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在矿山打工,这里环境好、收入稳、安全有保障,日子越过越有味。”56岁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村民王选付从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在昆明找到一份好工作,和乡亲们一起组建“大家庭”。
王选付是东川区拖布卡镇人,从小在大山里生活的他连东川城区都不常去。2年前为了生计,他硬着头皮来到昆明当保安。在东川区驻昆就业创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帮助下,他逐渐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后来因为有份炒菜的手艺,他干脆“转行”到基地做起了后勤人员,负责大家的一日三餐。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安心。”王选付满脸笑容。在他心里,这个“家庭式”就业基地充满了人情味,工作人员的“保姆”式服务,让很多进城打工的乡亲们感受到了温暖。
基地还经常开展“同吃一锅饭”“山歌比赛”等乡味浓郁的活动,提升乡亲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到了节假日,一些东川籍小有成就的企业家还会登门给大家讲述创业经历,为打工者出谋划策。
2017年基地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政府引导、基地搭台、社会助力”的思路,对东川区进城务工人员实施军事化管理、常态化教育、组织化输送、一体化服务、系统化转变等措施,着力打造行为习惯养成基地、技能素质提升基地、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政企联动示范基地、智志双扶品牌基地。
几年来,基地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在昆服务点从1个发展到11个,累计为5000余名东川籍务工人员推荐工作、提供岗位,形成“稳定一批、培训一批、孵化一批、再转移一批”的良性运转机制。
目前,基地输送的就业人群稳岗率达96%左右,很多干得好的人开始带老乡出来。在基地的鼓励和资金支持下,不少人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老乡们不仅输得出、稳得住,还稳步走上了致富路。
来昆明打工的解天培,原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的帮助下,他加盟开设了一个送水站,专门供应“盘龙云海”饮用水,成为转换岗位、就业创业的典范。曾是一名综合应急救援队员的李成龙,如今也是一家休闲吧和水站的老板,休闲吧月营业额超过7万元,水站的生意也不错。
“像他们这样从基地走出来,干出一番事业的创业者还有很多。”基地负责人王琢说,有人开烧烤摊,有人当“包工头”,有人干环卫工作包了街区和楼栋,在昆明买房买车,还有人把奶茶店开成连锁店、开到了西藏。
不光如此,“我们也两头发力,一些乡亲们出不了家门,在东川也能帮助他们找到工作。”王琢说,近两年,千方百计“送岗回家”也成了他的重要任务。
“我们把城里的一些刺绣、纸箱包装等‘手工活’订单送回去,让出不了门的群众在家里就能有活干;同时还尽可能把食品加工、家居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回去,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进厂打工。比如前段时间山东烟台的灵裕泉酒类饮品加工厂就开到东川去了,通过研发特色果酒,带动农户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王琢介绍。
与此同时,基地还积极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老乡回乡创业兴业,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造福人民,不断巩固和拓展东川区的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茶志福 代斯琪)