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情况通报第15期:多措并举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推进农民增收致富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推进作风革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12-07 16:44:26 【字体:
【字体:

2022年,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为鲜明导向,以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为重要路径,推动政策持续优化、投入持续加大、要素持续集聚,全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茶叶、鲜切花、坚果、咖啡、中药材、烟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保持全国第1。前三季度,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增速居全国第3。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99元、同比增长7.1%,高于全国平均0.7个百分点。全省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03元,增长8.0%,增速比全国农村居民高1.6个百分点。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已成为激活脱贫地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动力源泉。

一、做好统筹谋划,协调推进紧抓落实

全面安排部署。印发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施意见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居民持续增收2个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农业现代化重大项目清单和产业帮扶工作要点,推进巩固衔接中产业发展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协调整合力量。强化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协调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建立“三农”工作季度调度机制。完善农民增收和产业帮扶专题研究、每月调度、季度通报、年度考评工作机制,形成“省级统筹指导、市级督促评估、县级推进实施”的三级管理格局。协调省级行业单位对接国家各类政策,制定实用管用措施。强化指导服务。指导脱贫县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完善“十四五”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晰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目标任务。厅主要领导带队,派出工作组60余人次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实地指导服务,帮助各地理清思路、明确措施、推动发展。

二、做实政策支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在产业投入方面,印发《云南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谋划实施16项重点工程、43个重点项目,省财政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产业发展。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规模达140.69亿元,占比达58.07%。在科技支撑方面,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开展技术服务21252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910项。争取中央资金1.27亿元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其中88个脱贫县投入占资金总数的76.8%。在人才培养方面,启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累计培训800余人次。在88个脱贫县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覆盖13327人,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三、做强短板弱项,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53.18亿元财政资金新建高标准农田480万亩。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5.42等。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争取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4亿元,补贴农机具11.3万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2%。保山澳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蔬菜机械化初加工案例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全国典型案例推介。开展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按照“强节点、建链条、优网络”工作思路,聚焦补齐冷链设施短板,争取获得中央财政1.4亿元资金支持。大力推进农业种业振兴。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和支持种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完成116个普查县农作物普查。

四、做大经营主体,强化联农带农机制

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加大对涉农企业的金融支持,截至9月末,全省涉农企业贷款余额9947.70亿元。前三季度全省净增农业企业1923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196家、家庭农场3602个。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全省培育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93万个,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达163万户。产业带动全省县内就近就业241.2万人,其中:脱贫人口186.2万人。各地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模式,如泸西县通过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发展13万亩小香葱,成为年产值达35亿元、务工收入达15亿元的致富大产业,直接带动5万余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开展村集体经济帮扶救助。安排中央及省级资金7.5亿元支持1500个村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项目,全省95.2%的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5万元以上。100%的行政村制定了村级集体经济帮扶救助管理办法,22%的行政村开展了帮扶救助工作,共帮扶救助人员2.4万人次、救助资金3620万元。不断优化农业营商环境。楚雄彝族自治州征集230户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作为服务对象,以“三进三看解难题”(进企业、进车间、进基地 ,看产能、看产品、看品牌,讲政策、解难题、促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服务。截至10月底,全州453户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复工率为97%,平均到岗人员月工资为2665元。

五、做优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增值收益

不断丰富产业跨界融合内涵。推广杂交稻“上山”旱种50.18万亩,实现“山地”变粮仓。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50.08万亩,实现玉米大豆双丰收。红河县石头寨乡碧苗村利用热区资源优势,实行夏秋种植水稻、冬春种植冬早蔬菜的“稻菜轮作”方式,户均增收1.2万元。多维打造产业平台载体。支持45个脱贫县开展“一县一业”创建,占总数的75%。15个脱贫县进入产业集群(蔬菜、花卉、肉牛、咖啡)。扎实推进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成为全国在建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价为A档的唯一省份。新申报19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持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万亿元,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00余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93:1。打造农文旅产业融合标杆。8个村落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条云南乡村旅游线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专题。2022年上半年,乡村旅游人次约为1.68亿人次,同比增长15.33%。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收入964.25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4.41%。

六、做响特色品牌,扩大市场价值通路

率先制定绿色有机产品计划。全省有机农产品有效证书数跃升至全国第2、获证市场主体数居全国第1。2022年制定脱贫地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目标计划数687个,占全省新认证总数的66%。促进农产品产销精准对接。评选认定表彰2022年云南省“10大名品”50个。不断提高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长期稳定农产品流通模式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比重。2022年举办农产品营销促销类活动达43场次。全省帮助脱贫地区销售农产品27.66亿元。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支持各州(市)整合资源加快培育一批“网红云品”和“高值小众云品”。据商务部门统计,截至10月底,云南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07.02亿元,同比增长14.2%。据《“数商兴农”:从阿里平台看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显示,2021年云南农产品电商消费、销售增速均为全国第一,其中销售同比增长30%,排名从全国第10跃升至第7。勐海县、文山市位列农产品电商销售脱贫县前两位。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