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个月大概可以赚3000元钱,遇到销量好加班的时候还可以增加一些。以前在家里种地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村里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加工车间,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不用去外地打工,收入既稳定又可以把老人孩子都照顾好。”
谈起村上扶贫车间基地给自己带来的帮助,隆阳区瓦窑镇下麦庄村阿克山组村民杨丽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杨丽华身后的核桃加工车间内,务工的村民们正在进行核桃仁分拣、包装等工作,这些加工包装好的核桃仁产品将销往全国各地。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隆阳区产业扶贫稳定发展。但是还有部分贫困户或缺信心,带不动;或缺技能,干不好;或缺销路,卖不出;或缺长效,稳不住。如何攻克这些产业难关?
担当使命 精准施策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发展产业,就是要让老百姓吃上“产业饭”,夯实脱贫致富根基。为使产业扶贫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身上,隆阳区加强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产业扶贫工作任务。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区直有关部门、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产业扶贫协调领导小组,围绕《隆阳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实行区委常委分片负责、区级领导挂乡包村、区直部门主要领导挂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分片挂村、干部包组帮户的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目标,细化了任务,压实了责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确保产业扶贫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近年来,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隆阳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产业扶贫一系列决策部署,把产业扶贫作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主攻方向,不断盘活“农林牧、山水田”资源,不断推进与农业产业扶贫的有效衔接,以茶叶、蔬菜、水果、咖啡、中药材、核桃、甘蔗、蚕桑、烤烟、香料烟种植,生猪、肉牛、肉羊、禽类和特色养殖为主,积极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化项目,为全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
多元产业 花开遍地
隆阳区结合全区实际,科学规划产业发展,将全区112个贫困村分为“两片、一坝、一区”。“两片”为东山和西山片,东山片以烤烟、“两青”、中药材为主,西山片以蚕桑、生猪为主;保山坝以蔬菜、水果为主;热区以热带水果、咖啡、肉牛为主。重点突出“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做到“区有规划、乡有方案、村有计划、户有办法”,确保了贫困乡有支柱产业,建档立卡贫困村有1至2项产业发展项目,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产业。
在务实有效的规划引领下,一项项内容翔实、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和产业扶贫计划先后出台并逐步完善,真正实现了“产业兴、百姓旺”“产业绿了青山,鼓了百姓腰包”。
家住丙麻乡老南村的汪莲芹就是依靠产业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汪莲芹“加入”村里的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培训学会科学养牛,有了公司做“靠山”,生活有保障了,汪莲芹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贫穷”二字被汪莲芹甩开,依靠产业富起来的她每天都乐呵呵的。老南村的贫困户不仅可以依靠扶贫资金入股肉牛养殖合作社获得年底分红, 还可以向合作社出售青贮玉米、皇竹草和甘蔗等作为饲料增加收入。
除了传统的猪、牛、羊养殖,这两年,隆阳区还积极探索养殖梅花鹿、鸽子等动物,甚至还有宠物狗的养殖。西邑乡鲁图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探索脱贫致富道路,他们另辟蹊径,成立合作社开展宠物狗养殖,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养宠物狗比养猪和牛效益来得快,时间也短,狗怀孕两个多月就产仔。吃的喂的也简单,一天就喂上两顿,配种也是合作社来负责,我们养殖户很轻松。”鲁图村二组王建来是村里第一个宠物狗养殖获得收益的人,2017年王建来引进了第一只阿拉斯加能繁母狗,经过短短4个月的时间,第一批小狗出栏,他就拿到了3750元的收益。
截至目前,隆阳区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20153户86658人,产业覆盖率为100%。其中核桃51077亩,覆盖贫困户10308户;蚕桑22657亩,覆盖贫困户3213户;“两烟”12892亩,覆盖贫困户1650户;“两青”作物16394亩,覆盖贫困户4352户;甘蔗5695亩,覆盖贫困户835户;生猪和肉牛养殖覆盖贫困户13269户。
建强主体 持续增收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抓好产业扶贫,关系到脱贫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推动产业扶贫落地生根,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隆阳区直面脱贫现状、直击贫困源头,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上狠下功夫。通过采用壮大一批、新建一批、引进一批等方式,加大对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培育,在全区范围内有效推广“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累计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124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9户、农业“小巨人”12个、家庭农场64个、种养业专业大户840户、现代农业庄园31个、专业合作社1059个。112个贫困村实现合作社全覆盖,除从事二、三产业的1206户、不具备劳动能力的40户外,其余20153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模式,让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生产经营合作关系。全区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0%与新型经营主体签订有效契约,建立了产销、劳务、资产收益、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此外还结合全区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入库项目285个、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3.01亿元,项目覆盖16个乡镇(街道)。目前,已累计投入项目资金24769.161万元,实施产业项目171个,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100个。
兴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就是隆阳区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实现产业扶贫的一个典型。在区委、区政府的引领下,公司以其生产能力和拥有的技术、资金以及信用优势为核心,引导农户参与到企业产业链中,通过建立“托管型”“订单型”“流转型”“打工型”四种扶贫模式,吸纳贫困户种植火龙果、土地流转和入企务工,千方百计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有效实现企业、贫困村、贫困户三方共赢的目的,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引领广大农民加入企业“抱团”致富,解决了潞江镇江东村部分贫困户脱贫难题。
鱼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2015年以来,引导群众发展肉牛养殖,积极探索“母牛寄养”“母牛赊养”模式,建成可存栏2000头、年出栏3000头的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带动周边贫困户129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此外,隆阳区还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项目为契机,建成区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50个(贫困村72个)。通过对全区贫困村网销农产品情况摸底,梳理适宜打造网货的农产品品类20种。开设电商扶贫专栏,更新上线扶贫产品14款。与“拼多多”合作,建成潞江镇丛岗村、赧亢村“多多农园”站,推动电商扶贫助农,实现消费端“最后一公里”和原产地“最初一公里”直连,让农户真正成为全产业链的利益主体。自2018年以来,实现贫困户农产品网络销售额446.2万元。
隆阳区还将培训作为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采取集中理论授课与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有机结合的方式,不定期开展蚕桑、果蔬、中药材、生猪、肉牛、特色养殖等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科学栽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集成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截至目前,累计培训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约10万人次,实现112个贫困村每户有1人成为“科技明白人”,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有效提高了贫困户种养殖水平。
产业扶贫扛起了隆阳大地脱贫攻坚的“大旗”。如今在隆阳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渐成燎原之势,穷乡僻壤通往康庄大道的大门就此敞开,农产品的价值效益正逐渐得到释放,全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