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民主党云南省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促进我省花卉产业发展的提案》(第12050413号),交我们办理,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花卉种业基本情况
(一)种质资源收集鉴定情况。按照突出特色、确有必要、条件具备、规模适度的要求,我省已认定建设了26个包含花卉资源在内的国家级、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共收集保存花卉种质资源4790份,已完成田间表型鉴定1182份。
(二)育种创新情况。2021年,通过启动实施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安排科技经费4600余万元支持花卉种业品种选育,研究形成杂交育种技术规程2项,获得新优株系(种质)65个,新申报20个新品种;通过开展花卉产业科技特派团项目,引进试种了47个花卉新品种,并支持开展了猪笼草、堇兰新型花卉组培繁育技术研发,为6家企业及合作社提供了专项技术支持。
(三)花卉重点种业企业情况。截至2021年,我省共有花卉企业795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共有6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6个。针对省内花卉主栽品种,主要是杨月季、虹之华、通海锦海、英茂、缤纷园艺、明珠、煜辉园艺等花卉企业开展种用花卉繁育,其中由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生产的菊花种苗不仅批发价位居全国第一,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其种苗出口份额占公司生产种苗的50%;此外通海锦海、英茂花卉产业有限公司也凭借“锦海”牌月季、“英茂”牌康乃馨种苗连续4年入选云南省“十大名花”,年销售额达7300万元以上。
(四)种用花卉生产情况。2021年我省种用花卉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昆明、玉溪、红河、昭通等州(市),涵盖呈贡、晋宁、嵩明、红塔、通海、开远、江川等县市区,繁种面积约0.65万亩,种子、种苗、种球产量分别达3.8万千克、10.26亿株和0.12亿粒,产值达5.7亿元。花卉种业逐渐形成以滇中为中心的鲜切花种苗、种籽繁育区域,以滇西北、滇东北为中心的种球繁育区域。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精神,打一场花卉种业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翻身仗,引领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充分吸纳你们在提案中所提出的建议,下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扎实开展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工作,夯实自主创新基础。突出种质资源保护,建设富有特色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重点抓好种质资源的“查”“保”“鉴”“用”。严格按照全国第三次农业种质资源普查部署,进一步组织做好花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发掘利用;瞄准花卉种质资源,做好5个省级花卉种质资源库圃的新认定工作,确保资源应收尽收,应保尽保;依托省农科院、省花推中心等科研院校,建设花卉品种数据库与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与基因挖掘平台,构建完善的花卉资源精准鉴定评价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畅通与国外地区资源交流合作渠道,提升花卉种质资源对外交流合作利用水平。
(二)推进花卉种业科技创新,构建高水平育种创新体系。以种源关键核心技术、育种联合攻关为抓手,做优“云南花卉”重点产业。围绕花卉种质创新、抗病抗逆、储存运输等关键环节,发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清单,按照产业化创新模式集中攻关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多方面发展花卉产业价值。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围绕花卉组建攻关团队,开展育种联合攻关。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改变传统“小作坊”育种模式,加快企业研发产业化进程。整合科研院所和企业育种力量,推进云南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高花卉育种质量与速度,构建高水平育种创新体系。
(三)加强花卉供种保障能力建设,提升产业竞争能力。一方面系统规划花卉产业种业发展布局,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高标准建设一批百合、玫瑰、菊花等花卉良种繁育基地,推动花卉制繁种向优势区域聚集,不断提高种源国产化率和良种市场占有率。重视繁育基地生产设施设备现代化建设,强化种子种苗生产基地管理,制定出台《云南省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切实把种子种苗基地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另一方面扩大花卉“一县一业”区域品牌效应,在花卉重点产业密集区晋宁、姚安等县区推进花卉种质供需精准对接,通过推荐参与“十大名花”等评选活动,提升种用花卉企业的品牌价值和溢价能力,引领知名花卉种子、种苗、种球品牌不断涌现。
(四)加强知识产权行动,创新营造发展氛围。一是修订和完善《云南省农作物种子条例》,强化花卉保护知识产权监管执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花卉知识产权监管机制;依托花推中心在晋宁区花卉示范基地建设测试站点,对花卉品种资源开展收集和DUS测试工作,提升云南花卉从业者对植物新品种的认知及保护意识。二是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完善成果分类评价制度,健全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探索种业科技人员分类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对企业和科研单位引进高端种业领军人才给予财政资金奖补,释放人才活力。三是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市场监管等环节,制定出台种业振兴支持措施,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和现代种业发展基金作用,引导社会和金融资本参与支持企业间兼并重组和科技创新。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5月30日
(联系人及电话:张恒,0871-63116150)
(拟稿人:张恒 审核人:徐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