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索 引 号
文  号
公开日期
2021-04-09
开始实施时间
2021-04-08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1年粮食稳产增产工作的指导意见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管理处       2021-06-01 10:08:58 【字体:
【字体:

各州、市农业农村局,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之年,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高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意义十分重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为“十四五”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一、压实粮食安全责任

(一)压实党政同责。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稳定器”“压舱石”,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各地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决扛起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党政同责,牢固树立底线思维,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云南贡献。

(二)压实底线目标。2021年全省粮食生产底线目标是播种面积6251.1万亩、产量1905万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于2021年3月5日下达。各地要紧盯省级下达州(市)的粮食生产底线目标任务,将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目标分解落实到县(市、区)、到乡(镇)、到村、到种植主体和种植田块,逐级分解落实到位,确保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力争全面完成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二、稳定增加粮食面积

(三)稳定稻谷种植面积。坚持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筑牢“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着力稳定稻谷种植面积,把优质稻推广作为粮食需求侧改革的切入点,把杂交稻旱种作为稻谷增量的新举措,支持适宜区域发展双季稻种植,因地制宜发展早稻、晚稻和留蓄再生稻,力争稻谷种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

(四)优化玉米种植结构。玉米作为全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要稳定在2700万亩以上。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科技带动,调整优化玉米生产结构,推进玉米生产优化升级。着力在“调”字上下功夫,以“一稳三增”为调整方向,稳定籽粒玉米面积,增加鲜食玉米、青贮玉米面积和增加农民收入。

(五)大力发展马铃薯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要扩大到900万亩以上,充分挖掘单产潜力,优化区域时空布局,以市场需求和增粮增收为目标,提升马铃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发展水平。推进滇西北马铃薯产业带、滇东北马铃薯产业带、滇东南马铃薯产业带、滇西马铃薯产业带“四带”协调发展,构建种薯与商品薯协调发展、冬春马铃薯与夏秋马铃薯错峰发展的生产格局,着力把云南发展成为马铃薯周年生产基地、商品薯周年供应基地,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发展市场前景好的“黄皮黄肉”品种,全面提升马铃薯“粮用”“菜用”功能和价值。

(六)扩大豆类鲜品生产。按海拔1800-2400米秋收区域、海拔1000-2000米冬春收区域、海拔1000米以下夏收区域布局生产基地,扩大蚕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70万亩,实现云南蚕豆周年鲜品生产,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蚕豆鲜品商品生产基地。稳定大豆种植,大力发展鲜食品种,推广秋冬玉米间套种大豆、春夏玉米大豆间套种等种植模式,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扩大特色杂粮杂豆种植。

三、夯实“藏粮于地”基础

(七)狠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举措是抓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州(市)要全面压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抢抓施工黄金期,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480万亩年度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与农田建设任务相适应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探索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元化投资格局。严格执行项目管理要求,狠抓关键节点监管,健全管护运行机制,落实管护主体责任。

(八)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注重耕地养护,统筹当前和长远、生产和生态、工程与农艺,推进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引导农民采用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综合措施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为稳定粮食产能奠定坚实基础。开展粪污还田,实现种养有效衔接,构建粮—畜—肥循环生产链。统筹协调资金投入,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管护运行,推进各地耕地质量监测基础工作。全面兑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优先补贴种粮农户,确保种粮农户全覆盖,切实把中央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让种粮农民得到实惠。

(九)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管理。各地要按照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先落实粮食规划布局,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先种植粮食作物,引导目标作物种植到粮食生产功能区。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优先用于口粮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挖湖造景。跟踪监测耕地撂荒情况,统筹利用撂荒地,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十)扎实推进轮作试点。各地要按照“宜粮则粮、应种尽种”的原则,积极探索最优轮作模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减轻连作障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粮食产能。要把耕地轮作与粮食结构调整和巩固粮食产能相结合,因地制宜推广符合云南实际的轮作模式。九大高原湖泊流域,重点以水稻、玉米—豆科作物(含绿肥)轮作为主;长江、牛栏江等水系流域,重点以玉米、烤烟—豆科作物(含绿肥)轮作为主;滇南、滇西等地区积极探索试点冬马铃薯—短期绿肥(小葵子)—水稻轮作。

四、抓实“藏粮于技”措施

(十一)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各地要聚焦稻谷、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单产水平。抓实“新品种”推广,以滇禾优615、楚粳48、石糯2号、云甜玉8号、云薯302、云薯902等品种为引领,建立分区域、分作物、分层次的良种示范、良种推广基地,依靠加快良种繁育和良种推广,提高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应用水平。抓实“良法”配套推广,围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工等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科技增粮水平。

(十二)推广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新技术”为引领,集成推广杂交稻旱种技术、水稻氮肥后施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等一批“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推进粮食生产“提质、绿色”发展。稻谷高质高效栽培,要重点把握好优良品种选择+精准定量栽培+氮肥后施等关键技术。玉米高质高效栽培,要重点把握好优良品种选择+育苗移栽+农机农艺结合+规范化覆膜栽培+科学施肥+病虫防控等关键技术,鲜食玉米栽培要在考虑市场对品种需求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种植季节与消费需求相衔接。马铃薯高质高效栽培,要重点把握好优良品种选择+种薯处理(晾种、催芽、切种、拌种)+适期播种+规范化垄作+施肥+合理灌溉+化控壮苗+综合防病等关键技术。

(十三)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模式。以“新农资”为引领,集成示范推广理化诱控、生物防控、水肥一体化等绿色优质高效发展技术模式,融合新农药、新肥料、新农机、新农艺等新技术,抓实测土配方施肥,深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以“水稻+”为切入点,把恢复水稻生产作为治理九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集成推广稻渔(鸭)等绿色高效种养模式,提高水稻生产综合效益。推广绿色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根据水资源禀赋,调整种植结构,推行适水种植,推广杂交稻旱作及粮食作物轮作、间套种。

五、实施三大增粮行动

(十四)“两冬”增粮行动。一是冬马铃薯,重点在滇东南马铃薯产业带和滇西马铃薯产业带实施冬马铃薯提升行动,以发展马铃薯鲜品生产为主,提升马铃薯产业效益。扩大冬春马铃薯种植规模,力争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二是冬玉米,重点在德宏、西双版纳、临沧、普洱、红河、文山等州(市),大力发展冬季鲜食玉米,力争冬季鲜食玉米发展到150万亩以上,全年鲜食玉米发展到300万亩左右,全面提升鲜食玉米产业效益。

(十五)杂交稻旱种增粮行动。优先在滇南、滇东南、滇西、滇西南海拔1700米以下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及土壤墒情较好的区域,建设杂交稻旱种示范基地,主要推广适宜旱作的优质杂交稻良种和地膜覆盖等关键技术,引领杂交稻旱种稳步高效发展。力争今年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努力稳定稻谷面积,夯实“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

(十六)晚秋增粮行动。各地要充分挖掘晚秋时节气候、耕地资源潜力及市场潜力,把晚秋粮食生产作为一季作物组织发展。以秋玉米、秋马铃薯、秋荞、豆类、秋红薯等作物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晚秋粮食作物。重点推进玉米后套种、烟后套种、经济林果套种和稻后秋大豆、秋玉米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力争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

六、抓实防灾减灾工作

(十七)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各地要克服麻痹思想,力戒松懈情绪,按照不发生大面积连片成灾的目标要求,突出抓好草地贪夜蛾、黄脊竹蝗、水稻“两迁”害虫、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和应急防控,确保完成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5%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十八)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救灾。各地要加强与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密切关注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倒春寒)等农业气象灾害。坚持应急值守,及时调度上报灾情和恢复生产进展情况。组织专家制定减灾技术方案,引导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有序开展防灾减灾。对重灾区,指导农民搞好补种改种,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加强救灾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储备、调剂、调运,为灾区恢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

七、切实增强保障能力

(十九)强化政策落实。抓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兑付,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优先补贴种粮农民,耕地撂荒一年以上的不纳入补贴范围。加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宣传,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提高农民对补贴政策知晓率,最大程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好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各地要及早组织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机构的遴选招标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原则,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强政策宣传,激发农户参保热情,巩固提高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险种参保率,提高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

(二十)强化农资保障。各地要全力以赴为抓春管、备春耕保驾护航,努力保障农资供应。抓住春季用种、用肥、用药高峰期,加强农资供需监测调度,科学分析研判,协调产销对接和余缺调剂。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行动,统筹协调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对辖区内所有农资市场、乡村集市及零散销售网点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做到无盲区、全覆盖,防范并严厉打击借春耕大忙时节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哄抬农资价格等不法行为,做到发现一起、彻查一起,确保广大农民买到“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4月8日

 

相关文件:

图解政策|《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2021年粮食稳产增产工作的指导意见》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