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村,一个和它的名字一样被时间冲刷着的“古老”村子。据考证,老高村的诞生可追溯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这个“隐藏”在昆明市晋宁区二街镇的村子,如果不是当地人,以前就算开车经过,可能也不会对它有印象。
曾经的老高村,道路路面损坏严重,农产品运输困难,经济发展一直保持较低水平。
但是,最近10年来,老高村经济发展不断加速,村容村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鲜花点缀墙面、村道干净、公园漂亮、庭院气派……现在的老高村,和谐而又静美。
动真碰硬 让村子美起来
老高村位于滇池西岸的狮子山下。
老高村人引河水入碾沟,流经千余米至三皇宫西侧的碾房,与龙潭水交汇,成为“玉带缠腰”的美好景象。但是,有些村民出于一己之私,在村中巷道违规建厨房、花台、厕所、洗澡间,砌起护墙石,侵占集体空场、空地堆粪码柴,使本不宽敞的巷道更加狭窄,既影响出行,又有碍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老高村“两委”将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列为基础工作,加以推动。一开始整治时,村委会下发整改通知,限时拆除违建。这个举措动了部分村民的“奶酪”,致村干部被追着骂。但是,村党总支书记李连祥带头表态:“决定了的事顶着压力、挨骂也得干,村‘两委’认准的事就要一干到底,必须有个结果。”于是,他带头拿亲属“开刀”,动真碰硬,下大力气拆除所有违建、侵占的建筑。
李连祥说,在拆除违建的同时,村里还把多年来被占用的空场、厂房、集体荒山、荒滩、河床、坝塘一并收回。之后,村里把集体空场改造成一个个“村间小品”,建起无座休闲凉亭,让村民在劳作之余有了更好的休息场所。凉亭四周种下绿植,大大提升了村庄品质。
农村“脏乱差”,根本原因在于垃圾清运不及时,造成二次污染,污水渗漏,蚊蝇滋生。为改变人们对农村的固有认知,老高村直接把以前的垃圾收集房全部拆除,推行“垃圾不落地”措施,买来3辆垃圾清运车,聘请运输人员专职从事垃圾清运工作。每天早、中、晚的某个时段,垃圾清运车会走村串巷,实现“垃圾不落地、异味不扩散、清运不过夜”,带走污染,留下清新空气、美丽家园。
如今,老高村村巷干净整洁、农居漂亮气派,每一条巷道的墙面上绘有各类图画,抑或是各种和谐、温馨的文字。漫步老高村,只见花花草草点缀其间,新建的亭子黛瓦红柱、雕梁画栋,休闲长廊迂回曲折,小溪清流如玉带缠腰,水景观再现浣衣、洗菜场景,凉亭下还有村民休息、闲聊,一派幸福、和谐的景象。
议事谋局 乡村振兴跑起来
在老高村,有一个热闹的地方,闲暇之余,村里人会来到这里说说家长里短、村庄建设、经济发展。只要是村民关心的事情,在这里都可以畅所欲言,可谓是村里的“议政中心”。
村党总支因势利导,专门将此设立为“群众议事长廊”。村组干部会定期或不定期来此听取意见建议,也会通报村里正在开展的工作,真正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重要的事大家定、定下的事大家干。如村里要购买或处置集体资产,由村民代表看样式、定价格,谈妥之后,村里照此执行。
除了软措施,老高村根据村庄发展,重新制定了村规民约这个“硬措施”:推行“红黑榜”制度,对村民违反村规民约的行为进行记分处罚,并与年终分红挂钩。曾有一名村民因砍了村里公园一棵小树被罚300元,上了“黑榜”,年终分红受到影响。“铁的律条”进一步规范了村民的言行举止,让村庄越来越美,也让老高村获得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云南省卫生村、昆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昆明市“五星级”党总支、昆明市巾帼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乡村振兴,必须增强村庄的造血功能,一穷二白干不成新农村。”对美丽乡村建设,李连祥有自己的认识。为壮大集体经济,老高村“两委”多方考察,决定利用矿山采区种植万亩油茶,不仅可绿化美化荒山,还可通过发展油茶深加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乡村振兴不断“输血”。
对于发展油茶产业,李连祥说:“老高村的气候环境适合种植油茶。四五年后,漫山遍野的油茶将为村里带来源源不断的效益。那时,大片茶花还将让老高村成为乡村旅游景点。”
目前,老高村油茶果加工车间已建成,村里正规划建设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设施。
在不久的将来,狮子山下,一个集休闲垂钓、尝农家菜、登山赏花、品购茶油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将呈现在人们面前。(记者:赵书勇 通讯员:段正祥 孙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