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省人大许虹等3名代表在省第十三届人代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健全云南省药品长效监管机制助推医药卫生发展的建议》(第0694号)已交由省农业农村厅协办。针对建议提出“要把中药材种植作为一种特殊种植行业纳入药品管理体系,从种植规模数量,品种选择、种植区域、产地加工等方面严格管理,从源头上保障中药材质量。”经认真研究,现就涉农事项提出如下协办意见:
一、中药材产业情况
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00万亩,产量114万吨,农业产值425亿元,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农业产值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全国现有35大类、43个剂型、5000多个品种的中成药,使用云南中药材达3500多种,“无云药、难成方”,“云产、滇系”药材在全国中药材行业市场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一)道地品种规模优势凸显。种植规模上,三七、天麻、重楼、云木香、砂仁等15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农业产值上,三七、重楼、砂仁、石斛、天麻等9个品种的农业产值超过10亿元。市场份额上,三七、灯盏花、滇重楼、云木香、草果等品种占全国供给量90%以上,云茯苓、石斛、白及、美洲大蠊等品种占全国供给量50%以上。三七、灯盏花已实现全产业链开发。
(二)标准化绿色化明显提升。重点推进中药材绿色、有机、标准化基地建设,支持道地药材良种繁育、绿色基地建设。2020年,全省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46万亩,其中,中药材GAP基地认证17个,认证面积近1万亩;获得绿色产品认证15个,基地面积2.3万亩;获得有机产品认证60个,基地面积12.7万亩。龙陵紫皮石斛、玉龙滇重楼、马厂当归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昭通天麻、维西当归、文山三七等17个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广南铁皮石斛、芒市石斛、福贡云黄连等6个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产品品牌化进程加速。连续3年组织云南绿色食品牌“10大名药材”评选活动,在每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进行隆重表彰。目前,全省累计评选出21家“10大名药材”企业,其中普洱良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连续三年获得“10大名药材”称号,七丹药业、腾药制药等7家企业连续两年获得“10大名药材”称号。“七丹”牌三七、“豹七”牌三七、“腾药”牌美洲大蠊、“万绿”牌芦荟粉、“品斛堂”牌石斛、“滇及”牌白及、“龙津”牌灯盏花、“央坷”牌藏红花、“高山生物”牌铁皮石斛等一批云南知名药材品牌逐步立足省内、走向全国。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十四五”期间,认真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重点推动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生产,全面提升中药材生态化、绿色化、品质化水平。
(一)加强良种繁育推广。建设5-10种濒危稀缺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家种培育基地,突破濒危药材资源野生繁育瓶颈。制定(修订)5-10个大宗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建设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良种选育基地,围绕十大云药品种为重点,积极开展中药材良种选育、优良品种扩繁推广、品种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
(二)建设生态有机化基地。把绿色发展、生态种植、有机认证的理念贯穿中药材产业发展全过程,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绿色供给能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三七、天麻等十大云药品种为主,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积极推广GAP、有机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有机产地转换,大幅提高生态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规模,示范基地建设面积达200万亩左右。
(三)提升初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开展中药材净制、切制、干燥、分级、包装、保鲜、仓储等产地初加工。建设清洁、规范、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药材加工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中药材产业集约化、集聚化、产业化发展。重点培育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及加工生产的大企业、大品牌。推进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展天然药物提取、大健康产品、中药材畜禽饲料及畜禽药物等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四)着力打造“云药”品牌。支持中药材特色品种、大品种、药食两用品种原产地、主产区、集散地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立完善“十大云药”生产技术标准,打造“十大云药”知名区域品牌。引导各产业基地增强品牌意识,建立完善商标管理制度。支持挖掘云南中药(民族药)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云南优秀传统医药文化,宣传云南名药材,继续开展“10大名药材”中药材品牌评选,开展高规格、全方位的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提升“云药”品牌形象。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