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坚持不懈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云南农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5年来,云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2018年以来,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等重点产业综合产值年均增长16%以上,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一。
过去5年,全省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只提供原料农产品,到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再到云南农企成为行业内一流农企,云南农业重塑产业之路取得显著成绩。云南宏斌绿色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发展,就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凭借绿色优质的小米辣原料,通过项目攻关,帮扶人才引进、平台建设等,公司从一个年产1万吨泡椒小米辣的企业,迅速成长为拥有江川、建水、弥渡3个工厂,年产5万吨泡椒小米辣的龙头企业。“宏斌”牌小米辣的销售额从2018年的2.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4亿元,增长54%,国内市场份额从3年前的前十名跃至全国第一。通过龙头带动,新增带动5万户农户发展以辣椒、芥菜为主的种植基地20万亩。
我省大力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一二三”行动,全面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创建。着力突破种子、电商两端,加快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狠抓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和保护行动,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打造标志性绿色食品产业链,培育了一批全国甚至全球农产品单项冠军。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增强,绿色生态农业竞争力连续提升,乡村经济业态持续丰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用途管制,保护坝区良田,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耕地宜机化建设。逐步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扶持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田园综合体,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研学科考、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县域布局,打造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的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速全产业链科技需求联合攻关和农业科技成果化利用,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集成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步入快车道
5年来,我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加快“走出去”步伐,农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状况正在改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稳中有进。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诺邓火腿已经成为云南农产品的明星产品,活跃在火腿车间的“新农人”徐琨斌是诺邓火腿的明星推广人。
退伍后的徐琨斌看准家乡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回乡创业,开办一家火腿加工厂。凭借敏锐的商业洞察力,他积极与国内电商平台寻求合作、对接政府部门寻找帮扶合作,解决产品单一这一困扰诺邓火腿发展的关键点。
2013年初,徐琨斌的火腿加工厂年产量仅3吨;2019年时,产量达到100吨,加工销售诺邓火腿1.86万只,产值1600万元。通过像徐琨斌这样的“新农人”示范带动,高原特色农业得以健康发展,引领一方致富。
近5年来,我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物联网、农业资源等数字化成果不断涌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全面提速,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农业社会化服务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已建成曲靖市麒麟区等3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国家级示范县。
2020年,我省农机作业面积10256万亩次;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2015年的47%提升到50.03%;2020年底,全省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38个,实现营业收入3371亿元,其中省级以上企业900户。家庭农场超过5万个,农民合作社超过5.8万个,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
推进产业兴旺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首位要求。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推动全省农业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2020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3598.91亿元,同比增5.7%,增速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农村电商全面提速,2020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38.77亿元,同比增长38.34%。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得到质的提升,八大重点产业产值年均增幅达16%以上,八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6867.3亿元。全省有机产品有效证书达1349个,全国排位提高到第三位。
如今,“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出口农产品323.8万吨,同比增16.4%;出口额360.7亿元,同比增8.9%。其中鲜切花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居全国第一。
越来越多的“云品”出省,成为云南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的最有力证明。在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上海)推介活动上,南涧彝族自治县红云核桃加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核桃产品上架即售空。企业负责人看到产品热销的场景十分感慨:“以前做农业企业只想着把产品做好,正式进入一线市场时才发现云南农产品还有很多短板,如包装跟不上潮流、广告宣传用语不符合规范等,任何一项都可能影响好产品进入高端市场销售。近几年,企业着力补短板,产品不仅‘走出去’了,还进入了一线城市的各大高端市场。”
通过红云核桃一家企业的成功“走出去”,南涧县核桃产业得到发展壮大,既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又解决了林农的后顾之忧。
“绿色”已成鲜明底色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突出绿色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环境资源管控,积极推进减量增效、绿色替代、种养循环、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系统养护与修复水平,云南农业绿色发展动能明显增强。“绿色”正在成为我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云南茶叶驰名中外,但不少茶叶主产区的茶农收入一直很低。为了找到茶农致富之路,不少地方通过社会组织、龙头企业引领,全产业链绿色有机发展,线上线下齐发力等方式让茶农获益。2017年,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就以“爱心茶园”为发展引擎,以普通茶园的提质增效助推精准扶贫为核心目的,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电商企业+茶农合作社联动作用,开创一种新型茶产业开发思路。该项目是对普通茶园提质增效改造的一种全新方式,利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小散乱的局面,使茶产业发展走上绿色化、专业化之路。
2020年,我省八个重点农业产业综合产值已达6867亿元,增长20.8%;茶叶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位、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全国第一。(记者: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