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政协云南省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030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1-06-04 17:03:15 【字体:
【字体:

曾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加力我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建议》(第0030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经综合多部门意见,现答复如下: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期间,要求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2018年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大决策。3年来,全省上下锐意探索、大胆实践,通过高位强力推动、健全机制联动、加大投入拉动、完善政策促动,推动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十三五”期间,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末的全国第14位进到9位,特别是2018年以来,全省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保持了16%的年均增速。连续3年组织“名品名企”评选表彰,持续强化宣传推介,培育期了一批知名品牌,在茶叶产业上实施绿色有机奖补,总计奖补资金1.08亿元,倡导形成了绿色有机发展的浓厚氛围。对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实施10%的一次性财政奖补,培育起了一批一流的企业,云南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省区第一。

您提出的“持续加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全面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四条建议契合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绿色能源牌”的发展方向。在“十四五”期间,省级相关部门将按照今年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两会”部署,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一、关于持续加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按照今年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两会”部署,“十四五”期间,将不断深化“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落实落细“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系列举措,坚持以实施“一二三”行动(一即“一县一业”;二即种业端和电商端;三即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为主线,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继续加快推进云南农业现代化。

(一)推进“一县一业”。一手抓示范引领,一手抓全域推进,以一业突破带动多业兴旺。一是抓典型示范。以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为核心,抓好40个示范县创建和20个特色县培育,打造“一县一业”示范标杆。二是抓县县创建。组织全省示范县、特色县之外的69个县(市、区)选准主导产业,聚合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县县推进一县一业的良好态势。三是抓多业兴旺。认真总结主导产业经验模式,在打造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培育本地优势产业,发掘潜在产业,通过“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多乡多村一品”等模式,形成主导产业大而强,乡村产业小而特,梯次结构合理的多业兴旺局面。

(二)做强现代种业。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为核心,全力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种业“育、繁、推”,做大做强高原特色现代种业。一是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全面普查、完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加快农业种质资源保种场(区、圃、库)建设,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有序开发,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奠定种质基础。二是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瞄准高品质水稻、玉米、马铃薯、花卉、蔬菜及生猪、肉牛等特色品种,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三是建设全国重要制种基地。以8个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和制种大县支持,鼓励企业高标准建设现代种业基地,把云南建成全国重要的制种基地。四是积极引进适宜新品种。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中转隔离基地建设,强化国外新品种规范化引进、快捷化检验检疫、高效化性能测试,实现花卉、蔬菜、水果、肉牛、生猪等适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快速做大做强高原特色现代种业。

(三)拓展电商业态。以推动产销高效对接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农产品电商新业态,促进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提高线上销售比重,促进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农业各个环节中采购和销售的电子商务化。一是建设直采直销基地。加强与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加快建设100个以上直采基地,扩大“基地直采直销”覆盖面。支持生产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加工工艺等实时信息,发展基地直销。二是规范发展直播销售新业态。促进田间直播新业态健康发展,加强与直播团队、直播平台合作,利用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宣传推介云南农产品,积极策划“四季云南”直播活动,展示销售云南优质农产品。三是推广小包装。适应消费者年轻化、小家庭和配送便捷的需要,支持生产经营主体细分市场,开发适宜电商销售、运输便捷的小包装产品,让更多产品上线销售。

(四)提升设施化水平。做好新设施、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逐步走出“靠天吃饭”的发展现状。一是夯实农田水利基础保障。推进2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把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由26%提高到40%以上。加快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大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以节水配套设施为重点,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到2025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率提高到45%以上,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2。二是强化农业机械化装备支撑。加大适宜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精深加工、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将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55%以上,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打造专业化生产设施样板。粮食产业推广机械化耕、播、收和加工设备。茶业重点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化达标。花卉主产区的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面积达到30%以上。蔬菜产业推广应用小包装净菜加工设施设备。水果产业抓好采后处理,因地制宜布局建设标准化分拣线、气调库。坚果产业推广核桃水洗果初加工,各主产区实现全覆盖。咖啡产业推广生态环保分选脱皮烘干设备,提高精品咖啡豆比重。中药材产业推广高效绿色种植设施和产地初加工设备,为大力发展中药饮片颗粒把好原料质量关。肉牛和生猪产业加快推广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饲养设施设备,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和质量,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0%。

(五)提升有机化水平。抓生产方式转变、抓绿色有机认证、抓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绿色有机发展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全面推广绿色生产方式。积极应用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清洁、高效、节能的生产模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化肥减量、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和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全面提升绿色有机产品供给能力。二是全力推动绿色有机认证。全面推进茶叶绿色发展,稳定存量、激励增量,努力实现全省茶园全部绿色化,不断扩大有机茶园规模。推广茶叶绿色有机发展模式和支持政策,加快推进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等产业绿色有机化发展。三是全链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10大名品”、有机产品和绿色食品质量追溯平台,汇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建立从田头到餐桌全流程追溯体系。加大获证产品抽检力度,及时查处不合格产品(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良好秩序。

(六)提升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一是建设农业资源一张图。整合农业环境、土壤、气象、种质资源和农业科研、技术等涉农信息,建设农业资源一张图,为资源与产业匹配提供数字化支撑。二是建设农业产业一张图。以“一库两平台”(产业发展数据库、管理平台、服务平台)为核心体系,开发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业基地、产品品牌运用服务平台,满足生产、管理、消费不同群体需求。三是建设农业数字化示范基地。以“云茶”“云花”“云菜”“云果”“云药”为重点,打造生产、管理、经营示范基地,实现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以数字化创新驱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二、关于全面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一)积极稳妥推进国家大型水电基地建设。继续发挥以水电为主的绿色能源资源优势,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乌东德、白鹤滩两大“国之重器”建设目标。积极稳妥推进金沙江上游旭龙、奔子栏,澜沧江上游古水电站开发,审慎推动金沙江中游水电前等重要大型水电项目前期研究。

(二)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打造国家级“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基地。加快推进适宜地区适度开发利用新能源规划31个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新能源+”试验示范,大力推动“风光水储”、“风光火储”等多能互补、一体化协同发展。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占比,进一步改善全省电源调节能力,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率先打造金沙江下游“风光水储一体化”国家示范基地,规划建设澜沧江中下游、红河流域“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推动曲靖“风光火储一体化”基地,构建新能源科学有序、滚动开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三)高质量推进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立足我省可再生能源资源特点和开发建设进程,以项目规模化建设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及配套服务产业健康发展,提升新能源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以风电机组、光伏电池制造为重点、关键环节,补齐延伸产业链布局,鼓励、支持壮大省内可再生能源装备企业积极参与,促进绿色能源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绿色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四)加快创新关键技术应用与转化,推动“分布式光伏+智慧综合能源”发展。以加快新能源开发为依托,激发和鼓励可再生能源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推动综合能源服务发展。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开展“分布式光伏+智慧综合能源”“分布式光伏+绿色循环经济园区”试点示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建筑行业标准,推动光伏与建筑一体化(BIPV)试点发展,培育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新增长极。

三、关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一)项目资金支持方面。一是茶叶绿色奖补。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2019-2020年共兑付茶叶绿色有机奖补资金1.08亿元。截至2020年底,茶产业绿色有机累计有效认证面积127.2万亩、获证产品1518个、认证产量10万吨,较2019年分别增10.6%、33.9%和5.7%。我省茶叶有机认证面积和产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一。二是鼓励投资奖补。2020年7月,对《云南省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作了补充修订,对投资“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的企业,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亿元(含)以上,按投资额10%的比例给予一次性财政资金奖补,对持续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加大投资“绿色食品牌”领域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初审结果拟兑付奖补资金为1.81亿元,省财政厅正在组织终审。三是产业发展奖补。对2020年制定实施的《支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的政策措施》《云南省支持生猪产业加快生产发展若干措施》《云南省支持肉牛产业加快生产发展若干措施》等产业专项政策,市场主体反响热烈。截至3月底,奖补资金省级部门初审金额达6.05亿元,其中: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冷链物流建设政策奖补资金3.16亿元,肉牛产业扶持政策奖补资金0.26亿元,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奖补资金2.63亿元。

“十四五”期间,继续执行鼓励投资、冷链物流、“一县一业”和肉牛、生猪等方面奖补政策,将绿色有机奖补由茶叶扩大至其他产业。

(二)金融保险支持方面。一是不断加大信贷支持。指导辖内银行机构围绕打造“绿色食品牌”,结合“一县一业”示范县推进情况,聚焦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类、乳制品、食用苗等“绿色食品牌”重点领域,对“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农产品加工业园区及其园内企业给予积极信贷支持。截至2020年末,全省银行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1301.52亿元,比年初增加1048.05亿元,增长10.22%;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2339.72亿元,比年初增加286.62亿元,增长13. 96%, 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 68个百分点。二是积极推动减费让利。积极指导辖内银行机构按照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在落实“两禁两限”的基础上,积极主动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落实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主动向涉农领域小微企业让利,让更多辖内涉农领域小微企业主体享受到便利、实惠、优质的金融融资服务。2020年末,新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7%,较上年同期下降0.66个百分点。三是创新产品服务模式。银行机构通过创新涉农产品和服务模式,持续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如工商银行在临沧地区设计推出了线上供应链融资产品“e链快贷”,为核心制糖企业上游蔗农提供线上融资。农业银行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创新推出包括“普洱贷”“云花贷”“云牛贷”等20多个特色信贷产品。建设银行与我厅共同搭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系统平台,创新推出“地押云贷”产品,实现土地流转、抵押等一站式贷款全线上操作。强化科技赋能,提高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效率,通过应收账款融资、在线票据,电子保理等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帮助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四是发挥保险保障作用。近年来,银保监委云南监管局持续推动农业保险实现“增品、提标、扩面”。鼓励辖内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创新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即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又稳定农户生产预期收益。2016年以来,农险品种从30个增加至60个,覆盖全省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大小牲畜和经济林木,实现129个县区全覆盖。2020年累计赔付金额11.68亿元,同比增长39.38%,受益户次达191.87万户次。推动辖内保险机构健全农产品“保险+期货”和目标价格保险体系,充分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切实保障农企农户基本利益。在白糖主产区红河、保山、德宏、临沧开展白糖“保险+期货”试点,在怒江等地创新性开展了生猪饲料“保险+期货”试点,为生猪稳产保供提供有力支撑。在普洱市九县一区对云南咖啡交易中心平台上进行交易的咖农、咖企、合作社提供咖啡生豆价格保险服务,在昆明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提供花卉价格指数保险,在保山施甸县开展生猪价格保险试点,实现我省生猪价格保险产品零突破。五是做好扩大试点和贴息。扩大“一部手机云企贷”试点,创新“三权三证”、“活体”、农业基础设施等金融产品,拓展抵(质)押担保物种类。全面落实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将风险补偿范围拓宽扩大到“绿色食品牌”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全产业链环节。对纳入行业主管部门重点农业企业管理清单范围内的企业新增贷款,由省财政按实际获得贷款利率的50%给予贴息,贴息利率不高于5%,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

四、关于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

(一)加大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力度。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开展农技人员培训。项目县每年组织遴选业务能力强、带动影响力大的农技骨干人才,参加省农业农村厅统一组织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班培训。项目县每年组织1/3以上基层在编农技人员参加5天以上异地脱产业务培训,部分地方依托东西部协作项目,组织农技人员到上海等地参加培训。通过对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提升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农业生产的能力。

(二)认定一批农技人员培训基地。2021年以来,面对“十四五”开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形势,为丰富培训资源,推动培训质量提升,在原有基层农技人员机构的基础上,经培训机构自愿申报、个别考察、专家评审,新认定云南大学农学院、省农科院、昆明荣成职业培训学校等涉农院校、科研机构及民营培训机构,作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基地。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机构总数达到12家。

(三)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有序开展。2020年中央投入云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资金6545万元,培训高素质农民26998人,完成年计划的136%,其中:经营管理型3451人,专业生产型14717人,技能服务型8830人。培育对象满意度达99.7%,学员参评率91.6%。全省现有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135个。培训基地216个(其中全国示范基地2个),专兼职教师1380人,田间学校405所。去年全省开展农村电商知识培训6108人次,金融信贷知识培训 2063人次,组建产业协会、联盟、专业合作社483个,开展学员跟踪服务4759人次。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育,部分优秀学员充分发挥帮贫带富“领头雁”的作用,展示云南新型职业农民的优良风貌。

(四)引导“10大名品、名企”企业加强培训。积极引导“10大名品、名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逐步在全省机场、高铁站及部分5A级景区布设“10大名品”展示销售网点,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2020年11月,“绿色食品牌”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阿里巴巴集团淘宝大学举办了名品名企品牌营销和电商专题培训班,企业反响强烈。今年,拟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工商联、省委党校等单位,举办“10大名品”企业现代管理系列培训。同时,组织名品企业家进行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努力营造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发展共谋的热烈氛围。

下步,我们将围绕“两会”部署,一是科学制定《“十四五”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发展规划》,以将云南打造成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世界一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区、面向南亚东南亚特色农业创新发展辐射中心为目标,坚持绿色引领,坚持市场主导,坚持特色发展,坚持品牌驱动,坚持三产融合,坚持创新发展,全链条重塑云南农业,跳过中低端,直接进入高端行列,探索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产业支撑。二是继续争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部门间作配合,抓好政策全面落实,切实带动我省农业高效优质发展。

最后,感谢您对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的关心关注,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附件:

1.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

2.建议、提案面商登记表

3.建议提案办理情况清单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6月3日

 

(联系人及电话:谢洁 0871-65749600)

(拟稿人:谢洁  审核人:张小喆)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