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回暖,春回大地,在保山市板桥镇西河村的蚕桑种植基地,一排排新栽种的桑苗长势良好,绿意浓浓,呈现出一片“绿色农业助力百姓脱贫”的美好景象,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发展,如同一幅幅美丽图画装点出“醉美板桥”。
在距蚕桑种植基地不远处的一间蚕房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曾军正给蚕喂食,“沙沙沙…”只见一个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在翠绿的桑叶上大快朵颐,看着这些蚕吃得那么欢,刘曾军脸上满是笑意。“种桑养蚕对于我来说,不仅改善了我们家的生活条件,而且也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以前,我和媳妇都是在省外打工,几年前她难产去世,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到两个孩子,我就在村子周围打打零工,日子过得很难,心里也很难受,觉得自己很没用没让媳妇和孩子过上好日子。后来村里面让我们开始种桑养蚕,原本还是担心我们既没有资金技术又没有场地的根本养不了,但没想到政府和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桑苗补助、地苗补助、蚕房补助和技术培训等,最重要的是到了年底还给我们分红,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种植了两亩桑树、养蚕四张,到了年末家里的收入已经是以前的好几倍,日子总算是越过越好了,我也一定会更加努力,好好养蚕养孩子,我想我媳妇在天上看着我们过得好她也会开心的。”
在西河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上,刘水安正骑着三轮车哼着小调在巡逻,作为村里的公路护养员,他每天都要定点巡逻,顺带着收收垃圾赚点外快。“我能有现在的好生活离不开政府对我的关心照顾,就在几年前,村里借钱帮我把我家的土基房修盖成了小平房,心里除了感激,也在默默告诉自己,坚决不能“等靠要”,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这笔钱还上。原本打算出去打工的,但是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交通也不方便,收入根本无法保障,后来听说在村里就可以养蚕赚钱,就想着还是留在家乡,这样也算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十多年前我家也养过蚕,但是由于蚕丝产量低、质量差、销路窄,以至于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所以也就没有再做,心里还是觉得有点遗憾,刚好现在村里有了这样的好项目,我也算重操老本行了。说来也觉得时代发展太快,以前觉得盖蚕丝被都是奢侈的,但现在几乎每家养蚕的都有几床好的蚕丝被,只能说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我们老百姓的生活真的是越过越甜美了。”
近年来,隆阳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蚕桑产业发展作为生态扶贫、绿色扶贫的重点产业大力扶持,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蚕桑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统筹整合沪滇扶贫协作资金、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坚持“规模发展、连片推进、整村推进”原则,通过实施“强基础、树标杆、创品牌”三步走,建立完善“种—养—收—加工—销售”的蚕桑全产业链,不断提高蚕桑基地的质量和标准化种植水平,稳步推进贫困地区蚕桑产业发展。据了解,板桥镇西河村从2014年发展蚕桑,3年来累计种植蚕桑1800亩,全村农户卖茧年收入达512万元,户均收入超6000元,作为蚕桑重点村依靠产业支撑真正实现了脱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