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宪伟委员:
政协云南省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188号提案《关于加强中药材种植和流通管理的建议》交由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全省中药材产业情况。202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900万亩,产量11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1.5%和14%,从事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共计1227户,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89户,中型以上企业240家,业务总收入达437亿元。道地品种规模优势凸显。种植规模上,三七、天麻、重楼、云木香、砂仁等15个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农业产值上,三七、重楼、砂仁、石斛、天麻等9个品种的农业产值超过10亿元。市场份额上,三七、灯盏花、滇重楼、云木香、草果等品种占全国供给量90%以上,云茯苓、石斛、白及、美洲大蠊等品种占全国供给量50%以上。三七、灯盏花已实现全产业链开发。标准化绿色化明显提升。重点推进中药材绿色、有机和标准化基地建设,支持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020年,全省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46万亩,其中,中药材GAP基地认证17个,认证面积近1万亩;获得绿色产品认证15个,基地面积2.3万亩;获得有机产品认证60个,基地面积12.7万亩。品牌化进程加速。现有龙陵紫皮石斛、玉龙滇重楼、马厂当归3个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昭通天麻、维西当归、文山三七等17个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广南铁皮石斛、芒市石斛、福贡云黄连等6个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标产品数量居全国前列。连续3年组织“10大名药材”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出21家“10大名药材”企业,“七丹”牌三七、“豹七”牌三七、“腾药”牌美洲大蠊、“万绿”牌芦荟粉、“品斛堂”牌石斛、“滇及”牌白及、“龙津”牌灯盏花、“央坷”牌藏红花、“高山生物”牌铁皮石斛等一批云南知名药材品牌逐步立足省内、走向全国。追溯工作初见成效。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中药材追溯备案主体企业650家,追溯数据945万余条,上报国家追溯码900余万个,追溯品种品规60余个。通过追溯体系的建立,助力“云药”开拓市场,2020年8月,云南省商务厅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达成了经过云南商务协同平台中药材追溯的11个品种进入上海市场的认可。
二、工作推进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业农村厅按照“一个产业、一支队伍、一套政策”模式,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领导,组建中药材产业工作组,强化督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政策举措落实落地,推动形成省级部门、州市和县市区上下齐心、部门合力“一盘棋”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格局。同时,协助配合其他牵头部门落实相关中药材产业发展任务,做好衔接协调和服务推进工作,支持建立和完善相关中药材协会组织,搭建服务平台,全方位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二)强化队伍建设。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大决策部署后,省农业农村厅加强人力资源统筹谋划,及时从有关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建了云南省中药材产业专家组,涵盖了种植、加工、流通、品牌建设等方面的专业力量,制定了管理办法,加强中药材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建设。大批中药材技术骨干积极参与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报告编制、年度产业计划、“一县一业”示范创建、10大名品评选等重点工作,创新了产业发展推进模式,人才队伍素质在产业发展实践中不断提高,为全省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建好“第一车间”。2016年至2019年,每年安排省级农业发展生物产业专项资金、“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资金用于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种养基地和加工基地建设,合计建设100个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200个以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2020年,依据“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实施方案,评审认定中药材省级基地24个、州市级基地52个、县区级基地141个,并按照分级分类推进原则,整合、叠加资源,全力提升基地建设质量。
(四)强化科技支撑。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资源,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协同创新,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46万亩。其中,获绿色认证基地面积23356亩,获有机认证基地面积126536亩。积极支持以云南省中药材种养殖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撑新型农民种植、种繁、研发、质检、培训等开展专业化服务,有效提升了中药材产业发展科技水平。
(五)强化质量追溯。把中药材流通环节作为我省发展中药材道地药材,提升中药材品质品牌一个重要工作来抓。依托中药材追溯平台体系,优化追溯平台,规范追溯标准接口,出台中药材追溯的管理办法和追溯标准。积极鼓励支持企业自建追溯系统,对接入商务追溯协同平台,鼓励第三方企业参与追溯。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企业对接入云南省重要产品追溯协同中心,逐步建成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三、下步工作
提案中提出建立中药材溯源体系、规范种植和产地加工、加强销售流通监管等方面建议,对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省农业农村厅及相关部门将充分吸纳入云南省“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重点做好以下4个方面工作:
(一)建设道地云药高品质生产基地。利用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重点完成三七、滇重楼、天麻、石斛等“十大云药”品种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及基因资源库构建,确定药材主栽品种,制定(修订)主栽品种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建设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良种选育基地,积极开展中药材良种选育、优良品种扩繁推广、品种栽培技术研究和应用;优化空间布局,节约利用资源,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全力推进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绿色供给能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建设中药材绿色发展先行区。践行“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暗,不负山水常绿”的中药生态农业宣言,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以及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基地建设,确保道地药材品质,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胜势。加强珍稀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分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探索制定建立“十大云药”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等级评价制度。支持中药材道地品种、特色大品种、药食两用品种原产地、主产区、集散地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三七、天麻等“十大云药”品种为主,积极推广GAP、有机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有机产地转换,大幅提高生态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规模,把云南打造成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三)建设国际区域药材集散贸易中心。立足云南中药材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提升改造昆明市菊花园中药材专业市场,打造中药材区域贸易中心;依托正在建设的云南国际中药材交易中心,运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进中药材标准化及溯源体系建设。整合线上线下交易资源,采取“一中心+多基地+配套服务”模式,逐步建设云南中药材产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云南中药材交易流通体系升级,打造以中药材交易、中药饮片加工、仓储物流为产业核心的全国重要、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药材集散和贸易中心。
(四)建设中医农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大力开展中药材净制、切制、干燥、分级、包装、保鲜、仓储等产地初加工。建设清洁、规范、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药材加工基地。重点培育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中药材种植养殖及加工生产的大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推动中药材产业集约化、集聚化、产业化发展。推进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展天然药物提取、大健康产品、中药材畜禽饲料及畜禽药物等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探索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文旅、康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中医农业融合发展试验区。
(五)开展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依托中药材追溯平台体系,优化追溯平台,规范追溯标准接口,出台中药材追溯的管理办法和追溯标准。积极鼓励支持企业自建追溯系统,对接入商务追溯协同平台,鼓励第三方企业参与追溯。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企业对接入云南省重要产品追溯协同中心,逐步建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附件:
1.建议、提案办理情况清单
2.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
3.建议、提案面商登记表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