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熙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要重点宣传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脱贫攻坚信息宣传材料,包括动态信息、调研报告、典型事迹、经验总结等等,是讲好脱贫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宣传材料写作的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只有把功夫下在平时,夯实“五必备”的基本功底,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信息宣传材料。所谓高质量,就是既要站得高也要贴得实,既要有宏观把握也要有微观举措,既要符合写作规范也要力求鲜活生动,确保信息宣传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基层工作提供示范、为社会舆论营造氛围。
理论素养是信息宣传材料写作的灵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信息宣传材料写作也是如此。学懂、弄通、做实,是学习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信息宣传材料写作中把握正确方向、跟进时代步伐。俗话说,“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和结构决定着信息宣传材料的成色和质量,决定着信息宣传材料能否达到大道至简、朴实无华的境界。信息宣传材料的立意高低、结构设计,首先就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也许有人会说,信息宣传材料不需要更多的理论。我们不要求在一篇短小精悍的信息宣传材料去高谈阔论,但是,必须要有理论素养的支撑。从更大的范围看,信息宣传材料,也属于公文写作的范畴,也是一种创造性写作、创新性活动。我们必须通过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功底,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善于透过现象找到问题的本质。可以说,理论素养决定着一篇公文材料包括信息宣传材料立意的高低和结构的优劣,也包括素材的取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定点扶贫单位的挂包干部职能职责究竟是什么,一些挂包干部也深感困惑。2019年,我在一篇以“挂包干部的9项职能职责”为主题的辅导讲座中,初步总结出宣传政策、融洽感情、补齐短板、提升环境、激发动力等9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后来,我通过深入思考,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改写为《把脱贫攻坚作为守初心担使命的主战场》的调研报告,并将这9项具体工作对应到正确处理的“三个关系”中,包括正确处理入户走访和倾情帮扶的关系,重在真抓实干;正确处理挂联单位和挂包干部的关系,重在主动作为;正确处理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的关系,重在落细落小。这样,既让挂包干部知道干什么,还让挂包干部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由于文稿立意提升很大,而且紧扣当前实际,被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杂志2019年第9期采用,并刊用为本期的第一篇稿件,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政策水平是信息宣传材料写作的支撑。政策水平是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的深度和贯彻执行的情况,与理论素养紧密相连。毛泽东同志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党和人民事业才能走上正确轨道,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写作信息宣传材料,要求执笔人首先当好政策上的明白人。要聚焦重点任务,打破专业界限,动态跟进形势,全面领会最新政策。要聚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中央重要会议精神,确保信息宣传材料写在关键处、谋在点子上。要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社会舆论反映强烈的问题,善于回答好群众关注的政策性问题,努力做好政策的宣讲和阐释工作,确保信息宣传材料的生命力和时效性。2017年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大规模的动态管理,而且政策性非常强。针对基层一线在动态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困惑,我及时撰写《把实事求是作为精准识别的最高原则》一文,强调不拘泥于一些非原则性问题,善于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发表于2017年7月12日《云南日报》,起到很好的政策引导作用。动态管理结束时,我又撰写《扣好精准脱贫第一粒“纽扣”——红河州开展贫困对象动态管理的做法和启示》的调研报告,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一线的经验,发表于2017年9月12日《云南日报》。在决战脱贫攻坚进入中期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我通过深入学习,及时撰写《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学习<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的体会》,发表于2018年10月25日《云南日报》和《云南·摆脱贫困》2018年第16期,为基层一线提供政策解读,引导基层干部进一步强化“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的理念。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通过深入学习,结合全国当时超过半数的贫困县脱贫出列,稳定脱贫、防止返贫问题更加迫切的实际,及时撰写《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调研报告,发表于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2019年第4期和2019年4月22日《云南日报》。
实践经验是信息宣传材料写作的关键。解决实际问题是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是抓落实的本质要求。强调信息宣传材料写作必须具有针对性,主要也就是针对问题而言。信息宣传材料写作就是要善于把一个个问题变成一个个课题,研究、探索和总结基层一线推动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办法,让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问题从哪来?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究竟遇到了哪些矛盾、问题和困难?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积累和创造了哪些好做法?这就需要在写作前就要搞清楚。更便捷的途径当然是自己从事的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感受更深刻,体会更强烈,其中的特点和规律也容易把握得更到位。当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经历也有限,更多的是来自于间接经验,也就是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实事求是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经常、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把真实情况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观规律认识得更透一些”。信息宣传材料写作,不能满足于基层报送材料报表,不能满足于听取查阅汇报材料,更多的是要走出办公室,到基层一线去,到群众中去,去调查研究、去发现问题、去分析总结。因为,基层一线是工作的主战场,也是写作的素材库。我撰写的《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扶贫开发主旋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红河实践》调研报告,首先发表于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2017年第9期上,后来应约发表在《云南通讯》2019年第4期。时间跨度近两年,但是由于我注重在平常的大量调查研究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及时列举和更新来自全州13个县市基层一线脱贫攻坚大量的事实材料,确保了调研报告的时代感和说服力。文学巨匠茅盾这样说过:“我们在开始写作的时候或以前,就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稿簿;无论在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这篇调研报告的写作也告诉我们,处处留心皆学问。作为一名机关干部,不要浪费每一次调研机会,随时准备着、思考着、储备着。这样,围绕一个主题,必然也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写作技能是信息宣传材料写作的基础。在掌握语法、逻辑、修辞等写作常识的基础上,作为公文写作范畴的信息宣传材料,要特别防止和纠治三种不良偏向。一忌空洞无物。为什么有的材料会空洞无物?主要原因可能是没有深入一线、深入实际特别是深入群众当中去,有的即使身处一线,但对身边典型的人和事熟视无睹、缺乏共鸣,找不到鲜活的素材、生动的事例,更不会提炼和加工,当然只能无话可写,只能用网络语言和公文材料拼凑,必然是无病呻吟,甚至是言不由衷。空发议论是空洞,数据的堆砌也是一种空洞。有的数字满天飞,但不见一人一事,更缺乏分析和归纳,只能说明这些数据不是执笔人现场调研得来的,而是简单的从总结汇报材料中摘录而已。缺乏典型事例和支撑数据的信息宣传材料,必然失去生动,缺乏特色。信息宣传材料写作,要讲求收集素材多多益善、使用素材精益求精,善于用实事说话,用典型事例和数据说话,做到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力戒肤浅和空洞。二忌长篇大论。为什么会长篇大论?主要原因可能是要么缺乏深入思考,要么缺乏科学选材,导致信息宣传材料水分太多,干货太少,没有通过删繁就简洗掉“萝卜”上的“泥”、挤出海绵里的“水”。文章不以字数多少论高低,该长则长,能短则短,力求达到“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的效果,长而不空沁人心脾,短而不浅豁人耳目。要防止长篇大论,必然要求主题集中、重点突破,一篇文章只能回答和解决一个问题。否则,什么都想说,什么都会说不清。决战脱贫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一个难题。我撰写的《从“村民格言”看主体作用》一文,就是从石屏县阿希者村给人耳目一新的“村民格言”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典型事例说起,而且也只说“村民格言”这件事,仅1500多字,发表在2018年7月17日《云南日报》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三忌千篇一律。为什么会千篇一律?主要原因可能是“拿来主义”作怪,用工作总结代替信息宣传,用新闻报道充当信息宣传,一稿多用,千人一面。其实,同一件事,即使是同一主题,受众不同、场合不同,也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撰写,防止“炒现饭”,特别是要注意外部宣传与内部简报的差别。总之,就是要善于用结果说话,用实事说话,说自己的话。我撰写的《把夯实村组基础工作作为固本之策——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红河实践》调研报告有6000多字,先后发表在国务院扶贫办《扶贫开发》2019年第12期和2020年2月12日《云南日报》。后来根据云南省扶贫办信息宣传处的要求,改写成信息材料《红河州夯实村组脱贫攻坚基础》在《扶贫开发工作简报》2020年第9期上刊用,最后只留下不到2000字,而且还充实了相关的2个素材,宣传效果也很好。
为民情怀是信息宣传材料写作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其实,我认为,这也是信息宣传写作乃至公文写作的一种境界。脱贫攻坚是一项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尽锐出战、真抓实干,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并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们每一位信息宣传骨干都有责任把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典型经验、先进事迹总结好、宣扬好,讲好脱贫故事,传承攻坚精神。我们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注重在一线调查研究、在一线推动落实、在一线学习思考,一手抓工作落实和政策落实,一手抓工作研究和经验总结,不断总结宣传基层一线学习贯彻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总结宣传一线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实践证明,基层是成才的沃土,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并满怀深情的去讴歌伟大的人民。其实,你在学习、总结、宣传基层一线脱贫攻坚事迹和经验的同时,也是一种双向提高,你会强烈感受到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智慧和力量,自我的思想境界、知识水平、工作能力也随之得到升华,并促使你不得不在第一时间,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把基层一线的感人事迹、动人故事通过自己的笔端表达出来,并借助内外媒体报送上去、宣扬出来,告诉更多关心支持脱贫攻坚的人们。2017年4月19日《云南日报》,刊登了我撰写的《革除农村陋习 倡导文明生活——石屏县革除陋习促脱贫的实践与启示》调研报告;2018年8月23日《云南日报》,刊登了我撰写的《为精准方略落地千家万户提供坚强保障——红河州石屏县压实攻坚责任坚持高质量脱贫的做法》调研报告,同日人民网“人民扶贫”频道转载;2019年3月18日《云南日报》和《云岭先锋》2019年第4期,刊登了我撰写的《扶志扶智结合 共促自主脱贫——来自泸西县脱贫攻坚一线的实践》调研报告;2019年8月8日《云南日报》刊登了我撰写的《决战脱贫的主心骨和领头雁——云南省绿春县平河镇拉祜寨党建扶贫“双推进”的调查》;2020年4月7日云南扶贫热线和4月8日中宣部“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刊登了我撰写的《扶贫人有大情怀,韩智慧有大智慧》的调研报告。等等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红河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业绩,展示了红河州各族人民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精神风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作用。
(作者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