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有500余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农户73户299人(其中佤族271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户69人,截至2018年全部脱贫退出。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3A级景区。
旧貌换新颜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寨发展进步的“总钥匙”,统筹脱贫攻坚战,聚焦“住房保障、道路通行、就学就医、饮水安全、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升人居环境等,“美丽中寨”已成为今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篱笆房”变“安居房”。中寨在新中国成立前有23户138人,茅草正房18间,瓦房正房5间,“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冷风吹”是当时居住条件的写照。2000年完成“草改瓦”,2014年以来,先后实施“农危改”“扶贫安居”等住房保障项目,群众的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泥水路”变“硬化路”。“数十幢瓦房、百十步夹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道路通行条件一度曾是中寨最大的短板。2012年以来,充分整合“民族团结示范村”“财政一事一议奖补”“美丽乡村”等项目,入户道路串联起家家户户,打通了制约村民生产生活出行难的“最后一公里”。
“小私塾”变“大校园”。中寨先祖用刻木、打结记事,历史故事口耳相传;民国时期,三家村开设私塾讲学,中寨仅6人就读;历经中寨单小、冯家营完小的“一本书、一根粉笔”变迁;2006年原冯家营完小和三家村完小合并,建设联谊完小,运动场、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实验室、美术室、图书室等功能应有尽有。目前中寨43名适龄儿童、青少年均实现就学无忧;大学生人数由2008年的1名增至2019年的15名。
愁容变笑脸
中寨土地零碎,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产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农户单打独斗,经济效益差;有劳动力但缺技能,外出务工收入也低。三家村党总支从村情实际出发,成立“草上飞”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中寨23户农户入社;协调服务落地清水的企业与有劳动力和发展意愿的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连接成为利益共同体;114名劳动力全员参加实用技能培训,有序组织87名劳动力稳定务工等。2019年,中寨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0元。
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发顺户,2013年发展水稻、玉米种植,收入仅3600元,家庭1人外出务工收入7600元,算上低保等转移性收入,家庭纯收入16032元,人均纯收入仅2672元。2019年,李发顺户种植水稻9亩、玉米10亩、养猪15头等,生产经营性收入增加至42900元,工资性收入增加至18000元,含转移性收入,家庭总收入67909元,纯收入达到46209元,人均纯收入7701元,实现了3个翻番,吃穿均不愁。“太阳温暖,党和政府的政策比太阳更温暖,现今我家住房好、看病不愁、孩子上学无忧,什么都不愁”——说到这里,李发顺的幸福洋溢在脸上。
被动变主动
没有内生动力,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精神贫困问题。为此,乡村组联动,工青妇、党员、乡贤、贫困户、致富带头人等先后到中寨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宣讲,讲脱贫攻坚政策带给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等,有效引领群众的自尊、自爱意识和自信、自救方法路径。
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是中寨村民,也是中寨首家“农家乐”的经营者,他常说,“要想有发展,首先自己的信心和底气要足,只有自己想干、敢干、才能谈发展,等和靠,天上不会掉馅饼”。当前,村庄内8户农户意愿开办农家乐,12户农户意愿开办民宿,群众的意识由“要我干”转向“我要干”“我想干”。同时,村庄成立了中寨美丽村庄建设管理委员会和自管组,通过“三员三长制”“十条村规民约”、评比“最美庭院”等举措,群众纷纷自发落实“网格区”“门前三包”等,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走在全乡前列。
激动变行动
今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清水乡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全乡各族干群备感振奋。下一步将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统揽,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为目标。将“激动”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以过硬的措施,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脱贫成效巩固20条标准,持续抓实树立信心、坚定决心、保持恒心和生态风貌保护、村容村貌美化、精神面貌提升以及增强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的“三心、三貌、三力”工作,把“幸福司莫拉”打造成一个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司莫拉经验”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