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隆阳区的桑农们回味着丰收的喜悦,憧憬着来年的希望。
近年来,隆阳区把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许多桑农“破茧成蝶”,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我家共养了12张蚕,一共收入20853元,养蚕的收入比过去种玉米高出了好几倍哩!”隆阳区瓦马乡秧草村的桑农杨余左高兴地盘算着今年养蚕的收成,话里话外流露着高兴。
“我们家从去年开始养蚕,共栽了36亩桑树,只要按照规范做,就一定能养好蚕,收入也很可观。”多年来以种植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的杨余左发现,养蚕技术不难、成本不高、利润可观,就毅然决定发展桑蚕养殖。
秧草村党支部书记杨学和说,该村的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很高,桑蚕已成为村民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产业,目前全村桑树种植面积达1278亩,今年全村共养蚕300多张,收入将近60万元。
秧草村村民发展蚕桑产业的热情绝非偶然。隆阳区自古以来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永昌丝”曾名震海内外。如今,隆阳区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沪滇扶贫协作”等发展机遇,依托隆阳区的气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再次让蚕桑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隆阳区农业农村局蚕桑站副站长番成砖介绍,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展桑园6.5万亩,其中投产桑园3.4万亩,涉及15个乡镇(街道)、105个村委会,其中贫困村42个;种桑养蚕户7140户,其中贫困户3213户,户均桑园9.1亩。
产业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月芬介绍,公司自2001年入驻隆阳区以来,积极为桑农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实行保底价收购,彻底打消了农户的顾虑。当前,种桑养蚕已成为隆阳区农民致富的 “生态产业”, “一条蚕”让群众看到了增收致富的希望,也让贫困户吃上了“定心丸”。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隆阳区采取“政府+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蚕桑产业,开展“造血”帮扶,确保贫困户“扶得起,稳得住,不返贫”。2017年至2019年,全区累计投入蚕桑产业扶持资金6901.626万元,新植桑园36000亩,新建小蚕共育中心46个,新建大蚕房73000平方米,确保了扶贫成效最大化。
隆阳区瓦房乡水沟洼村大磨房小组的何树明一家,因缺技术和两个孩子上学而致贫,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从提供桑苗、蚕种,补贴蚕房,乃至技术员的培训指导,政府和企业都手把手给予扶持。”从2016年开始发展蚕桑产业的何树明钱袋越来越鼓。“今年养了12张蚕,加上小蚕育苗150张的收入,今年单蚕桑这一项就将近有4万元进账。”
如今,何树明一家靠勤劳致富,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房,摘去了“贫困帽”,迈向小康。
在隆阳区,越来越多的桑农尝到了蚕桑产业的甜头。2019年,全区共养蚕49355张,桑农亩均收入3000元左右。大家坚信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