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地方能如云南一般,一年四季产花,寒来暑往赏花,秋收冬藏卖花。然而,云南花卉产业(以下简称“云花”产业)发展也曾面临“卡脖子”窘境。
在产业发展初期,摆在云南面前的是花卉品种上没有话语权的“尴尬”:大量花卉品种的种球、种苗依靠进口,花卉品种单一、品质不稳定、病害多发,5%至10%的销售额要作为专利费进入国外公司的“口袋”。
如何让“云花”产业摆脱对国外花卉品种的依赖,让“云花”产业发展跑出速度和质量?“云花”的答案是:科技赋能、自主创新。
作为当之无愧的“亚洲花都”“世界花园”,云南省正大力激活花卉资源活力,加速推动花卉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了引领发展的强大引擎。
自主创新,打破产业发展“卡脖子”窘境
王继华,曾多年担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所长(以下简称花卉所),不仅是近年来“云花”产业“蝶变”的见证者,更是这场“云花”变革的参与者。
“我们在加强对国外引进品种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创新研发,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鲜切花育种技术体系。”王继华表示,20多年来,“云花”产业已从过去的“跟跑”,发展为如今的“并跑”。
记者 王亚丹 摄
“云花”育种研发,走过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新品种。科技人员按照不同花卉种类对应不同克隆配方进行摸索,生产出的种苗品质和销量都很好,但是没有解决根本性的新品种研发问题;
第二阶段,行业开始提升对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重视程度,从单纯“引种”到“引智引才”,引进了许多高层次研究人员,追随国外先进的育种技术攻坚克难;
第三阶段,逐步实现独立创新。各大花卉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育种单位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不仅持续突破技术难关,也在花卉品种、栽培技术、生产装备、组织体系、产业模式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如今,“云花”种植规模稳定,产值增幅明显,云南鲜切花产销量已连续28年保持全国第一。据今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2021年度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我省累计育成花卉新品种1054个,占全国总量的40.53%,品种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全省投入商品化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花卉新品种达50余个。
科技赋能,助力花卉企业、花农增产增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放眼未来的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省农科院花卉所对高山杜鹃坚持10年的品种创制与周年生产技术及应用,正是科技赋能“云花”产业的典型案例。
花卉所高山杜鹃研发团队,通过科技创新,发明了以杂交胚挽救为核心的高山杜鹃品种培育技术,从收集的120多个品种的3000余份种质资源材料中,创制出620个有云南特色性状的新材料,育成13个具有市场竞争力并获得授权的高山杜鹃品种,占国内已授权同类品种的50%。
不仅如此,团队着眼产业生产环节,发明高山杜鹃高效繁殖技术,将育种周期从10至12年缩短至7至9年,把种苗生产周期从270余天缩短到少于230天。团队研发的周年开花栽培技术,使一年仅开花一次的高山杜鹃实现了春夏秋冬四季周年开花的梦想,满足了不同时段的市场需求。从前以进口为主、价格居高不下、平均单价在500元以上的高山杜鹃年宵盆花,如今批发价已降至单盆300元左右。
记者 王亚丹 摄
高山杜鹃新品种及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已在云南省昆明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昭通市、保山市和浙江省杭州市、山东省威海市等地区示范推广,仅2021年就示范推广21408亩,为推广地新增产值共5.187亿元。
为进一步推动特色花卉的科技成果转化,今年3月,花卉所还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签署了“大姚县高山杜鹃产业发展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搭建院地合作平台,建立花卉科研专家工作站,帮助大姚县筛选一批适宜当地种植的高山杜鹃新品种,把高山杜鹃培育为核桃林下种植的新产业,推动大姚县高原特色农业加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通过对云南特色花卉品种的科技创新,一方面使得区域特色花卉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有效促进了花卉企业、花农提质增效、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则打破了“云花”对品种进口的依赖,降低了部分稀有花卉品种的价格,让广大消费者都有能力购买、欣赏,也使得云南特色花卉“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可能。
多元合作,筑起“云花”创新创业新高地
在“云花”产业科技创新的征途上,花卉企业、科研机构、花卉生产合作组织正携起手来,共同为产业发展贡献才智与力量。
据昆明虹之华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建平介绍,该公司拥有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菊花种质资源库,保有当下国际流行的菊花品种3000余个、菊花中间育种材料3500余个。
“公司严把种质创新关,持续十几年的菊花育种工作为虹之华沉淀了极其可贵的种质资源,搭建了多条科研院校与公司深度合作的桥梁。”薛建平说,公司所产的菊花种苗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占日本菊花种苗进口市场42%以上的份额。
从花卉科研机构的角度出发,花卉所也在业内形成了多种合作形式,与众多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最成功的形式是“创新共同体”。
花卉所所长李绅崇告诉记者,“创新共同体”的运作方式是由企业提供资金、生产基地,花卉所提供科研人员,双方合作研究产生的知识产权成果彼此共享。值得一提的是,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期间不必改变身份,不仅能为自身增加一份来自企业的收入,产生成果后还能在花卉所参与职称评定,为花卉所也创造了科研成果,是一种共赢的合作方式。
记者 李纹秀 摄
此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平台成为了培育、孵化“云花”新生力量的有效载体。“观赏园艺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由省农科院申报,既是2020年科技部发布确定并备案的23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之一,也是云南省第一个、全国种植业中第一个入选的专业化众创空间。
该众创空间能为“云花”产业创业者提供一站式、全要素、低成本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和科技服务。目前,入驻企业已达100余家,还成功孵化了多家新兴花卉企业,获2022年“10大名花”企业称号的云南爱必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在位于昆明市晋宁区的云南爱必达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宝峰基地里,公司主打产品“迷你玫瑰盆花”正在智能温室大棚里茁壮成长。据爱必达公司行政总监周勇介绍,智能温室大棚亩产量是传统种植方式亩产量的2.5倍至3倍,实现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生产。爱必达先进的生产方式,吸引了周边不少花农、合作社前来学习。其中,晋宁张良花卉合作社、林茂花卉合作社等先后借鉴其物联网应用技术并取得成效。
“爱必达对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它带来了现代设施农业的生产体系,传播了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对行业内企业改进生产环节,提升生产效率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李绅崇如此表示。
今年印发的《云南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2022—2024年)》明确,要加快高端花卉商业化育种,提升品质和品牌,稳固“云花”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行业“定价权”。未来,“云花”产业要实现新的跨越,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向着全产业链创新、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方向接续迈进。(记者:王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