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红河州绿春县聚焦茶产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抓有机创品牌 提升产业水平
来源:云南日报       2022-03-18 09:17:56 【字体:
【字体:

大水沟乡茶园 供图

大水沟乡哈尼妇女采摘春茶 本报记者 黄翘楚 摄

地处黄连山腹地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万株千年古茶树众星捧月地围拢在玛玉“茶王树”周围,年份不同、品种各异的24.5万亩茶树如繁星般散落在全县,与哈尼梯田相伴共生、相得益彰。

虽然家家户户种茶、制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长期以来,绿春的茶产业始终发展粗放,处在产业链低端。绿春县委、县政府以“一县一业”茶产业示范县创建为抓手,产学研销同步推进,主动破题量大质低的现状;推行抓有机、创品牌、育龙头行动计划,不断提升茶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

落子谋势 涵养生态积蓄发展动能

初春,绿春县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从县城出发,公路顺着山腰不断延伸,沿途牛孔、大水沟、大黑山等乡镇的茶园里已是满目青翠。行驶约4小时后,车辆驶入骑马坝乡玛玉村,树龄1700余年的玛玉“茶王树”就生长于此。

玛玉村位于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村内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抽发出肥厚的嫩芽。“绿春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玛玉村更是见证了我们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种植的跨越。”绿春县“一县一业”茶产业发展办公室综合科负责人罗公式处介绍,“茶王树”周边除生长着500余株已标记的野生古茶树外,还有山腰间12000余亩茶叶基地。

经过4次大力推广,绿春县茶叶种植面积从1960年的150亩扩大到现在的24.5万亩,实现农业产值4.76亿元,已成为绿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

绿春县境内无平坝,县域80%以上为林地,林地多、耕地少的特点,让茶叶成为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上千年的历史中,哈尼先民不仅将茶叶作为祛病除瘟的良药,还把茶叶作为祭奠祖先、天人沟通的媒介,直到如今,茶叶仍在当地祭祀、节庆等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久弥新的悠悠茶香背后,是哈尼族世代传承的生态资源。在不少外地企业家看来,这一无可比拟的财富以及绿春本地合适的纬度、海拔、温度条件,是绿春茶产业最为重要的发展基础。

“高香、甘甜、鲜爽,是绿春茶不同于其他茶区的全新口感,在白茶、绿茶等茶种的制作上优势突出。”云南昌宁红茶业集团董事长田稳荣说,绿春茶虽名声不显,但具有厚实的生态基础,为茶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强劲的后发优势。

转型乘势 练好内功夯实产业根基

玛玉茶被载入《中国茶叶大辞典》《云南农业百科全书》;“玛玉银针茶”被首届昆交会列为出口商品指定产品;1994年,玛玉茶荣获全国“94年具有公众信誉的名优食品”,且先后六届被评为云南名茶……

绿春茶也曾有过风光,又拥有良好生态底子和产业基础,为何有质却“无价”?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彦辉看来,品种老化、茶园管理粗放、制茶工艺落后等因素都是制约绿春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只有产销两端同步发力,才能重塑绿春茶昔日辉煌。

“品种、管护不行,我们就得做基地、搞嫁接;工艺设备不行,就得进机械、改技术。从自己做起,示范带动更多老百姓加入产业提质增效中来。”目前,张彦辉正主持本地有机茶园示范改造、品种嫁接改良和茶叶基因库建设项目,经过几年的尝试,如今已成效初显。

“示范改良后,我们自己基地产出的鲜叶售价最高可达到25元每公斤,比过去上涨数倍有余。”张彦辉说,已有20余家合作社与自己合作,参与到绿色有机的基地建设中来。希望凭借良好的市场反馈反向刺激茶农,不断提升茶园的精细化管护水平,从而保证茶叶品质,助推产业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绿春县投入1797万元实施有机茶园示范基地建设、茶叶新植和茶叶提质增效等系列项目,聘请各高校专家组建绿春茶科技小院,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坚持以产招商,外引内培,多措并举推动茶产业发展。

“只要管护好,茶树就是宝,现在不少农户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各企业也相互监督,但凡施化肥、打农药的鲜叶一律不收。”绿春县大水沟生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加发说,基地建设方面,公司已完成2000亩茶叶绿色食品基地和1000亩绿色有机茶园建设。通过品种改良,茶叶品质提升,产量也达到原有的3倍。去年公司生产的480吨茶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王加发表示,按照预估,茶叶提质增效、土壤改良预计还要两年才能全部完成,茶农和企业都对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提质增效全面铺开,我们的茶叶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喜爱,绿春茶肯定会迎来更好的明天。”他说。

应时造势 茶旅融合探索“绿春经验”

目前,绿春县茶产业通过绿色认证面积15800亩、有机认证面积17266亩,绿色有机发展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如何久久为功巩固拓展产业发展成果?绿春县委书记龙刚表示,绿春茶产业应利用宝贵的“窗口期”继续狠练内功,在产学研销各方面同步发力,做强“绿色家底”,释放生态红利,夯实发展根基,通过茶产业的发展创造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的“绿春经验”。

通过制定下发《绿春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三年行动计划》《绿春县打造“一县一业”实现茶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五年规划》《绿春县“一县一业”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绿春县“一县一业”茶产业发展十条激励办法》《绿春县茶叶投入品整治实施方案》等关键性文件,绿春县进一步明确了茶产业发展方向目标。

“我们在实施好茶叶提质增效、绿色有机认证、农残防控宣传的同时,还规划布局茶叶制作体验区、哈尼茶文化展馆、酒店民宿等业态,以茶旅融合为抓手不断探索未来发展方向。”作为绿春县重要茶区,大水沟乡党委书记李波九对未来信心满满。

与之不谋而合的是,在大黑山镇马鹿塘村,数千亩茶园内正套种果树,尝试林下养鸡、养鹅,探索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现在村子基础设施完善,茶叶价格攀上新高,我们更得撸起袖子加油干,依托茶叶这片‘金叶子’,打造茶旅融合示范村。”大黑山镇副镇长杨朴城说。

除全力推进茶产业绿色有机发展外,绿春提出将在产学研结合、培育新型主体、塑造品牌、搭建多元营销网络、茶旅融合、质量监管等工作上着力,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将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茶叶产值在25亿元以上,最终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系列化加工、智慧化经营的茶产业发展格局。

在已经落地绿春的云南昌宁红茶业集团合作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抢抓旱季施工,保障企业下半年生产顺利进行。“项目预计今年6月可以投入使用,正常运转后产能将达到3500吨。”项目现场负责人杨赵云表示,企业入驻绿春后,将用1至3年的时间协助本地合作社、初制所完成生产、制作等环节的标准化改造,同时建立层层监管体系,生产出让消费者安全放心的产品。(记者:黄翘楚 饶勇)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