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等不是办法 干才有希望
——文山州西畴县以实干巧干实现乡村善治
来源:农民日报       2022-07-19 09:07:20 【字体:
【字体: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这是对“西畴精神”最好的诠释。在面对严峻的生存挑战时,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各族群众毅然决然向石漠化发起挑战,炸石造地、劈山开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终于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大道。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善治。近年来,西畴县继续发扬“西畴精神”,实干巧干,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夯实了乡村治理的根基,同时大力推广“四诊疗法”“五分钱工程”,探索出化解群众矛盾、用小钱办大事的乡村善治新路径。

让有能力的村民挑大梁

早年前,在西畴县鸡街乡鸡街村,说起这里的蝴蝶村民小组,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之所以“有名”,并非蝴蝶这个名字,而是因为这里贫穷落后、脏乱差、村民间矛盾不断。如今,蝴蝶村依旧名气很大,却是因为这里的改变。

2018年是蝴蝶村民小组最艰难的一年,也是迎来转机的一年。这一年,两户村民间长期积累的小矛盾最终演变成了一起恶性事件。为了把事情解决好,鸡街乡派来了工作组,召开民情恳谈会,开展调处工作,终于找出了矛盾的“病根”——班子不强。

要从根儿上解决蝴蝶村民小组的治理问题,选优配强党支部和小组班子成员刻不容缓。

于是,乡里工作组按照组织流程,尊重群众意愿,让愿意干、实干、有能力干的村民进入了班子,挑起了大梁。同时,还建立了支部书记、小组干部向群众述职制度,营造公道干事氛围,全面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公信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鸡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孝庆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蝴蝶村民小组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这里富了起来,人居环境美了,邻里间矛盾少了,大家干事的心又聚起来了。这一切变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小组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让党建引领的作用发挥了出来。”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基层党建无疑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根基。

这一点,75岁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刘超仁最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多年来,西畴县兴街镇东升村江龙村民小组干部遇到任何难题,都坚持一个原则,那便是支部要冲在前,党员要带头上。只有这样,群众才服你,才能跟着你干。

从村庄道路建设到人居环境整治;从柑橘产业发展到乡村旅游;从民族团结互助到邻里和谐相处……在16名党员及干部的带领下,小组各项事务井井有条。2021年,江龙村民小组党支部荣膺“云南省先进党支部”称号。

进村入户聊家常化解纠纷

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往往是最大的困扰与难题。

近年来,西畴县在推动乡村善治进程中,坚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同时,探索、创新了“坐班门诊、进村出诊、集体会诊、上门复诊”的“四诊疗法”,用切实可行的办法与措施为矛盾纠纷开出了“药方”,实现了“药到病除”。

在兴街镇拉孩村,有一天,两户村民因为耕地地界问题引起矛盾,村党总支书记刘丕荣得知后,迅速组织4名村小组党员干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开展调解工作。在经过深入了解、村民指证后,矛盾最终得到妥善解决,而且双方都很服气。

这样的调解只是拉孩村“进村出诊”的成果之一。

刘丕荣告诉记者:“不论是村‘两委’干部,还是小组干部,大家都会不定期地入户走访,与村民聊家常,让大家伙儿把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针对发现的一些小矛盾的苗头,及时调解、处理,避免恶化,坚决做到矛盾不出村。”

当然,除了村组干部的力量,西畴县还依托全县5673名人民调解员,实行“矛盾纠纷每月排查、重要时段集中排查、热点问题重点排查”,变被动坐等矛盾为主动发现解决矛盾,每年通过人民调解渠道有效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

小矛盾好解决,可是一旦遇到疑难、复杂的矛盾又该怎么办呢?“四诊疗法”中的“集体会诊”专门针对的就是“疑难杂症”。

西畴县委、县政府将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直部门主要领导参与化解疑难复杂矛盾定为一项制度,每季度由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矛盾和问题,凡未经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主责部门“一把手”调解的矛盾纠纷一律不能上交县级处理,确实无法化解的再上报县综治委协调会诊。

近年来,西畴县通过“集体会诊”方式解决群体性事件苗头60起,处置成功率达100%。同时,对已经化解和正在化解的重大矛盾,西畴县明确专人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回访,确保矛盾真正化解。

人人5分钱巧办人居大事

但凡到过拉孩村的人,都会对这儿印象深刻:村外绿水青山,一派田园风光;村里整洁干净,庭院有花有草,人们生活怡然自得……这才是美丽乡村该有的样子。可是,6年前,村里还是另一番模样。

刘丕荣还清晰地记得,那个时候不少人对村里卫生环境的评价:“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牛屎成堆。”听似一句开玩笑的话,却像一根刺一样扎进了刘丕荣的心里。“西畴人最不缺的就是苦干、实干的精神,却收拾不好村里的卫生。”刘丕荣说。

2018年年初,刘丕荣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商量、研究,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要是号召大家主动干,担心不能保证长久坚持;要是建一支村里的保洁队,村集体的口袋又不允许,怎么办?

几轮商量、讨论下来,刘丕荣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全村每人每天交5分钱,用于支付村里聘请保洁员的工资,同时结合按户包片定期打扫卫生、奖励积分兑换物品等方式,或许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最终,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拉孩村有了固定的保洁员,包片、定期打扫卫生,维护整洁,村里的环境卫生大变样。大家伙儿也觉得这5分钱没有白花。如今,“5分钱工程”已经在西畴县1574个村民小组中推广,成为当地提升人居环境的巧办法。

经过近几年的推广与实践,“5分钱工程”还带来了一系列连锁效应,让这一好做法成了长效机制。

县里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参加“5分钱工程”的村民小组每月进行资金奖补,建立共担、共护、共享机制,促使村民成为乡村治理参与者、受益者;将“5分钱工程”与“一事一议”相结合,把履行村级义务、规范村民行为、保护乡村设施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

不仅如此,西畴县还建立健全村民环境整治理事会、议事会、监事会,完善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实施“5分钱工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形成环境整治村内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自治模式。(记者:郜晋亮)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