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隆阳区板桥西河村:万人万元万亩茶
来源:保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0-05-27 09:39:14 【字体:
【字体:

5月的隆阳区板桥镇西河村,环绕着北庙水库连绵的山峦上,成行连片的茶园郁郁葱葱。茶园里阿兰和她的邻居正在忙活着采摘茶叶,这是她连续工作的第75天,除了更严格的体温测量,她的工作几乎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工资和去年一样,茶厂跟我们租的茶地租金也付清了”。她的丈夫在茶厂里打工负责鲜茶叶的萎凋,每天早出晚归。

阿兰说的茶厂是西河村里的一家茶叶产销公司,前身是保山市茶树良种场。20世纪80年代,杨善洲把“保山地区茶办”设到西河村,以西河村为试点将当时的保山茶树良种场承担全市的茶树良种引进、推广示范。经过30多年的发展,曾经的茶园样板田推广形成了“万亩茶园”基地,茶厂改制后逐步发展成了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古道春茶叶有限公司。

如何让原本零星的茶地成为全村家家户户都参与的支柱产业,富在产业链上?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鲜毛茶、青毛茶等散茶利润低,茶农分散种产量小、技术也跟不上,加上茶叶市不稳定,大家发展茶叶信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和企业合作成为我们突破茶叶产业‘散、碎、小’瓶颈的关键”西河村党总支书记余桃元说。一方面,通过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西河村邀请市区专家到村指导茶树改良。以干部带头、党员先走,对全村3000亩老茶园实施品质改制。动员到户,逐步推动良种茶园新建,完成300亩玉米、稻谷的替代种植。茶园连片达到7000余亩。另一方面,西河村与西河茶厂改制后的古道春茶叶有限公司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以企领路,通过“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层党组织+企业”的发展模式,在西河成立了初精合一的加工厂,投资800万元建成国标生产线,辐射带动茶农750户,2900多人。一举突破了茶叶品质低、茶农经营分散的瓶颈。2013年西河村的茶园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标准茶园”。茶叶产业向着茶树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生产标准化、加工机械化的方向发展。2018年,西河茶叶专业合作社共生产干毛茶352吨,其中红茶100吨、绿茶140吨、普洱茶112吨,销售收入达2038万元。从土锅家炒到进入国际质量标准的生产线,企业牵头研制的“古道飘雪”“滇红”两个茶产品在第二届亚太茶茗大奖中一战成名 ,捧回了“特别金奖”“银奖”。西河茶叶价值完成从散斤卖到“万元饼”的跃升。

随着企业效益的不断攀升,“聚”在产业链上的农户也尝到了规模产业带来的甜头。通过党支部提议,企业免费向茶农提供茶苗、肥料、农资等帮扶。古道春还成立了自己的非公企业党支部,以企业党员为联络员分片区为群众的茶园逐步实施换种改植和品种改良,并跟踪指导。改造后的茶园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每亩2000元至3000元增长到每亩8000元至9000元。

在土地流转入股的基础上,按照谁的茶园谁负责种植的方式,古道春采取就地进行聘用,计时发放工资,茶农每月务工收入超过2000元,完成了家门口务工的就地转移。茶叶也以定向回收的形式,与企业达成稳定合作关系,实现了茶叶“不愁卖”。

除了鼓励党员带头加入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茶农就地务工,西河村与古道春茶叶有限公司还进一步探索了“1+2”方式,即一次收购+二次分红,进行收益分红。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出优质鲜叶,公司采取高于市场价60%的价格进行一次性回购。年终决算后,可分配盈余的70%按交易额比例二次分红返还给社员。2019年社员二次分红户均3684.21元。茶农原本承担地从产到销的整个产业链风险被有效化解,西河村500户茶农“链”在了产业线上,流转土地达6000余亩,经过多种收入叠加后,西河村茶农实现资源转化变现金、就近务工挣薪金、流转土地收租金,入股分红获股金,经营一亩茶园的收益超过4万元。2016年西河村茶叶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

目前,通过企业引路,不仅西河村,周边的几个村庄都被带动起来,聚集在茶产业的茶农达到5200多户,20700多人,茶园面积突破2万亩。亩均增加收入2100元,户均增加收入4515元。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