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玲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保山市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繁创新中心的建议(第0058号)已交由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省种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从源头上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水稻是我国我省的主要粮食品种,促进水稻生产高产优质是促进粮食安全,实现“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保障。两系法杂交水稻以其配组自由,容易选育强优势组合等多种优势而备受青睐。施甸县已成为全国两用核不育系水稻繁育中心,每年提供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占全国用量的80%以上,为全国杂交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亲本供应、保障两系稻制种亲本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关于对施甸县水稻良种繁育基地支持情况
2019年,农业农村部将施甸县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是我省10个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之一。2020年列为国家制种大县奖励项目,每年1000万元,共奖励3年。2021年,在国家制种大县奖励项目的基础上,农业农村部再支持施甸县实施水稻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拟对施甸县水稻两系核不育系繁育基地进行提质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000万元,地方配套1500万元。在中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省级安排559万元配套资金,进一步加强水稻良繁基地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
(一)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交流共享机制。一是按照《云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扎实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收集行动,发布种质资源普查报告。二是依托省农科院、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建设种质资源鉴定与基因挖掘平台,开展种质资源基因测序和重要性状表型鉴定,为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性支撑。三是充分利用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成果,以省级以上种质资源库(圃、场、区)为重点,建立集资源特征特性、普查收集、鉴定评价等信息数据为一体的省级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交流共享机制,鼓励科研单位、企业及时发布可供交流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水产遗传资源,提高育种创新服务水平。
(二)搭建种业创新攻关平台。一是聚焦粮食、花卉、蔬菜、中药材、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联合优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种业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协同化、智能化的现代育种联合攻关模式,布局一批种业工程研究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联合优势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及种业龙头企业,实行“揭榜挂帅”,按照产业化创新模式集中攻关种源关键核心技术。组建攻关团队,明确首席专家,建立规模化、协同化和定向精准设计育种新模式,开展育种联合攻关。三是推进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基础研究联合、资源材料整合、育种技术集成、产业链贯通,提高育种质量与速度,构建高水平育种创新体系。
(三)加强种业基地建设。一是加强国家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按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五化”建设标准,实施好国家布局云南的良种繁育基地项目,推进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二是加快优势特色作物种子基地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制繁种能力、提高种子质量水平,增强供种保障能力,构建“企业+基地”模式,鼓励种子企业开展制种与生产种植轮作,提高基地综合利用率,引导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向产业优势产区集中。三是构建完善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高标准建设我省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项目,改扩建一批区域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开展一批农作物品种综合测试类项目,为农作物品种审定、品种登记、植物新品种保护、执法监管、展示示范等工作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省种业工作的关心与呼吁,也真诚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关注我省种业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以便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作,不断提升我省种业发展水平,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5月31日
(联系人及电话:胡小曼,0871-63116150)
(拟稿人:胡小曼 审核人:徐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