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对政协云南省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704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       2022-06-06 15:22:58 【字体:
【字体:

民进云南省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推进云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提案(第0704号),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云南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通过抓品种培优、强品质提升、重品牌塑造,全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015年至2021年,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3%,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1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今年1-4月,全省完成农业投资568.63亿元,同比增长30.3%,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云南花卉、高原蔬菜、肉牛、咖啡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云南烟叶、茶叶、橡胶、花卉、坚果、咖啡、中药材、野生食用菌等产业规模已居全国第一,蔬菜、水果、蔗糖、牛羊、生猪等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一、关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进精深加工技术”的建议

(一)完善“政、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全省有科研机构17个、推广机构4593个、教学培训机构85个,所有的县和乡镇都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或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站)。二是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高地。整合“农科教”资源,推进改革完善2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助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结合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需求,探索建立“体系+基地+企业+农户”的农业科技研发应用运行机制,已建设的思茅区、芒市、开远市、寻甸县、元谋县等5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32个省级农业产业园,在助推农业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三是加快基层农技推广步伐。2015-2021年,争取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资金7.6亿元,加强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2021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达全国平均水平。

(二)加强交流开放合作,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云南特色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二、西部省区第一位置。以花卉、小浆果、蔬菜为切入,打造产、学、研、销、展一体化平台,实现新品种、新技术国内外引进和输出双向流动。在花卉产业上,在斗南建设国际花卉技术创新中心,在开远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每年引进花卉商品种球1.8亿个、花卉新种质或新品种1000个、自主选育新品种100余个,面向南亚东南亚培训国际技术人员500余人次。在小浆果产业上,引进美国卓莓、澳大利亚科思达等公司,引入草莓、树莓、黑莓、蓝莓等新品种,基地面积达16000余亩,打造的“怡颗莓”成为国内小浆果高端品牌的代表。在蔬菜产业上,持续在楚雄元谋和昆明宜良分别举办冬季、夏秋种业博览会,每年吸引国内外参展种业企业200余家、参展新品种和新产品3200多个,成为国内外蔬菜企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展示交流重要平台。2021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21个,同比增长17.59%,数量位列西南五省首位。

(三)推进农业“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坚。打破部门、学科和区域限制,密切产学研合作,以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组建56个涉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了覆盖全省重点特色产业的协同创新网络。强化种业科技开发创新,实行联合攻关,推进优势品种产业化发展。在粮食种业上,持续推进籼稻、粳稻和热带血缘玉米、油菜等系列新品种选育,截至2021年,云南省级审定品种共2240个。选育出的粳型三系滇型杂交水稻—“滇禾优615”,米质达到国优2级,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粳稻)金奖。在畜禽种业上,以猪、牛、羊为主攻方向,科研院所、企业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协同发力,杂交选育出宣和猪、云岭牛、云上黑山羊等适宜新品种,并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其中,宣和猪新品种的育成,结束了宣威火腿产业长期无定型原料猪种的历史;云上黑山羊是我国第一个肉用黑山羊新品种;云岭牛是我国第一个采用三元杂交方式培育成的肉用牛品种。

下一步,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一号文件明确“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安排部署,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培养等重点工作,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二、关于“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提升品牌建设‘软实力’”的建议

(一)推进地理标志登记和“三品一标”认定。按照《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将绿色有机发展作为全省农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一是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登记认证。经过多年发展,全省已有8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6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0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完成登记注册,有力推动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二是实施项目推进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我省先后实施香格里拉牦牛肉、禄劝撒坝猪、昭通苹果、普洱咖啡等19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争取项目建设资金8900万元。三是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建设。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11个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协定互认名录,受欧盟保护,为推动我省地理标志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奠定了基础。组织普洱茶、昭通天麻、宣威火腿、保山小粒咖啡等7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参加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普洱茶以品牌价值662.46亿和品牌强度900的实力,名列全国第7。宣威火腿和昭通天麻分别以90.28亿和65.88亿的品牌价值名列第40和48位,进入前50名,切实提升了全省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四是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认证机构落户云南,率先在茶产业上对绿色有机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实施奖补,兑付奖励资金8886万元。2021年,全省新认证“三品一标”1697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59个,绿色食品637个,有机农产品900个。全省“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产品数量733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244个,绿色食品2386个,有机产品3623个,农产品地标86个。全省绿色食品有效认证数量居全国第7位。有机产品证书1784张,全国排名第2,获证组织1267个,全国排名第一。

(二)强化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一是开展云南省“名品名企”评选表彰。自2018年开始,连续4年开展云南省“10大名品”和绿色食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云南省委、省政府进行高规格表彰,兑现近4亿元重金奖励,形成重视品牌培育、强化品牌保护、突出品牌拓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建立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制度。省农业农村厅在总结我省“10大名品”评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先进省份做法,制定了《云南省“绿色食品牌”品牌目录管理办法》,将云南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品牌统一纳入省级目录管理。2021年共有543个品牌(含区域公用品牌26个、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517个)纳入首批品牌目录管理。三是强化绿色云品的宣传推介。持续在全国农交会、南博会等展会平台上宣传推介,相继在昆明、大理、丽江、版纳等机场开设“10大名品”展示销售中心,推进普洱茶、果蔬抖音生鲜基地建设,打造“绿色云品”市场化宣传推介平台。连续举办“四季云品·产地云南”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品牌效应持续增强。经过多年培育,斗南花卉成为全国乃至亚洲地区鲜切花交易价格风向标,“普洱茶”成为全国“最具品牌资源力”茶叶品牌,云南鲜食葡萄、冰糖橙、蓝莓等成为全国高端水果代表。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绿色质量标准体系。一是构建绿色食品牌标准体系。制定发展“绿色食品牌”标准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主要任务,印发《云南省“绿色食品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绿色食品牌相关地方标准制修订。目前,普洱茶、宣威火腿、程海螺旋藻、洱源梅子、保山小粒咖啡、漾濞核桃、石屏豆腐、华坪芒果、龙陵紫皮石斛、遮放贡米、牟定腐乳、昌宁红茶、南华松茸、楚雄牛肝菌、汤池老酱、邓川牛奶、香格里拉松茸等地方特色食品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二是加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全省已有23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备案企业标准16176件。2021年发布《干制铁皮石斛花、叶》2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立项《千制咖啡花》《乳扇加工卫生规范》等5个地方标准。在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上,我省注重收集整理有长期传统食用习惯的生物资源,印发《云南省传统食品食药同源试点方案》,纳入地方特色食品管理,开展铁皮石斛、灵芝、天麻三七、灯盏花、诃子等食用历史、安全性资料整理,加快地方特色食品标准的制定,助推特色产品发展。

下一步,立足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进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抓好农业品牌目录建设、强化产品品牌的宣传推介等,提升云南农产品的影响力,推进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品牌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三、关于“建设种植示范园区,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建议

(一)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2017年以来,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引领带动乡村产业做大做强和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我省的思茅区(茶叶)、芒市(咖啡、茶叶)、开远市(花卉、水稻)、寻甸县(肉牛)、元谋县(种业、蔬菜)等5个园区先后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每个园区国家给予7000-10000万元奖补资金。同时,安排省级财政资金先后创建了32个省级农业产业园。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规模化种养基础设施、产业链供应链完善提升、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智慧农业建设、农产品认证与品牌培育、联农带农增收等方面。通过创建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园,以“园区+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园区在农业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加强培训促进农村创业创新。一是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采取从田间到课堂,从基地到农户等多种形式“就近就地”“农学结合”的培训方法,每年培训100万人次左右。二是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2021年投入中央资金6979万元,培训高素质农民33216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84.5%。三是搭建农村创新创业平台。截至目前,我省共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园区(基地)96个(其中国家级43个)。通过“双创”平台打造,为吸引和培育“双创”人才提供了一方乐土,点燃了“双创”发展的热情。四是组织农村创新创业大赛。省农业农村厅2017-2021年连续5年举办了5届全省农村创新创业大赛,组织260多个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竞赛,累计推荐36个项目参加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决赛,荣获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通过比赛活动,全省涌现出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勇创新的农村创新创业人才。五是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认真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全力支持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等10类重点群体创业实现就业,帮助劳动者多渠道就业。2021年,全省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扶持累计扶持创业8.5万人,发放贷款153.66亿元,带动(吸纳)就业24.05万人。其中扶持农民创业5.8万人,发放贷款102.02亿元,实现带动(吸纳)就业16.41万人,其中返乡创业农民工创业6766人,发放贷款12.06亿元,农村自主创业农民创业48977人,发放贷款86.03亿元。

(三)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农机化发展投入。2022年,争取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4367万元,比2021年增加3844万元,增长9.5%。进一步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体播种机、青果(豆)脱壳机、干坚果脱壳机、网箱养殖设备、山地轨道运输机等丘陵山区产业发展急需设备纳入补贴范围,将秧盘播种成套设备(含床土处理)、水稻插秧机、履带式拖拉机、旋耕机、穴播机、单粒(精密)播种机、铺膜(带)播种机等支撑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机具补贴额测算比例从30%提高到35%以上。开展丘陵山区机械化试验示范,启动了牟定县、勐海县、盈江县、双江县、易门县、弥勒市、会泽县7个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建设。

下一步,继续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促进农村创新创业、推进农业机械化等措施,提升农业生产集群化发展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关于“构建公共农服平台,推进‘三产融合’模式”的建议

(一)加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力度。2020年国家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项目,2020年到2021年,中央下达云南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资金5.05亿元。其中,2021年将建水县和砚山县列为整县推进试点县,共下达资金3845万元,完成建设冷库及设施473个。通过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批田间地头的“加工车间”和“保鲜工厂”,有效减少产地农产品的产后损耗,水果、蔬菜和花卉等鲜活农产品溢价能力明显提升。

(二)加快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一是推进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以提升改造和搬迁新建为主,支持全省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先后安排资金3260万元支持38个农产品集散市场、专业交易市场建设。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共建成农产品市场523个,年销售各类农产品4560万吨,年交易额753亿元。二是培育国家级大市场。2021年,向农业农村部推荐了羊街听牧牛市场、文山三七综合交易市场为国家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复核已认定的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国家级大市场。三是推进田头市场建设。先后安排资金2600万元对我省重点从事蔬菜、水果、花卉及其他特色农产品交易的田头市场建设重点支持,使其促进其不断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全省共建成农产品田头市场465个。

(三)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充分挖掘乡村蕴含的特色景观、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优质资源,提升“农家乐”“农事体验”等传统业态,发展高端民宿、康养基地、农业主题公园、创意农业等新业态,打造一批“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休闲乡村,推出一批“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的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021年,西双版纳景洪市和曲靖市罗平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大理州大理市双廊镇双廊村等8个村被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4.3亿人次,实现综合产值3000亿元。

(四)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一是启动系统构建,推进管理服务数字化。截至2021年底全省建成涉农应用平台75个、涉及数据资源80多类。2020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编制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启动云南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一库两平台”建设项目,完成了26个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努力打破农业信息孤岛,逐步实现数据共享和叠加分析。二是支持市场主体打造应用场景,推进生产经营数字化。支持20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平褚橙、曲靖佳沃蓝莓、大理春沐源小番茄、华侨庄园阳光玫瑰等逐步推进全链条数字化生产示范。组织开展10大优秀应用平台评选,涌现了云果产业大脑、三七智慧农业服务平台、5G智能化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等一批应用典范。三是完善终端服务,提升为农信息服务水平。结合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配合发改和商务部门统筹疫情稳产保供和农业电商发展。全省建设挂牌12000多个益农信息社,省级每年投入300万资金支持100个益农信息社示范社运营,今后力争整合各方力量将益农信息社打造成为“互联网+”农产出村进城和农村便民服务的支撑和抓手。

下一步,继续抓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快数字农业发展等措施,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

五、关于“释放支农信贷活力,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建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金融支持“三农”和乡村振兴工作,2022年5月10日,召开全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省委副书记石玉钢、省政府副省长王显刚出席会议并讲话,相关省直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建立云南省金融支持“三农”和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制度相关情况、金融支持“三农”总体情况、有关金融机构和企业负责同志的交流发言,审议了《2022年云南省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进一步畅通政府、金融机构、涉农市场主体的沟通平台,促进供需对接,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金融力量,促进金融与农业、农村和农民实现共生共荣、共同成长。一是要求金融机构:规模要增加、投向要扩面、成本要下降、质效要提升、风险要防住,今年全省涉农贷款余额不少于1.4万亿,增量不少于1300亿;二是要求涉农主体:借钱要科学、用钱要精细、还钱要及时、信誉要珍惜、自身要过硬,要找准市场定位,提高管理水平,把握政策要求,增强发展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提高自身申贷能力;三是要求政府部门:建机制、搭平台、拓渠道、优环境、兜底线,发挥好信贷、债券、股权、基金、担保、信托、租赁等多渠道的作用,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混合资本等各类资本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多方共赢。

会议明确:一是省委农办、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要切实担起金融支持“三农”和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召集人职责,完善相关机制,推动联席会议制度实体化运作,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要牵头研究,提出各职能部门数据整合的可行方案,推动各部门间实现相关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围绕拓展“一部手机云企贷”建、管、用各环节,制定一整套成熟、可行的制度方案。三是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省委农办牵头,就搭建对农业农村资源资产进行评估、认定、维护、运用、变现的中介平台事宜拟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目前,结合提案提出的普惠金融、农云贷款、产业发展基金、金融服务进农企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省农业农村厅会同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牵头抓好会议明确事项的跟踪落实。

再次感谢民进云南省委对推进我省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答复中的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5月30日

(联系人及电话:陈冬冬 0871-65749808)

(拟稿人:陈冬冬 审核人:谭鸿明)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