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聚焦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系列导读
来源:云南日报       2021-11-29 09:32:36 【字体:
【字体: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导读之一

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落实“三个定位”、打好三大攻坚战,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云南发展,心系边疆各族人民。近几年来,曾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三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对云南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云南发展擘画蓝图、指引方向。提出“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重要要求,概括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四个突出特点”,强调四个方面重点工作,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叮嘱我们要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这些重要指示要求,系统构成云南发展的总遵循、总纲领、总指针。我们要完整理解把握,系统谋划推进,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1.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出新硕果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常抓不懈 ,进一步增强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脱贫攻坚战夺取新胜利

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云南千百年的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

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3.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

2020年经济总量达到2.45万亿元,全国排位从2016年的第22位跃升到第18位。

“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三张牌”发展势头强劲,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产业。

旅游革命“三部曲”深入推进。

数字云南加快建设。

16个州(市)、110个县(市、区)通高速公路,建成里程达9000公里、居全国第二。

滇中引水工程加快推进,乌东德和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

科技创新工作得到加强。

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

4.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政策、资金和项目向民族、边境及贫困地区倾斜。

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

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现了第二次“一步跨千年”。

9个州(市)、70个单位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

爱党爱国爱大家庭的情感更加升华,合力守边固边兴边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5.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

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等“8个标志性战役”。

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以上,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5.04%,均居全国前列。

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九大高原湖泊水质保持总体平稳。

建成一批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美丽县城”、美丽乡村。

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成功举办COP15第一阶段会议和世界环境司法大会。

6.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双向开放,推进互联互通和通关便利化。

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中缅新通道(仰光—临沧—成都)海公铁联运首运成功,中老铁路即将通车。

与9个国家搭建12个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支持周边国家抗击疫情。

7.保障和改善民生和疫情防控有了新突破

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社会事业短板加快补齐,2017年以来,财政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在74%左右。

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

三甲医院州(市)全覆盖,县、乡、村卫生机构全面达标。

体育健身设施有效覆盖。

全力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输出”工作,将疫情牢牢控制在边境一线,为全国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

8.民主法治和平安建设得到新加强

支持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制定、修改、批准法规和作出决议决定314件,依法开展监督事项184件。

推进政协协商持续向基层延伸。

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坚持“五级书记抓边防”,全面落实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持续深化平安云南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9.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现新提升

隆重庆祝建党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深入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宣传。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取得历史性突破,选树的张桂梅、朱有勇、杜富国、张从顺、张子权等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反响热烈。

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一批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华文化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影响力大幅提升。

10.全面从严治党焕发新气象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

接续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和“智慧党建”三年行动计划。

党政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完成州(市)、县(市、区)、乡镇党委和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

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反腐败斗争力度空前、成效明显,压倒性胜利全面巩固。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导读之二

奋斗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 担当新使命

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云南也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到2035年,云南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历史使命。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让忠诚成为云南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品格,让全省4700多万各族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让彩云之南成为党的领袖光辉照耀的地方。必须把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继承好、运用好、发展好,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担当新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和力量。

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担当新使命,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要坚持正确思想指引,把准前进方向;要保持清醒头脑,正视问题差距。

今后5年工作的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部署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巩固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致力于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奋力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主要奋斗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更强——

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新水平。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更深入——

16个州(市)、25个边境县(市)全部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县,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成效更显著——

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地位更凸显——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地区合作全面加强。

社会文明程度更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取得新发展,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人民生活更幸福——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高质量教育体系、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边疆治理体系更完善——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平安云南、法治云南建设取得新进展,边防更加稳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管党治党更有力——

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干部队伍精气神全面提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发展环境全面形成。

今后5年工作,我们要——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改革开放创新。

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未来5年,是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基础的关键5年。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困难,更要把握好大局大势,坚定信心决心。

使命在肩,惟有奋斗。我们必须把握住机遇,勇于应对风险挑战,奋力拼搏、奋勇争先,努力交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答卷!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导读之三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云南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面临的新机遇、新优势,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要推进产业强省建设,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培育、产业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建设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

1.聚力打造“三张牌”

做强“绿色能源牌”,打造绿色铝、绿色硅产业集群,建设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创建绿色能源和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

做特“绿色食品牌”,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做优“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2.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传统产业

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全产业链重塑云南烟草产业、有色产业新优势。

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创建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园区。

3.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深化全域旅游,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

培育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业态。

加快推进昆明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

加强消费城市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4.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培育壮大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卫星应用等前沿产业。

支持昆明建设国际大健康名城,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区。

实施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延长新材料产业链。

5.强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

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把数字经济打造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全面建设数字政府。

推进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建设数字社会。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数字枢纽。

6.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

实施龙头企业培引计划。

实施招大引强专项行动。

推进新一轮“央企入滇”。

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

坚定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1.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

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乡村振兴示范园等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培养新型农民。

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保护,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打造标志性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培育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2.全面实施乡村建设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

分类推进传统村落、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计划。

积极推进部省农村改革试点示范区建设,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3.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形成以昆明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滇中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区域中心城市、边境口岸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传承保护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实施“百县千镇提质”工程。

4.打开区域发展新空间

支持滇中城市群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沿边地区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滇东北地区成为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支撑、大滇西旅游环线和滇西地区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努力形成“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赋予县级更大发展自主权,做强做优县域特色经济。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导读之四

加快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

全面提升国际通信服务能力和物联网接入能力。

建设交通强省

持续推进县域高速公路建设,实施铁路“建网提速”工程、民航“强基拓线”工程。

全面畅通中越、中老泰国际运输通道,形成畅通全省、连接国内、通达南亚东南亚、面向环印度洋地区的国际大通道。

打造绿色能源强省

持续推动金沙江、澜沧江等流域国家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加快建设“风光水储”多能互补基地,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和区域国际能源枢纽。

构建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

加快油气储备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省、联通国内外的油气管网格局。

实施“兴水润滇”工程

加快以滇中引水工程为骨干的大中小微水网工程建设。

实施农村供水保障三年行动。

建设现代综合物流体系

推进物流枢纽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建立区域性国际大宗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完善城市和县、乡、村配送网络。

科学规划跨省跨境物流网络体系,发展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省属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深化地方金融改革。

深化能源领域改革。

大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力争3年实现全面提升并进入全国一流行列。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

优化完善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一部手机办事通”。

打响“云南服务”营商环境品牌。

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对内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化合作。

对外主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缅、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

加大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赋权力度,高水平建设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实施口岸功能提升工程。

提升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南亚合作论坛、澜湄合作论坛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

大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省、州(市)一体化科技创新协同机制,高水平建设贵金属、特色植物提取、生物种业等云南实验室。

加快实施材料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生物种业研发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健全创新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成立政府—企业应用基础研究联合基金,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用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引入企业在滇设立新型研发机构或区域研发总部。

强化科技开放合作

充分发挥云南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资源和中央驻滇科研机构作用,深入推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

用好西南联大宝贵财富,打造科技入滇升级版。

深化与周边国家科技合作。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有利于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科研评价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机制,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

 

支持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导读之五

以人民为中心 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各族群众从全面小康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

努力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化“一平台、三机制”,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加大对迪庆州、怒江州及“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边境县(市)的支持力度。

深化沪滇协作和定点帮扶,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

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方便更充分的就业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就地就近就业行动,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实施“技能云南”行动,推进“十个一批”培训工程。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

加快教育强省建设,到2026年,力争全省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达到西部先进行列。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抓好“双减”工作。

推进职业院校“双高”、“双优”建设。

支持云南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和昆明理工大学创建“双一流”。

办好特殊教育。

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

持续推进健康云南建设,优化布局卫生健康资源,建好心血管、呼吸和肿瘤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推进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和分中心建设。

实施“国门医院”建设。

推进医防协同机制建设。

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治。

完善“三孩”生育政策相关配套措施。

深化拓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全面建成国家卫生县城(城市)。

推进高原特色体育强省建设。

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 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落实国家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老龄健康服务体系。

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完善长租房政策,解决好住房突出问题。

构筑各族群众 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汇聚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的工作体系。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和革命传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建好管好用好各类平台阵地。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强县级融媒体中心,构建省州县三级联动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国际传播中心。

讲好习近平总书记关心云南各族群众的故事,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选树好宣传好“时代楷模”、“云岭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引领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管用水平。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农村基层文化惠民工程。

实施“文化润滇”行动。

深入实施“云岭文化名家工程”、“云南文化精品工程”。

推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国家植物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

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发展。

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导读之六

推进边疆民族地区 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优势是我们的最大优势。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得到坚决贯彻落实,在法治轨道上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对“一府一委两院”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打造成为“四个机关”。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主题,构建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实施“云岭同心工程”,完善新时代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机制,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高质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行动,落实“十进”措施,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

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散居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加快发展,支持涉藏州县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云南、法治云南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打好第五轮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

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云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加快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与责任体系改革和建设。

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民法典实施和“八五”普法工作。

切实维护边疆稳固

坚定“动态清零”防疫目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输出”不动摇,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推进疫情防控关口前移。

健全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全面建成人防物防技防相融合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

持续开展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边境地区口岸城市、中心集镇建设,优先打造374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全力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完善军民融合发展体系,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后勤保障等军地共建共用共享。

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快智慧动员建设。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深化拓展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