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推进农村能源发展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云南日报       2021-03-15 10:02:13 【字体:
【字体:

2020年秋,笔者在镇雄县林口乡木黑村看到,农户废弃的沼气池改成了田间水肥池、厕所、水窖……村里的环境更干净了;同样是在镇雄,佑康大型养殖场产生的粪便通过地下管道输入大型沼气工程的厌氧发酵罐,所产生的沼气又送回养殖场用于照明、取暖,沼渣、沼液通过管网输送到不远处的香葱基地做肥料,绿油油的香葱生机勃勃……镇雄县农村能源建设的新亮点,只是“十三五”期间我省农村能源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期间,我省深入实施“生态立省”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优化农村用能结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开展农村绿色能源低碳示范等建设项目,全省累计投入太阳能热水器、省柴节煤炉灶、大中型沼气等农村能源建设资金219604.99万元,新建的太阳能热水器、省柴节煤炉灶、各类沼气工程等温暖着群众的心。截至2020年,全省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311.09万户,省柴节煤炉灶保有量645.05万户,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165.79万台,各类沼气工程1574座。

面对难题开新局

“十三五”期间,我省农村能源建设在延续“十二五”保护森林资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节能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建设的同时,进入农村用能从柴、煤、沼气等转变为电、天然气、太阳能等更便捷能源的转折期。面对户用沼气建设放缓且废弃沼气池大增等新难题,农村能源建设应如何顺应农业农村新形势,在脱贫攻坚服务“三农”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省农村能源部门的选择是,在继续抓紧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同时以加快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因地制宜开展农村能源建设改革创新,探索新形势下农村能源建设的新模式和利用方式。全省农村能源建设从大搞户用沼气池建设转向一户一策综合利用,让其在脱贫攻坚和服务“三农”建设中发挥新作用,以及加快建设太阳能、清洁高效炉灶等新能源转变;同时,在全省积极引导发展“畜-沼-果”等循环经济模式、开展绿色能源低碳示范项目建设、探索“以气(电)代柴”试点项目,提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至此,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开启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并重的新征程。

多措并举,盘活、用好现有户用沼气,因村因户制宜,积极处置废弃沼气安全隐患,发挥其综合效益。结合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厕所革命”等,积极探索开展户用沼气兴废利旧工作。在滇中、滇南、滇西、滇东北等片区组织开展户用沼气兴废利旧示范培训,先后培训人员2698人次;在技术上、资金上积极支持各地,盘活户用沼气池,消除户用沼气池安全隐患。玉溪市积极引导农户改废弃沼气池为厕所、水窖、污水处理池等,全市已安全处置户用沼气池4.4万户,让农民得到实惠、尝到甜头,全省一批批废弃沼气池变身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红土高原热辣的阳光,为云岭山乡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解决农民洗澡难;推广太阳能路灯、新能源烤箱、烤房等农村能源新项目,拓宽了农村用能渠道;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实施省柴节煤炉灶升级换代项目,提高炉灶热效率,并大力推广高效低排放节能生物质炉灶等,极大提高了农村能源利用率。2016年至2020年,全省累计新建省柴节煤炉灶35.43万户,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46.99万台,无数山村在告别用能难的同时,走上了绿色、高效用能、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

拓展领域创新业

当农村迎来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农村能源建设肩负的任务已不只是单一的农村用能问题,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综合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村能源建设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勇于担当,以新的姿态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我省农村能源加快了探索的步伐。探索“以气(电)代柴”试点项目。2016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实施“以气代柴”试点项目,探索用液化石油气替代薪柴制茶,实行对茶农改造现有炒茶灶,每户补助300元的政策,让大片林木免遭砍伐。近年来,又在玉溪市抚仙湖及其周边水域的生态重点保护区域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探索“以电代柴”项目,保护了一方山水的生态环境,受到民族贫困地区农户、茶农和制茶企业的普遍欢迎。

加强试点示范,推进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全省农村能源建设结合各地实际,抓好典型示范,农村能源建设内容不断扩大。开展绿色能源低碳示范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先后在迪庆、丽江、临沧、曲靖、保山、红河等地完成了14个绿色低碳示范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效益。开展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各地发展“畜-沼-果”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三沼”综合利用,先后在蒙自、陆良、玉龙等地建成14个农村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村。近年来,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组织宾川、禄丰、镇雄、宁洱等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服务与提升项目”,2020年利用省级低碳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在腾冲市蒲川乡完成了“云南省农村能源低碳建设示范村试点项目”。一个个示范项目的建设,有效引导了全省农村的绿色低碳生活,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围绕发展绿色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重点工作,我省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台账建设,提升农作物秸秆县域全量化利用,依托由各州(市)、县(市、区)能源、土肥、环保、农机等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专家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遴选出12项技术作为加快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向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五化”转变的技术在全省各地推广;组织全省129个县(市、区),深入农户和市场主体开展秸秆资源产生、利用情况抽样调查,摸清资源底数,掌握利用情况,搭建国家、省、州(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共享平台。

积极开展整县推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典型模式,全面提升我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先后遴选秸秆资源量多、综合利用潜力大的寻甸、新平等地,开展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为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寻甸县大力发展秸秆饲料化利用,培育44个规模养殖企业(合作社)收贮玉米、牧草44000吨作为饲料,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55%,构建起种养循环、产加一体、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农牧业生产模式。武定县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利用技术,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农田25.27万亩,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1%。隆阳区培育秸秆综合利用收储企业81家,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逐步建立了政府推动、企业和合作组织牵头、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服务体系。盘龙区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在松华坝水源保护区,为了保持水源周边的良好环境,提高水源质量,利用扶持资金建成年产15000吨的生物质燃料生产试点示范基地,每年可回收处理约5万亩抚育林的修枝、2.18万亩烟叶种植的烟杆及其他农林业废弃物18000吨,生产使用的生物质燃料可替代标煤约9000吨,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234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16吨。生产的生物质燃料在当地进行农副产品的烘烤及农户炊事使用,为农户增加了收入,水源保护区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提升,到2019年,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8%,利用量约1594.6万吨,极大减少了秸秆露天焚烧现象,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实现生态环保和农业增效共赢。

  

面向未来勇担当

“十四五”期间,我省农村能源部门将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以务实创新的干劲,深入推进秸秆、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农村面源污染;积极参与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将“十四五”农村发展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多措并举盘活户用沼气资产。积极推进户用沼气池兴废利旧安全改造项目,有效盘活闲置或废弃户用沼气资产,消除农村病旧户用沼气池的安全隐患。大力实施“沼改厕”建设,结合户用沼气池修复重启或安全改造,实现“厕所革命”建设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农村沼气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中的纽带作用,推广“畜-沼-果”等种养循环模式,促进种植业、养殖业有机结合。推动沼肥替代化肥工作,完善沼肥制备和使用规范,积极推广利用沼肥,为打造“绿色食品”牌提供更多有机肥。充分发挥沼气工程处置农业废弃物的功能,鼓励通过沼气工程集中处理餐厨垃圾、厕所粪污、秸秆剩余物等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减少面源污染。

——齐抓共管提升秸秆资源化利用率,继续推进一批全域全量秸秆利用重点县建设,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主,在提高秸秆还田质量的同时,着力培育秸秆离田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和市场化运作能力。加大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补偿制度、多元化投入机制,进一步提升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引领建设乡村振兴农村能源示范村。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开展厕所粪污治理,加快推进农林废弃物生物质气化、固化等技术,打造一批“三沼”综合利用、太阳能利用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利用、人居环境优美的示范村。

进入“十四五”,在不负韶华、奋发有为的时代主题下,我省农村能源将会在乡村振兴中作出更大贡献。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