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昆明市晋宁区海埂村:美丽乡村入画来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2022-08-30 08:59:35 【字体:
【字体:

海埂村风光。宋光旭摄

海埂村,坐落于昆明市晋宁区滇池南岸,是晋宁区昆阳街道渠东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旧时是一条沙埂,因渔民在此处歇脚定居逐渐形成村落得名“海埂”。村域面积840亩,全村237户、648人,16名党员。曾经的海埂村雨天踩泥、晴天飞灰,有一半以上村民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怎样才能让海埂村从“泥巴村”变身“花园村”?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群众增收?面对这些问题,渠东村“两委”班子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党建引领闯新路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子战斗力强弱是决定村子发展前景的关键。在2021年“两委”换届选举中,渠东村共选出“两委”成员17人,平均年龄43岁,其中35岁以下6人,大专及以上5人,班子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新一任班子上任,面对村庄发展滞后、产业单一等难题,又该如何作答?村“两委”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民情恳谈等方式听取各方意见,决定在海埂村试点推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在“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中,渠东村邀请晋宁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化和旅游局等行业分管领导、业务骨干,针对海埂村人口情况、经济基础、产业现状、地形地貌、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础党建情况,制定发展实施规划,进一步摸清海埂村发展优势和存在的困难、问题,为海埂村的蜕变打下基础。

“晋宁区滇池沿岸美丽乡村海埂村示范村建设项目”资金为2300余万元,分为三期对占地300亩的海埂村进行景观营造,提升村庄、田园、湿地等整体景观风貌,植入婚纱摄影、主题旅拍、创意农业、乡村文创休闲等业态,为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具体的计划书、时间表、路线图。

提升环境夯基础

把蓝图变为现实,把愿景变为实景,关键要靠行动。村“两委”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取海埂蓝天、滇池白云之意,对213栋民居进行“青瓦白墙”风貌改造;硬化村民反映强烈的入村道路、机耕路、主干道15137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网1106米,改造公厕3个、户厕132个,改造生态文化广场911平方米,绿化公共区域8865平方米,强电弱电整治提升3300米,改造停车场1188平方米……如今,村内青石路四通八达,小桥流水潺潺,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

优化生态环境离不开常态化坚持。海埂村将村域划为若干网格,推行“1+N”即1名党员(村干部)联系多户群众模式,定期走访联系户,监督“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及时劝解、阻止乱排污水、乱倒垃圾、门前“五堆”等行为;在每月主题党日活动中组织党员对公共区域、河道进行整治,带动村民自觉参与到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中来。

转型升级攒家底

一直以来,海埂村以传统花卉、蔬菜种植作为支柱产业,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海埂村150万枝鲜花、20吨蔬菜滞销,“两委”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避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村“两委”班子对多产业融合发展达成共识。从传统的花卉种植业转型,用于发展创意农业时,大多数村民都不理解。为消除村民顾虑,党员干部带头从自身做起,现身说法,早出晚归挨家挨户争取群众支持,使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油葵、菱角的成功落地,对海埂村统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同时,也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观光旅游业发展铺垫了道路。

治理有效添动力

生活美了,文化生活也要丰富起来。海埂村提升改造350平方米的村史馆,让村民休闲娱乐、观看文艺演出有了新去处;进一步修订村规民约,将代代相传的“聚龙精神”融入其中,为海埂村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提炼新的“红十条”“黑十条”等,每月更新“红黑榜”,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以年为周期开展模范家庭评选,仅2021年,就评选出“好儿媳”25人,“好婆婆”15人,“文明家庭”50户,持续引导村风民风向上向善。

在下步工作中,海埂村将继续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绘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刘晓婷)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