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川江之畔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龙江,这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雨屏”龙陵的重要粮仓。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龙江乡党委政府依托“一条江”“二片叶”“三张牌”三大优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让贫困帽得以摘掉、乡村得到振兴。
目前,全乡实现了7个村脱贫,921户3591人摆脱了贫困。
“一条江”突出区位优势
龙江乡地处龙陵县北部,龙川江由北向西沿境而过。这条江孕育着194.8平方公里的国土,浇灌着2.98万亩的耕地,滋润着17.9万亩的林地,覆盖着15个村(社区)184个村民小组,养育着9309户31437人。
沿江而上,一条条宽敞明亮的水泥路连通着村村寨寨,车辆在路上穿行、机器在田里轰鸣,四季变换的农作物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电站拦江而建,温泉喷涌而出,江中可荡舟打鱼,江畔可观光摄影,拉动着地方经济。顺江而下,龙川江像一条巨龙盘踞,特大桥横跨天堑、佑民桥连接毗邻,两岸往来频繁、龙腾友谊共进,活跃着旅游经济。
“一条江”的区位优势,开辟了一个天,浸润了一片地,养活了一方人。
“二片叶”突出产业优势
山上绿色茶叶、山下生态烟叶,产业优势互补,助农增收致富。近年来,龙江乡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积极发展烤烟茶叶“二片叶”,助推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
烤烟已成为龙江人民脱贫致富的“黄金叶”。“过去,我家没有致富门路,成了贫困户。自从种了烤烟,收入有了保障,脱掉了‘贫穷帽’。今年,我种了27.8亩烤烟,收入11.6万元。”像建档立卡贫困户杜新波这样靠发展烤烟产业脱贫致富的人家还有很多,该乡烤烟收入上万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40户,占了90%。
近年来,龙江乡坚决把烤烟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着力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进一步压实烤烟生产工作责任,加强田间管理烘烤培训,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精准培育“以烟为主、精于种烟”的职业烟农,增强烤烟产业发展能力。据了解,今年龙江乡种植烤烟7280亩,交售烟叶2万担,实现产值2994.4万元,惠及13个村118个组645户烟农。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6户,户均增收2.59万元。
一片茶叶带动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茶叶成为了龙江人民脱贫致富的“生态叶”。建档立卡贫困户李正国告诉记者:“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别的做不了了,也就只能管管这几亩茶地,每年下来也能挣个七八千块钱。”茶所业主李发光介绍:“每年我收来粗加工的茶叶大约有七八十吨,主要卖给腾冲茶商。”
龙江乡把茶叶作为富民强乡的重点产业来抓,扩大茶基地、提升茶品质、做大茶品牌、开拓茶市场,全乡品质立茶、品牌兴茶、政策扶茶、文旅活茶成效显著,为山区群众开拓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幸福路”。该乡采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互联网”的运作模式,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15个、茶叶加工企业46个。
2019年,全乡种植茶叶1.78万亩,鲜叶产量1230吨,实现产值2250万元,惠及农户6053户26104人,户均增收1011元、人均增收617.5元,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片叶”撑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梦”,帮助他们圆了“致富梦”。
“三张牌”突出特色优势
“红细软”谷满仓、“稻花鱼”田飘香、“乡村游”人兴旺,构成了龙江乡“三个特色品牌”,万亩梯田、稻花鱼节、乡村旅游,正成为龙江乡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红细软”稻谷打响龙江特色产业“第一品牌”,成为“云南六大名米”。2008年,龙江乡引进推广水稻品种“红细软”,2013年,“红细软”入选“云南六大名米”。该乡加大扶持力度,累计投入资金130多万元,举办“云南省水稻高产创建核心样板”8000余亩。2019年,全乡种植水稻1.89万亩,产量8800吨,实现产值2464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6户种植1600亩,产量742.4吨,产值达207.8万元,户均增收2294元,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
“稻花鱼”打响龙江特色产业“第二品牌”,成为粮下增收“新引擎”。龙江乡全力打造稻花鱼品牌,以举办稻花鱼节为抓手,竭力推动稻田养鱼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综合体,逐步形成了以稻花鱼为龙头的“珍品”系列农特产品品牌,带动了电商、农特产品及乡村旅游发展。2019年养殖稻花鱼6500户,放养面积1万余亩,实现产值1800余万元,户均增收2000余元,带动农户开办农家乐120余家,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帮助群众实现稳定脱贫上初显成效。
“乡村游”打响龙江特色产业“第三品牌”,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金秋十月,谷黄鱼肥,龙川江畔,一场以“庆丰年助脱贫”为主题的国庆稻花鱼节正在激情上演。金黄的稻田里,谷浪滚滚、田鱼欢跳;农家小院里,大家吃鱼品茶、谈笑风生;捉鱼大赛现场,人头攒动、摸鱼捉鱼……这只是龙江乡举办稻花鱼节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龙江已举办稻花鱼节4届,共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00多万元。
“三张牌”活了农业、富了农民、美了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