云山自然寨进行整村改造提升,先后实施了包括危房改造、道路硬化、饮水安全、人居环境改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产业发展等16个建设项目,力争将云山村建设成为“科技示范、生态绿色、民族特色、旅游观光”的美丽拉祜山寨。
2018年8月23日,黄埔区委书记、区长杲云率黄浦区党政代表团深入云山村视察对口帮扶项目,通过认真检查和听取汇报,杲云对云山村项目实施情况表示满意,并与澜沧县就下一步深入协作达成了共识。
8月25日,上海市政府驻昆明办事处主任罗晓平一行再次深入云山村项目点督促指导,要求在普洱市十县(区)的援滇干部以澜沧县云山村项目为示范,认真抓好各自项目建设。黄埔区委组织部、黄浦区人社局、有关街道办事处和企业先后到澜沧县云山村项目点考察调研,云南省各级部门及领导也经常亲临督促指导,有力推动了项目进度。
此外,上海市黄浦区还派出一名优秀的援滇干部——阮俊同志,挂任澜沧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到澜沧后,阮俊狠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上海对口帮扶工作,每周至少到项目点督查1次,及时解决问题和困难,确保了云山村对口帮扶示范项目有序推进。
一年的时间,村子完全“大变样”了。
村民们家家都住上了漂亮、安全又舒适的拉祜小洋房,居住环境真正实现了人畜分离,过去那种“牲畜粪便满地撒、污水垃圾遍地行”的极差环境一去不复返。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进村泥巴路,更是变为了宽敞笔直的水泥路面,还有那天一黑就自行亮起的太阳能路灯、直接来到家里的自来水、房前屋后瓜果飘香的美景……一切的一切,都让村民们目不暇接、大开眼界。
云山村,这个昔日藏于大山深处、不为人所知的拉祜穷寨子,一下子变成了云下美景、世外桃源。
居住环境的巨大改变让群众安居乐业
采访中,到达的是云山自然寨的核心区,一个相对平坦的山坳里,分布着53户人家。刚一下车,一股清新雅致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最先映入眼帘的正是那一栋栋洋气十足却又保留着拉祜族传统元素的独特民居,宽敞明亮的水泥路连通着各家各户,路面干净整洁得可以照镜子。
追随着无人机的镜头,笔者看到那油亮亮的进村公路宛若云蛇一般迂回缠绕着一片片依山而建的民居,周围群山连绵,白云悠悠。
“变化太大啦!”这是采访拉祜族群众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里的拉祜族群众很多都不会听说普通话,又不善于表达,你要追问他们具体有哪些变化,他们大多都说不上来,但那种发自心底的喜悦之情却是真真切切地表露无疑。
看得出来,村民们是真心喜欢他们的新家,喜欢这种变化。
在所有的变化中,民居,当然是云山自然寨最显眼的一个变化。
一间间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砖混结构青瓦房,竟然搭配上了青色的铁质门窗。房前屋后预留的珍贵空地,栽种的是上海援滇力量免费提供的适于当地气候的2300株苹果、梨等果树。
“在建设之初,我们就积极争取了上海骏地设计公司,从美化房屋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入手,免费为项目做规划设计和村容村貌的绿化设计,因为规划先行,项目品质得到了保障。”在澜沧县政府办公大楼,顺利地采访到了这位年轻又充满活力的援滇干部阮俊,谈起云山村前后一年的巨大变化,这位主抓澜沧帮扶工作的县委常委、副县长一脸的笑容,而话里话外,还夹杂着一丝真心付出后喜悦的成就感。
“为了保留拉祜族人原有的生活习惯,我们设计方案都来回改了几十次。”阮俊感慨地举了一个例子,“在拉祜族人的思想观念上,觉得厕所‘脏’,不应该建在屋子里面。所以,我们既要保证每家每户有独立的厕所,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住上合意的房子。最终的设计方案里,厕所建在了主卧外面,不直接连通,但属于房屋主体内。”
别说,在这一间间具有浓浓拉祜风情的建筑物身上,还确实感受到了一股来自大都市上海的洋味儿。
支柱产业的培植让百姓致富有路
在全面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上海援滇力量也把培植支柱增收产业作为实施上海对口帮扶云山村项目的重中之重。
“当地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养殖技术粗放、品牌意识薄弱,我们调查清楚具体情况后,就以资产收益扶贫形式,引进了本地的畜牧企业——澜沧拉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本地群众发展现代养殖产业。”阮俊介绍,拉祜人家在本地建造了标准化的林下生态养殖基地,根据农户的养殖条件,按低于市价5%的价格向农户定期发放自繁的仔猪和配方饲料,并负责指导农户,按照标准养殖技术进行养殖和疫病防疫,生猪养殖到了出栏标准,公司又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标准进行回收。
“这种模式创新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很好地帮助云山村的贫困户切实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确保贫困家庭增收脱贫。”阮俊介绍,上海援滇力量给云山自然寨的每一户老百姓都建了猪圈,每户24平方米,包括3间猪圈、1间饲料房。此外,他们还为118户建档立卡户建盖了牛圈,提供能繁母牛养殖30头,用于扶持2017年华能集团帮扶产业发展项目未能覆盖的21户农户。
目前,云山村集体已经牵头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与拉祜人家合作,使一家一户的分散性养殖,逐渐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对那些有足够土地和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我们跟拉祜人家管理层商量后,与其签订了饲料作物交售协议,拉祜人家将会按市场价回收贫困农户种植的玉米、荞、芭蕉饴、白薯藤等作物,这样,贫困农户就可以实现种田、养殖两不误了。”阮俊进一步解释说。
因为年老、疾病、残疾等原因,没有劳动力参与种养殖业发展的贫困家庭,上海援滇力量为每家农户提供一定规模的资金扶持作为入股资金,由拉祜人家每年按入股资金的规模提供一定比例的入股分红。
此外,上海援滇力量还专门设立了生活困难临时救助基金10万元,专门为云山村内因疾病、残疾、意外、升学等突发情况造成生活困难的农户“雪中送炭”,帮助其渡过难关。
如此贴心帮扶、真情付出,真是让人感慨不已。
上海帮扶云山村,不论是一开始的民居设计、环境提升,还是专为云山村量身定做的产业扶持项目、困难救助金的设立等等,都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上海人做事细心的一面。就连小组长石明生都激动地说:“我孩子小,又没有文化,以后不想往外跑了,就想在家好好养猪。”
张文清算是云山村最有见识的村干部了,他16岁开始在外面打工,曾在水泥厂做过工人,自己开过摩托车修理店,还带着村子里的小伙子们去帮人采过矿,他可以说是云山村的致富带头人。2017年、2018年,他家里都养有50多头猪,今年因为非洲猪瘟的影响,他还是养了30多头。“上海帮扶我们发展养猪养牛,我认为这个产业选得好,最适合我们村子发展了,我们这里山场广阔,但可以卖钱的没有,养猪养牛是最适合的。”同样,在采访其他老百姓的时候,他们也都表示十分支持上海援滇力量定下的养殖业项目。
据悉,该养殖业项目能让云山村贫困群众每年人均纯收入再增加1500元以上,这为云山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神面貌的变化让云山百姓充满了干劲
上海援滇力量进入云山村,不但让云山村的老百姓住上了祖祖辈辈都没有住过的漂亮小洋房,改善了居住环境,还有了增收的产业,于是云山村民看到了希望,有了梦想,他们的精气神有了极大改观,主动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
“现在,老百姓最喜欢的就是来这个新建的活动室上课,个个都想学点种植、养殖技术。”张文清指着广场旁边那造型别致的文化活动室说,上海援滇力量已经为群众举办了4期种植、养殖业和民族手工制作包装的双语科普技术培训,尽量想让村民们都掌握一技之长。
而正在为云山村的孩子们提供学前教育普通话辅导的上海市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负责人秦天栋更是开心地说,云山村的老百姓参与度非常高,很多大人都会陪着孩子来听他们讲课,他们很受感动,这激发了他们要将“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在澜沧广大农村践行下去的决心。
事实上,在云山村采访时,一开始感觉并不顺利,曾经连续走访了好几户人家,结果发现家家都关门闭户,根本没有人在家。“这些人家还没有搬进来住吗?”结果张文清的一句话解答了疑问:“他们外出打工的打工,留在家里的都去地里摘茶去了,都在忙农活呢。”
张文清说,仅2019年3月,云山自然寨就有124人在外务工,“以前不差钱,老百姓又没什么盼头,劳动积极性普遍都不高,除了种好自家那一亩三分地外,都在家里闲着耍。现在老百姓的这种干劲,过去想都不敢想。”
根据上海援滇力量的要求,改变就从卫生开始。他们要求村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负责清扫自家承包区的路面卫生,然后再清理家庭和个人卫生。“整洁的公共环境和良好的个人卫生养成,是当地群众思想改变的开始。”上海援滇干部阮俊这样说。
看起来,云山村的群众已经踏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何永富)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