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扁担”精神到互联网销售,从上下相连、纵横交错的合作社商业网络到全面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抱团发展到“抓合作社立社、抓乡村流通强社”……70年来,尽管岁月在变,但昭通供销围绕全市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始终勇立潮头,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的初心一直没有变。在困难与挑战、探索与奋进、改革与创新中,实现了从体制改革求生存到服务“三农”谋发展的根本转变。
改革改制 服务“三农”宗旨不变初心不改
“昭通苹果上市啦,在线下单就可购买昭通早熟苹果”、“扫码即可,鲁甸蓝莓来啦”……2020年7月,一场由昭通市供销合作社、昭通日报社主办,昭通供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农特产品助力脱贫攻坚”网络公益活动活了网络,热了市场,乐了农民。
在此次活动中,昭通市供销合作社对接洽谈合作社,筛选名特优农产品,日报社广泛宣传,供联公司把关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支撑,三方共同出力,发挥新媒体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借助互联网载体和电商平台,实现产销无缝衔接,拓宽了昭通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农产品的销售通道,通过官方微信、抖音、今日头条、北纬29°App、昭通新闻网等网络媒体宣传推广,不但扩大了昭通苹果、马铃薯、花椒、天麻、竹笋等高原特色产品的品牌力和影响力,更为昭通扶贫产业良性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开拓了新的销售渠道。
“这样的活动太好了。很多好产品种出来却找不到去哪里卖,拿到集镇上也卖不到好价钱,供销社组织这样的活动不但方便了农民,也方便外地客商采购商品,一举几得。”
坐在家中,通过供销合作社电商平台,可以把家中的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足不出村,在供销合作社的综合服务中心,就能享受到便捷生活服务……近年来,地处边远、贫困地区的昭通农村群众欣喜地发现:曾经熟悉的供销合作社又回到了身边。
“尽管时代在变,体制、机制在变,但昭通供销坚持为农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初心没有变。”出生于昭通农村,在西藏工作15年,曾担任西藏浪卡子县委常务副书记,现任昭通市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的赵声满深情地说。
“区区有社、乡乡有店、村村有点” 上下相连、纵横交错的合作社商业网络记载着昭通供销的辉煌:1986年,昭通供销系统创办的工业企业达到455个,占全省1177个的38.66%。其中食品加工企业262个,占全省687个的38.14%;总产值1072万元,占全省4132万元的26%。在这个期间,威信县金潭曲酒厂生产的“金潭”酒,被评为云南省第三大名酒。盐津饮料厂生产的猕猴桃汽水、樱桃罐头和清笋罐头销往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同时,桐油、枧油、漆蜡、生漆等采购分别占了全省的35%、85%、85%、78%,白蜡虫与五倍子占全省的95%以上。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围绕“为农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无论是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昭通供销社始终从供与销两端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实行经济联合;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干部职工始终发扬“扁担”精神,面对困境,咬紧牙关、负重跋涉,仍然围绕全市农业农村中心工作,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架起了市场与“三农”之间的桥梁,为促进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出了贡献。
探索奋进 构建为农服务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2019年1月28日,由彝良县供销合作社、县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协会协办的“彝良县首届年货节”上,刚与成都客商达成交易的彝良县小草坝镇雄马天麻合作社社员杨仕学一边在供货合同上签字,一边高兴地说,供销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市场之间搭建起了一个对接交流平台,全县9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多种高原特色产品参加展销活动,这对推介地方特色农产品,让农民种出来卖得出去,起到单一合作无法达到的作用。
围绕把供销社建设成“为农服务的主力军和综合服务平台”这一目标,昭通市供销社成立社有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有效化解了8600余万元的金融担保风险,追索收回昆明长期失管房产1套、供销大厦5楼房产1层共计1500平方米,并对供销大厦5个商铺进行了财产保全;鲁甸、威信、永善等县联社积极盘活社有资产,筹建经营实体,11县市区供销合作社年收益合计200万元以上,社有资产管理实现了从“沉睡”走向“复苏”。据统计,累计恢复重建基层社54个,其中,盐津县实行“公司+超市+基层社”,永善县重点打造专业合作社承接基层社服务功能,彝良县“协会+基层社”等基层社恢复重建的创新做法得到了省社的高度肯定。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上,实现了11个县市区农民合作社综合服务中心县级全覆盖,为3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会计代理记账服务,全市注册登记合作社7013个,累计创建国家、省级、市级示范社542个,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26.35万户,入社贫困户户均增收2450元以上。累计吊销注销合作社2217个,是2016年底144个的15倍多,在全市搭建起为农服务的综合平台。特别是昭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清理“空壳社”的做法,得到了省供销社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
“供销集团公司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股权结构如何?采取什么运营方式……”炎炎烈日抵不上昭通供销人向广东东莞供销系统学习取经的激情。
2020年8月11日,由昭通市供销社监事会主任鲁绍雄带领的昭通市供销社农村流通科、昭通市供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镇雄滇龙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深入东莞市供销集团等相关企业考察学习。这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两地供销社第8次开展的实地对接,通过考察交流,增加了对东莞市场的认识,加深了对目标客户的了解,将有效促进两地供销的深度合作。
在大力加强农村流通工作中,昭通市供销社与东莞、中山供销系统形成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联盟,与玉溪、自贡、中山、东莞供销系统在农副产品销售对接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全市供销系统就向东莞销售农产品335万元,向中山销售农产品170万元,向自贡销售农产品近1000万元。流通工作逐步实现了由“内”到“外”的根本性转变。
依托省农担公司昭通办事处创新了“政府+担保公司+银行+合作社”四位一体的金融服务模式,促进政、银、担、社的金融合作;争取省供销合作社食用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52万元支持,扶持食用菌种植企业15个,指导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52个。力争到2025年,培育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10家以上、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00家以上,推动昭通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通过产业带动、资金投入、选派干部等多种形式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在昭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昭通供销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交出了让各级各部门和群众满意的答卷。
“抓合作社立社、抓乡村流通强社”,以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为中心,同步推进乡村流通、社有资产管理、食用菌产业发展等工作,昭通供销在探索和奋进中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创新发展 竭尽全力开创供销事业新局面
干净整洁无菌车间自动流水线上,工人将新鲜竹笋倒入清洗池,经清洗、剥皮、切片、烘干、封装等工艺后,一袋袋包装精美的竹笋装箱完毕,自动叉车将一箱箱封装好的竹笋堆码整齐,装车运发。
彝良山益宝公司直接从农户手中采购原生态天麻、竹笋,再利用HPP技术进行加工保鲜,从源头到加工至成品,不接触任何含硫物质,同时还解决了天麻、竹笋加工保鲜难的问题。
彝良山益宝公司拥有国内唯一的两条自动化控制超高压无硫保鲜集成技术,实现了农特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无害化、产业化创新,山益宝公司拥有的HPP超高压非热技术及7条自动化生产线,一举解决了困惑几代人的天麻、竹笋等农特产品保鲜、口感、品质、品相及绿色环保难题,创新研发出天麻、竹笋等系列高科技产品。
近年来,彝良县按照市委、市政府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三个全覆盖”的要求,紧紧抓住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机遇,立足实际大胆探索,着力破解产业发展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老大难问题,于2016年底组建了彝良县农业产业发展协会。
彝良供销社成立的“农发会”,集服务、咨询、信贷、融资、电商等为一体,形成了“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为农服务体系,打通了“千家万户”生产经营主体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成为全县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目前,农发会已发展龙头企业会员7家、运行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2家。
彝良供销社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积极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作用,集中整合涉农资源,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促进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合作和交流,引领高原行色产业的发展,不但是昭通供销社创新发展的范例,还成为全省供销创新发展之举,受到省供销社的肯定和表扬。
探索建立支部引领模式、企业带动模式、能人带动模式、集体经济带动模式、校社合作模式、联合发展模式、部门带动模式、电商带动模式、旅游带动模式……
昭通市供销社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大局,按照构建双线运行体系、健全两大服务平台,“创新三大体制机制、抓实六大重点工程”思路,积极构建联合社主导的行业指导、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双线体系”,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数据、昭通供联服务“两大平台”,完善建立健全“三会制度”治理、探索建立“三位一体”服务、积极探索“村社共建”发展“三大体制机制”,抓实基层社组织建设、合作社培育壮大、社有企业振兴、合作金融服务、产业兴社、从严治社“六大重点工程”,持续发扬“扁担精神”、“背篓传统”,弘扬为农、务农、姓农价值理念,坚持为农、务农、姓农基本方向,密切与农民群众的利益联结,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推动供销合作社改革创新,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经济体系。勇于担当,凝聚共识,形成深化供销综合改革的强大合力,在助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竭尽全力开创供销事业新局面,奋力谱写昭通供销事业新篇章。
永善:专业合作社成致富引擎
近年来,永善县牢牢依托金沙江干热河谷地理优势,因地制宜,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线,以“村社合一、支部引领”为导向,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面,大力扶持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特产业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成为全县农村群众致富强力引擎。
永善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是我省深度贫困县之一,在脱贫攻坚和接续乡村振兴中,该县以“村社合一、支部引领”为导向,在江边河谷大力发展特色热带水果,二半山发展花椒、竹笋,高山发展马铃薯、中药材、肉牛等种植养殖产业,在长江生态屏障建设中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我们永善金沙江干热河谷种植的水果深受广东消费者喜爱,连续几年,我们合作社每年销往广东东莞的水果都在百万斤以上,最近,50万斤脐橙已经开始陆续发货。”隆冬时节,永善务基镇四方碑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脐橙又装上了发往广东中山的大货车。
永善县务基镇白胜村四方碑自然村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组建了5家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优质脐橙4860亩,实行统一品种、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目前盛产面积2000多亩,产量5000多吨。
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全省“扶贫明星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分别与该县1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方竹产业合作协议,与25个贫困村签订了村级集体经济合作协议,各村将2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入股企业,以保底收入分红方式获取收益。同时,该合作社还带动了12456户62655人发展方竹种植,提供了就业岗位260个,吸纳了细沙及周边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59人进入公司务工,实现了企业发展壮大与脱贫攻坚双赢。
茂林镇永安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永茂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323户,建立马铃薯种植基地1200余亩。莲峰镇集益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带领鸿香、城晨等7个专业合作社抱团作战,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2896户12456人,发展种薯5000余亩。永善县富兵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能人带动效应,吸纳带动莲峰、墨翰建档立卡贫困户808户3648人入股合作社,预计今年8月肉牛存栏量可达800余头。
在莲峰镇南林村羊肚菌基地,一排排大棚拔地而起,味道鲜美的羊肚菌即将破土而出。佳诚鑫圆合作社负责人刘富贵高兴地说:“今年丰收在望,再过一个月110亩羊肚菌就可以大面上市,纯利润可达60万元左右,入股合作社的贫困家庭每户可分红6000元以上。
截至目前,永善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11个,有社员50378人,实现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成为了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新引擎。
大关:大力推进电商进农村
2019年以来,地处乌蒙山腹心地带的大关县供销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进农村, 在方便山区群众购物难的同时,又解决了群众农产品卖难,架起了山区群众“买难”和“卖难”的桥梁。
大关县地处乌蒙山区,位于昭通市腹心地带,全县大部分群众生活在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为解决群众“买难”和“卖难”,2019年以来,在省、市供销社的指导下,按照“市场为主、政府引导、把握精准、助力扶贫、强化服务、聚焦上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该县积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
为解决群众“买难”,该县以供销社为平台,在县、乡、村建立电子商务三级平台。截至2020年底,全县已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县级电商物流分拨中心1个,乡、村级电商服务站点43个,包括新建电子商务服务站43个,覆盖43个贫困村,覆盖率达100%,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电商服务点覆盖率51.2%,实现电商服务延伸到村,让贫困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电商的便利。
大关森林覆盖率高,拥有“马铃薯、天麻、花椒、生猪、肉牛”五大产业和“竹、茶、药、果、蔬、畜”六类特色产业,现有筇竹面积20.83万亩,占全球资源总量的50%以上。2017年,全县筇竹笋产量已达8000多吨,80%以上供应出口,其一二产业综合产值达2.4亿元。为解决“卖难”,该县针对不同群体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电子商务培训,累计开展电商培训19期,共培训2883人次。为巩固培训效果,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带增收,培育了电商平台网店50余家。帮助全县传统企业、大学生、返乡青年创业开设网店50余个,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通过精准对接电商销售平台,促进大关县农特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助推大关县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