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黑泥绿丰家庭农场位于祥云县禾甸镇大淜村委会小淜自然村莲花湖水库旁,是独具生态田园风格的农家特色休闲园,春天可赏花、夏季可垂钓、秋天可采梨、冬季可摘桃。2014年被评为州级示范家庭农场,2018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一、加大资金投入,筑牢农场发展基础
2003年,在禾甸镇经营商铺销售农业机械15年的村民张啟福,对云南红梨做了深入的市场调查后,满怀把荒山打造成绿水青山的初心,承包了祥云县禾甸镇大淜村委会小淜自然村黑泥箐长满干枯杂草的350余亩荒山。经过多年的发展,累计投入资金450万元,整理出林果种植耕地280亩、水产养殖面积50亩,建成二型水库一座(蓄水量达800万立方米)、出水量丰富深机井一口、高位水池一个(可蓄水500立方米),实现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管网设施全覆盖,完成了水、电、路一体化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便利,大型运输车辆可直达农场,水果园区布局规划合理,园区内道路四通八达。2018年,建成250立方米保鲜冷库一座,基本实现了种养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二、以市场为导向,逐年扩大经营规模
农场主认真学习种植技术,并深入实践,2003年试种10亩红梨、20亩冬桃和15亩核桃。2008年,水果进入挂果期,因水果皮红、色艳、汁多、肉嫩、味美,深受消费者喜爱,红梨市场价值一路走高,亩产值最高达到3.6万元。有了经济效益后,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发展规划,逐年扩大经营规模。目前,种植冬桃65亩、云南红梨100亩、桉树100亩、核桃15亩,其中50亩冬桃、100亩红梨进入盛果期;水产养殖面积50余亩。2020年,农场销售收入达390万元以上,实现净利润68万元。
三、优化种植结构,发展循环生态农业
为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农场主使用秸秆堆肥还田技术,增加土壤肥力,同时通过套种作物的经济收入来以山养山,减小资金投入压力。在果树种植初期,张啟福在果园套种玉米、黄豆、百合等农作物,亩收入增加500元以上,最多年份可增收10多万元。果树进入盛果期后,在果园里发展林下养殖土鸡、鸭、鹅约500多只,同时利用清理出来的杂草、掉落的烂果和套种的玉米在果园外圈养山羊80多只、水库中养殖鱼约10吨。发展生态养殖,既清理了烂果、杂草、害虫,又实现了生态种养,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同时通过养殖业年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实现既生态环保又丰产丰收的双赢效果。
四、科学种植管理,提升农场产品品质
家庭农场逐年投入资金购建水肥一体化节水喷灌和滴灌、新型植保无人机等农业设施,种植区的土地规划为条行地,便于排水、浇灌、机耕等管理作业。农场间种植果树,按季节合理修枝疏果,保障果树通风透光;科学防菌防虫,禁喷农药,采用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方式除虫;实施水肥一体化节水喷灌和滴灌,科学浇水施肥;及时采收,合理晾晒。通过管理各环节的科学种植,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而且大大提升了农场产品的品质。同时,张啟福还按照生态养殖的模式饲养鸡、鸭、鹅、羊、鱼,由于所产出的产品品质较好,深受县内外广大顾客喜爱,回头客越来越多,经常有商贩上门收购,产品市场销售供不应求。
五、打造自主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根据近几年云南红梨和冬桃价格下滑、产品销售困难的实际,为了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18年农场主注册了“黑泥绿丰”家庭农场商标,目前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打造绿色“黑泥绿丰”品牌,采用互联网+的模式,进行网络销售水果,把商标制成礼品盒,对网络销售的水果进行包装销售,实现了多渠道销售模式。通过网络销售和采摘销售,销量每年在15-20吨左右,销售价格比在市场上销售提高一倍以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同时和昆明、大理下关等地水果批发商积极联系,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六、利用区位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黑泥绿丰家庭农场地处城乡接合部,距离县城15公里。农场主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打造集观光、采摘、垂钓和养殖于一体的休闲娱乐综合性生态家庭农场为目标,逐渐在农场种植区内建设养殖区,实行家禽放养,利用现有农田建立绿色水果种植和禽类养殖基地,让游客亲身感受采摘水果、捡拾禽蛋的快乐,为客户创造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自然生态休闲旅游环境。
七、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黑泥绿丰家庭农场种植的冬桃和云南红梨品质优良,是中华冬桃和云南红梨示范园生产基地。农场采取“家庭农场+小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周边小农户提供种苗、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同时农场主张啟福还经常邀请农业农村部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农场进行专业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果树管理知识培训等,让周边群众学习果树种植管理技术。通过苗木培育、种植技术指导、提供销售信息等服务方式,与周边小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关系,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冬桃和云南红梨59户,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直接带动周边群众增加收入1000多万元,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